論壇首頁 最新帖子 主題搜尋 社區娛樂 資料修改 會員註冊 會員登錄 離開系統 
鍊字
留言簿 精品區 我的主題 我的檔案萬年曆
天下文壇 > 學術論衡 > 鍊字   塌鼻子先生  添翠軒  
發表主題 發起投票 | 關 閉 窗 口   
  發帖人 主題標題:  鍊字       回覆數: 6 點數: 3841  第 1 樓 

   秋靈




天下閒人
積 分:67082
貨 幣:67082
發帖數:14777
來 自:天下

 

   時間:2006-11-04 22:56    編輯主題 引用回覆 檢視作者資料 給作者發悄悄話 檢視作者的所有帖子 版主操作 刪除主題    到頂端

   鍊字
   摘自 天下文壇   秋靈  2006-11-04 22:56
http://yuhsia.com/ccb/index.pl

1 http://poem.bise.idv.tw/big5/books/poemgist/7.htm

詩者,本為最精鍊之文學組織。在一首近體詩中,最少者二十字,最多亦不過五十六字而已。(排律不計)故下字之穩當與否?關係作品好壞至鉅。劉勰之【文心雕龍】鍊字篇云:「善為文者,富於萬篇,貧於一字」。蘇東坡亦嘗云:「詩賦以一字見工拙」。皇甫汸亦云:「語欲妥貼,故字必推敲。蓋一字之瑕,足以為玷;片語之累,併棄其餘。此劉勰所謂『改章難於造篇,易字艱於代句』也」。在在闡言鍊字之重要。大抵詩文於草創之後,仍須不斷之修飾潤色,反覆求工,方能成為佳作。清袁子才之【遣興詩】云:

愛好由來下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
阿婆猶是初笄女,頭未梳成不許看。

於此可證明縱是文壇老手,亦不能廢棄鍛鍊之過程。務待精心改定,方肯公開發表。元劉秉忠作【讀遺山詩】云:

青雲高興入冥搜,一字非工未肯休;
直待雪銷冰泮後,百川春水自東流。

即是描述元遺山吟詩鍊字之情景,道出其鍥而不舍之精神,及有所得後之會心況味。其中甘苦,乃一切創作者必經之歷程。吟詩作文,於此一關,殊無捷徑可尋,必須勤加修習,方克竟其功。

古人云:「詩有極平板,而鍊一字頓殊金鐵者,如『柳色黃金,梨花白雪』原皆為死句,而著一『嫩』字、『香』字遂有生氣﹂。又晚唐人記遊詩云:「樵客出來山帶雨,漁舟過去水生風」之句,漁舟、樵客、山、水、雨、風及來、去等,原皆為村塾蒙童之板對語,而鍊一「帶」字、「生」字頓成名句,於此益信鍊字之為先務。宋洪邁之【容齋隨筆】云:「一首五律,如四十位賢人,著一屠沽兒不得」。唐劉餗之【隋唐嘉話】曾云:「賈島初赴京師,一日於馬上得『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之句,初欲作『推』字,復欲作『敲』字,吟之未定,不覺衝尹。時韓吏部權京尹,左右擁至前,島具告所以。韓立馬良久曰:『作敲字佳矣』,遂定交」。後之謂斟酌字句曰推敲,蓋衍於此。而歐陽文忠公之【六一詩話】亦云:「陳舍人從易,偶得杜集舊本,文多脫誤,至【送蔡都尉】詩云:『身輕一鳥○』,其下脫一字,陳公因與諸客各以一字補之,或云『疾』、或云『落』、或云『起』、或云『下』而莫能定。其後得一善本,乃『身輕一鳥過』。陳公歎服,以為雖一字,諸君亦不能到也」。【容齋隨筆】亦舉王荊公絕句云:

京口瓜州一水間,鍾山祇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據吳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春風又到江南岸」,於到字注曰「不好」,改為「過」,復圈去,而易為「入」,旋又改為「滿」字,如是者十餘字,最後始定為「綠」字。由以上諸例,可證諸古人鍊字之審也,故吾人不可不用心以求。又宋羅大經之【鶴林玉露】引趙天樂【冷泉夜坐】云:「樓鐘晴更響,池水夜如深」。後改「更」為「聽」,改「如」為「觀」。病起云「朝客偶知承送藥,野僧相保為持經」。後改「承」作「親」,改「為」作「密」。二聯改此四字,精神頓異,真如光弼入郭子儀軍矣。

詩之用字,究應如何鍊法?歸納前人之論著,主要可分為四種:一為鍊虛字,二為鍊詩眼,三為鍊疊字,四鍊重出字法。茲分別分紹於下,以供讀者作為參考。

--------------------------------------------------------------------------------

一:鍊虛字

中國文字,可分為實字與虛字兩大類,凡有義可解者為實字,如「名詞、代名詞」等,其無義可解者,稱之為虛字,如「動詞、狀詞(形容詞)、副詞、連詞、介詞、助詞、嘆詞等等。詩中所用之字以名詞、動詞、狀詞居多,而名詞之運用較易,動詞與狀詞之運用較難。謝榛【四溟詩話】引李西涯語曰:「詩用實字易,用虛字難。盛唐人善用虛字,開合呼應,悠揚委曲,皆盡於此。用之不善,則柔弱緩散,不可復振。夏正夫謂涯翁善用虛字,若『萬古乾坤此江水,百年風日幾重陽』是也」。以上可見虛字之重要,故歷代詩詞名家,均於動詞與狀詞等虛字上用功夫,如果虛字運用得妙,足使全篇生色。且看王維之【過香積寺】詩: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此詩第三聯之「咽」為動詞,「冷」字為狀詞。(按:此處亦可作動詞解,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之綠字)由此二字之運用,而使兩句極為靈動。又據【唐詩紀事】載:齊己【早梅詩】有「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之句。鄭谷云:「數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齊己拜服。人以鄭為一字師。蓋一字之用,而早梅之境界全出矣。
至於所鍊之字,於詩中之位置。前人有謂五言宜鍊第二、三等字,七言宜鍊二、四、五、七等字。筆者則以為凡詩中之虛字皆可鍊,不必泥定於上述之位置方可,唯於該處較多耳!現舉例如下:

鍊第一字者如: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李白:贈孟浩然頸聯)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杜甫:蜀相頷聯)

鍊第二字者如: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王維:山居秋暝頸聯)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杜甫:旅夜書懷頷聯)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頷聯)
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嶺春;(岑參:送張子尉南海頸聯)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韓愈:左遷至藍關示姪孫湘頸聯)
花迎劍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乾;(岑參: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頸聯)

鍊第三字者如:
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李商隱:落花頷聯)
寒燈思舊事,斷雁警愁眠;(杜牧:旅宿頷聯)
黃葉仍風雨,青樓自管絃;(李商隱:風雨頷聯)
青天回玉壘,遠樹出華陽;(王漁洋:彌牟道中望八陣圖遺址頷聯)
藏舟移夜壑,華屋落泉臺;(黃庭堅:王文恭公挽詞頷聯)
金蟾齧鎖燒香入,玉虎牽絲汲井迴;(李商隱:無題頷聯)
江山有巴蜀,棟宇自齊梁;(杜甫:上兜率寺頷聯)
古牆猶竹色,虛閣自松聲;(杜甫:滕王亭子頷聯)

葉夢得【石林詩話】云:「詩人以一字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變化開闔,出奇無窮,殆不可以形跡捕。如『江山有巴蜀,棟宇自齊梁』。上下數百年,只在「有」與「自」兩字間,而吞納山川之氣,俯仰古今之懷,皆見於言外。滕王亭子『古牆猶竹色,虛閣自松聲』,若不用「猶」與「自」字,則餘八字,凡亭子皆可用,不必滕王也。此皆工妙至極,人力所不可及,而此老獨雍容閒肆,出於自然,略不見其用力處。今人多取其已用字模仿用之,偃蹇狹陋,盡成死法,不知意與境會,言中有節,凡字皆可用也」。范晞文【對床夜話】亦云:「予近讀老杜【瞿塘兩崖】詩『入天猶竹色,穿石忽雲根』,「猶、忽」二字,如浮雲著風,閃爍無定,誰能跡其妙處。他如『江山且相見,戎馬未安居』;『故國猶兵馬,他鄉亦鼓鼙』等,皆用力於一字」。

鍊第四字者如: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頷聯)
故國魂銷吳苑水,行人腸斷越溪絲;(王漁洋:姑蘇懷古頸聯)
魚龍夜偃三巴路,蛇鳥秋懸八陣圖;(王漁洋:晚登夔府東城樓望八陣圖頸聯)

鍊第五字者如: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杜甫:客至頷聯)
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杜甫:秋興八首之一頷聯)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劉禹錫:西塞山懷古頸聯)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杜甫:登樓頷聯)
吳楚青蒼分極浦,江山平遠入新秋;(王漁洋:曉雨復登燕子磯絕頂)
絕頂高秋盤鸛鶴,大江白日踏黿鼉;(王漁洋:登金山之二頷聯)
山川終古迷商魯,花草千年怨種蠡;(王漁洋:姑蘇懷古頷聯)
八陣風雲通指顧,一江波浪急潺湲;(王漁洋:沔縣謁諸葛武侯祠)

鍊第六字者如:
春風春雨花經眼,江北江南水拍天;(黃山谷:次元明韻寄子由頷聯)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頸聯)
雲髻罷梳還對鏡,羅衣欲換更添香;(薛邑:宮詞頸聯)

鍊第七字者如:
青楓江上秋帆遠,白帝城邊古木疏;(高適: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頸聯)
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杜甫:野望頷聯)
三楚風濤盃底合,九江雲物坐中收;(王漁洋:登金山之一頷聯)
泠泠鐘梵雲間出,歷歷帆檣檻外過;(王漁洋:登金山之二頸聯)

鍊第一、第五字者如:
顧我無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拔金釵;(元微之:遣悲懷頷聯)

鍊第二、第五字者如:
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杜甫:春宿左者頷聯)
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杜荀鶴:春宮怨頸聯)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王灣:次北固山下頷聯)
溪冷泉聲苦,山空木葉乾;(高適:使清夷軍入居庸頸聯)
水合南江壯,山連大劍昏;(王漁洋:虎跳驛頸聯)
燈昏山鬼逼,雨止蟄龍還;(王漁洋:富頓驛雨頸聯)
雲移雉尾開宮扇,日繞龍鱗識聖顏;(杜甫:秋與八首之五頸聯)
秋入園林花老眼,茗搜文字響枯腸;(黃山谷:次韻楊君全送酒長句)

鍊第二、第七字者如:
雷驚天地龍蛇動,雨足郊原草木柔;(黃山谷:清明頷聯)
葉浮嫩綠酒初熟,橙切香黃蟹正肥;(劉克莊:冬景頸聯)

鍊第三、第六字者如:
木葉落時山露骨,晚煙平處水加衣;

鍊第四、第六字者如:
白菡萏香初過雨,紅蜻蜓弱不禁風;(陸放翁詩:題長不錄)

鍊第三、第七字者如:
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雲白晝眠;(杜甫:恨別頸聯)

一句詩中之字,有實有虛,實字多則語句凝鍊,筆力遒健,然其病在於板滯沈悶,易使人費解;虛字多則氣脈流暢,風神飄逸,讓人一目了然,而其病則易流於輕浮與淺薄。如何在實字中加入虛字,以為斡旋之樞紐,即是鍊字之要務。讀者詳加體會,自能得心應手。

--------------------------------------------------------------------------------

二:鍊詩眼

古人於鍊字之法另有點眼一說,蓋取畫龍點睛之意,謂用之得當可使全句生色。其說出自江西詩派之論點,虛谷承山谷、居仁之論,主張句中必得有眼云:「未有名為好詩,而句中無眼者。如杜甫詩『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陽樓頷聯)之『坼』字與『浮』字,及李白之『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秋登宣城謝眺北樓頸聯)之『寒』字與『老』字等」。『詩眼』原為江西派詩人之共同主張,然虛谷所論不限一字,更不限於第幾字,此論與前述鍊虛字之說吻合,唯前述僅限於虛字類,而『詩眼』則不限虛實。另一派則主張五言詩以第三字為眼,七言詩以第五字為眼。潘邠老云:「七言詩第五字要響,如『返照入江翻石壁,歸雲擁樹失江村』(杜甫:返照頷聯)之『翻』與『失』字,乃響字也。五言詩第三字要響,如『圓荷浮小葉,細麥落輕花』(杜甫:為農頷聯)之『浮』字與『落』字乃響字也。所謂響者,致力處也」。又如:

孤燈燃客夢,寒杵搗鄉愁;(岑參:客舍)
白沙留月色,綠竹助秋聲;(李白:題苑溪館)
夜燈移宿鳥,秋雨禁行人;(張蠙:經荒驛頷聯)
風枝驚散鵲,露草覆寒蛩;(戴叔倫:客舍)
靜窗尋客話,古寺覓僧碁;(姚合:寄王度居士八韻排律第六聯)
窗風枯硯水,山雨慢琴絃;
淺潭淘落月,遠樹納殘星;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杜甫:登樓頷聯)
萬里山川分曉夢,四鄰歌管送春愁;(許渾:贈河東虞押衙頷聯)
鶯傳舊語嬌春日,花學嚴妝妒曉風;(章孝標:古行宮頸聯)
等等,皆同此類。又有云「眼用實字方健者」如:
感時花賤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頷聯)
夜潮人到郭,春霧鳥啼山;(張凡:贈薛鼎臣)
古寺碑橫草,陰廊畫雜苔;(顧況:廢寺。一說為司空曙:經寶慶廢寺)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韓翃:秋夜即事)
野渡波搖月,寒城雨翳鐘;(方干:送從兄韋郜頸聯)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許渾:咸陽城西樓晚眺)
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趙嘏:長安秋望頷聯)
朝登劍閣雲隨馬,夜渡巴江雨洗兵;(岑參:奉和相公發苔昌)
風傳鼓角霜侵戟,雲捲笙歌月上樓;(許渾:將南行陪崔尚書宴頷聯)

【詩家全體】引裴晉公【夏日對雨】詩「對面雷嗔樹,當階雨趁人」句云:「嗔」字、「趁」字見夏雨之快,乃句眼也。岑參詩「寒花飄客淚,邊柳挂鄉愁」,「飄」字、「挂」字眼突;吳融詩「林風移宿鳥,池雨定流螢」,「移」字「定」字眼好;陳簡齋【送行】詩「寒月滿川分眾色,暮林無葉寄秋聲」句,「分」字、「寄」字眼工。是亦主張詩眼不拘於第幾字,且亦不限為實字之論也。葛立方【韻語陽秋】云:詩要練字,字者,眼也。若老杜「飛星過水白,落月動沙虛」,練中間一字。「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練第二字,若非用「入」、「歸」二字,則是兒童語。楊載【詩法家數】云:詩句中有字眼,兩眼者妙,三眼者非。且二聯用聯綿字,不可一般,中要虛活,亦須迴避。五言詩,眼多在第二或第三字,或第四字、第五字。字眼在第三字者如:「鼓角悲荒塞,星河落曉山」;「江蓮搖白羽,天棘蔓青絲」;「竹光團野色,舍影漾江流」等。字眼在第二字如:「屏開金孔雀,褥隱繡芙蓉」;「碧知湖外草,紅見海東雲」;「座對賢人酒,門聽長者車」等。字眼在第五字者如:「兩行秦樹直,萬點蜀山尖」;「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市橋官柳細,江路野梅香」等。字眼在第二、五字者如:「地坼江帆穩,天清木葉聞」;「野潤煙光薄,沙喧日色遲」;「楚設關河險,吳吞水府寬」等。又云:「七言律難於五言律,七言下字較粗實,五言下字較細緻。七言若可截作五言,便不成詩,須字字去不得方是。所謂句要藏字,字要藏意,如聯珠不斷方妙」。

--------------------------------------------------------------------------------

三:鍊疊字

疊字又稱重言,劉勰【文心雕龍】物色篇云:「詩人感物,聯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付聲,亦與心而徘徊。故『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杲杲』為日出之容,『漉漉』擬雨雪之狀,『喈喈』逐黃鳥之聲,『喓喓』學草蟲之韻。『皎日、嘒星』,一言窮理;『參差、沃若』兩字窮形。並以少總多,情貌無遺矣」。顧炎武【日知錄】云:「詩用疊字最難,『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鱣鮪發發,葭菼揭揭,庶姜孽孽』。連用六疊字,可謂複而不厭,賾而不亂矣!古詩『青青河畔草,鬱鬱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當戶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連用六疊字,亦極自然,下此即無人可繼」。詩中疊字大都以狀詞居多,有狀形者、有狀聲者。當單字不足以盡其態,則重言以發之,蓋寫物抒情,兩字相疊,能使興會與神情一起湧現。如: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王維:積雨輞川莊作)
前人皆極欣賞此四疊字,郭彥深云:「『漠漠陰陰』用疊字之法,不獨摹景入神,而音調抑揚,氣格整暇,妙處悉在此四字之中」。翁方綱【石洲詩話】亦云:「右丞此句,精神全在『漠漠陰陰』四字」。又如:
丁丁漏水夜何長,漫漫輕雲露月光;(張仲素:秋夜曲)
丁丁為狀聲詞,漫漫為狀形詞,兩相襯映,將秋夜裡之秋聲秋色表露無遺。又如:
浥浥爐香初泛夜,離離花影欲搖春;(蘇東坡:臺頭寺步月得人字)

趙克宜云:「詩中運用疊字,使其餘五字精神畢現,最佳」。由以上諸例,可證明疊字如運用得當,足使全篇生色。然疊字之運用貴在新穎、變化。如說楊柳必以「依依」形容,說雨雪必以「霏霏」描繪,即落前人坑塹而殊少神味。要能創新出奇,方為傑構。如徐師川詞「柳外重重疊疊山」之句,以「重重疊疊」狀山之多。又如:

雲山一一看皆異,竹樹叢叢畫不成;(蘇頲:扈從鄠杜間)

以「一一」狀山之多,「叢叢」狀竹之密,亦各得其當。又如:

夜聽疏疏還密密,曉看整整復斜斜;(黃山谷:詠雪詩)

八字相疊,亦可謂匠心獨運矣。

詩中疊字,有用於句首者,有用於句未者。明楊升菴曾就【杜詩】析其例云:「詩中疊字最難下,唯少陵用之獨工」。今按七律中,有用之於句首者,如:
娟娟戲蝶過閒幔,片片輕鷗下急湍;(小寒食舟中作頸聯)
短短桃花臨水岸,輕輕柳絮點人衣;(新亭頷聯)
青青竹筍迎船出,白白江魚入饌來;(送王十五判官扶侍還黔中頷聯)

有用之於上腰者如:

宮草霏霏承委珮,爐煙細細駐遊絲;(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
江天漠漠鳥雙去,風雨時時龍一吟;(灩澦頷聯)
雲石熒熒高葉曉,風江颯颯亂帆秋;(簡吳郎司法頸聯)

有用之於下腰者如:

穿花蛺蝶深深現,點水蜻蜓款款飛;(曲江頸聯)
風含翠筱娟娟靜,雨裛紅蕖冉冉香;(狂夫頷聯)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頷聯)

碧窗宿霧濛濛濕,朱栱浮雲細細輕;(江陵節度陽城郡王新樓成王請嚴侍御判官賦七字句同作頷聯)

有用之於句尾者如:

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秋興之三頷聯)
小院迴廊春寂寂,浴鳧飛鷺晚悠悠;(涪城縣香積寺官閣頸聯)
客子入門月皎皎,誰家搗練風淒淒;(暮歸頷聯)

而五言詩之疊字如:

納納乾坤大,行行郡國遙;(野望首聯)
寂寂春將晚,欣欣物自私;(江亭頸聯)
汀煙輕冉冉,竹日淨暉暉;(寒食頷聯)
湛湛長江去,冥冥細雨來;(梅雨頷聯)
野徑荒荒白,春流泯泯清;(漫成二首之一首聯)
急急能鳴雁,輕輕不下鷗;(白帝城樓頸聯)
簷影微微落,津流脈脈斜;(遣意二首之二首聯)
相逢雖袞袞,告別莫匆匆;(酬孟雲卿次聯)
霽潭鱣發發,春草鹿呦呦;(題張氏隱居次聯)

范晞文【對床夜話】云:「雙字用於五言,視七言為難。蓋一聯十字耳!茍輕易放過,則何所取也。老杜雖不以此為工,然亦每加之意焉。觀其『納納乾坤大,行行郡國遙』;不用『納納』,不足以見乾坤之大;不用『行行』,則不足以見道路之遠。又『寂寂春將晚,欣欣物自私』,則一氣轉旋之妙,萬物生成之喜,盡於斯矣!他如『汀煙輕冉冉,竹日靜暉暉』,『湛湛長江去,冥冥細雨來』,『野徑荒荒白,春流泯泯清』,以及『地晴絲冉冉,江碧草離離』,『急急能鳴雁,輕輕不下鷗』,『簷影微微落,津流脈脈斜』,『相逢雖袞袞,告別莫匆匆』等句,俱不汎。至若『霽潭鱣發發,春草鹿呦呦』,則全用詩語矣」!

--------------------------------------------------------------------------------

四:重出句法

重出者,謂一句或一首詩中,一字或數字再現之謂。劉勰於【文心雕龍】鍊字篇云:「重出者,同字相犯者也。詩騷適會,而近世忌同,若兩者俱要,則寧在相犯。故善為文者,富於萬篇,貧於一字」。行文遣詞,詩文家皆避重出,然有時卻以重出為能。如蘇頲【奉和春日幸望春宮】詩起句云:「東望望春春可憐」。金聖嘆評云:「七字中凡下二『望』字,二『春』字,想來唐人每欲以此為能也」。

重出與疊字不同,蓋疊字大都為狀詞。或狀其形、或狀其聲、或狀其動作等。而重出則不限於此,如前句之「望春」為宮名,非有「望望」與「春春」之意。其法有於一句中,或一聯中各句,皆重出一字者如:

相見時難別亦難,(李商隱:無題詩)
行盡深山又是山,(許渾:度關嶺次天姥岑詩)
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杜甫:江村)
但經春色還秋色,不覺楊家是李家;(李山甫:楊柳詩)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蘇東坡:中秋月)
春風春雨花經眼,江北江南水拍天;(黃山谷:次元明韻寄子由)
桃花細逐楊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杜甫:曲江對酒)

有一句之中重出二字者如:

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隱:無題二首之二末聯)

有一句之中重出三字者如:

日暮長堤更回首,一聲蟬續一聲蟬;(許渾:重遊練湖懷舊)

有二句之中重出某些字者如:

夫戍邊關妾在吳,西風吹妾妾憂夫;
一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唐:陳玉蘭:寄夫)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李商隱:秋暮重遊曲江)

有四句之中重出某些字者如:

終日看山不厭山,買山終待老山間;
山花落盡山長在,山水空流山自閒。(王安石:遊鍾山)

一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王漁洋:題秋江獨釣圖)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彎碧水一條琴;
無聲詩與有聲畫,須在桐廬江上尋。(清:劉嗣綰:自錢塘至桐廬舟中雜詩)

嶺下看山似伏濤,見人上嶺旋爭豪;
一登一陟一回顧,我腳高時他更高。(宋:楊萬里:過上湖嶺望招賢江南北山)

作詩鍊字之法,約如前述。以下再摘錄數則前人所述,作詩鍊字之故實,以供參考,初學者細心玩究,自可窺其堂奧。

--------------------------------------------------------------------------------

歷代詩家作詩鍊字之故實

古人有一字之師。張橘軒詩「半篙流水夜來雨,一樹早梅何處春」,元遺山曰:「佳則佳矣,然有未安。既曰『一樹』,烏得為『何處』?不如改『一樹』為『幾點』,更覺飛動」。又薩天錫詩「地濕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鐘」,虞道園見之曰:「詩信佳矣,但有一字未穩,『聞』與『聽』義同。盍改『聞』為「看』。唐人『林下老僧來看雨』,又有所出矣」。古人論詩,一字不茍如此。(顧嗣立:寒廳詩話)

張橘軒與元遺山為斯文骨肉,寄遺山詩「萬里相逢真是夢,百年垂老更何鄉」?元改「里」為「死」,「垂」為「歸」。如光弼臨軍,旗幟不易,一號令之,而精神百倍。(盛如梓:庶齋老學叢談)

僧處默【勝果寺】詩「到江吳地盡,隔岸越山多」,陳后山鍊成一句「吳越到江分」,或謂簡妙勝默作。然此「到」字未穩,若更為「吳越一江分」,天然之句也。(謝榛:四溟詩話)

陳輔之詩話云:「蕭楚才知溧陽縣時,張乖崖作牧,一日召食,見公几案上有一絕云:『獨恨太平無一事,江南閒殺老尚書』,蕭改『恨』作『幸』,公出視稿曰:『誰改吾詩?』左右以實對。蕭曰:『與公全身,公功高位重,姦人側目之秋,且天下一統,公獨恨太平何也?』公曰:『蕭弟,真一字之師也』」。又汪彥章自吳興移守臨川,曾吉甫以詩迓之曰:「白玉堂中曾草詔,水精宮裏近題詩」,先以示子蒼,子蒼為改兩字。作「白玉堂深曾草詔,水精宮冷近題詩」,迥然與前不眸,蓋句中有眼也。(胡仔:苕溪漁隱叢話)

僧島雲過盱江麻姑山,題句云:「萬疊峰巒入太清,麻姑曾此會方平;一從燕罷歸來後,寶殿瑤臺空月明」。「一從」原作「自從」,後於同輩舉似,同輩云:「詩固清矣,然「自」字未穩,當做「一」字,雲服其言。及入山,已為人改作「一從」矣。亦可謂一字之師。(趙與虤:娛書堂詩話)

李頻與方干為吟友,頻有【題四皓廟】詩,自言奇絕。詩云:「東西南北人,高跡自相親;天下已歸漢,山中猶避秦;龍樓曾作客,鶴氅不為臣;獨有千年後,青青廟木春」。示於干,干曰:「善則善矣,然有二字未穩。『作』字太粗而難換,『為』字甚不當。干聞『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請改作『稱』字」,頻降伏,且自慚悔前言之失,遂拜為一字之師。(陳京:葆光錄)

尹文端公論詩最精,有差半字之說,如唐人「夜琴知欲雨,晚簟覺新秋」之句,「新秋」二字,現成語也,「欲雨」二字,以「欲」起「雨」字,非現成語也,差半個字矣。以此類推,名流多犯此病。必云「晚簟恰宜秋」,「宜」字方對「欲」字。又詩得一字之師,如紅爐點雪,樂不可言。余祝尹文端公壽云:「休夸與佛同生日,轉恐恩榮佛尚差」。公嫌「恩」字與佛不切,應改為「光」字。詠落花云:「無言獨自下空山」,邱浩亭云:「空山是落葉,非落花也!應改為春字」。送黃宮保巡邊云:「秋色玉門涼」,蔣心餘云:「門字不響,應改為關字」。贈樂清張令云:「我慚靈運稱山賊」,劉霞裳則云:「稱字不響,應改為呼字」。凡此之類,余從諫如流,不待其辭之畢也。(袁枚:隨園詩話)

李太白有「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之句,黃魯直更之曰:「人家圍橘柚,秋色老梧桐」。晁無咎極稱之,何也?余謂詩中只改兩字,而醜態畢具,真點金成鐵耳!又少陵有句云:「昨夜月同行」,陳無己則曰:「殷勤有月與同歸」;少陵曰:「暗飛螢自照」,陳則曰:「飛螢原失照」;少陵曰:「文章千古事」,陳則云:「文章平日事」;少陵曰:「乾坤一腐儒」,陳則云「乾坤著腐儒」;少陵曰:「寒花只自香」,陳則云:「寒花只作去年香」。其點金成鐵,一覽可見。(王世貞:藝苑卮言)

以上諸論,皆足以證明作詩鍊字之要。然詩之佳處,固不僅於字句也。是以沈德潛【說詩晬話】云:「古人不廢鍊字之法,然以意勝,而不以字勝。故能平字見奇,常字見險,陳字見新,朴字見色。近人挾以鬥勝者,唯難字而已」。讀者宜細體之。




   [ 秋靈 2006-11-07 13:42 編輯 ]
    天下文壇  天下文壇 秋靈  2006-11-04 22:56
http://yuhsia.com/ccb/index.pl

  



若問今生情何似,潔出塵泥一朵蓮。
回覆:  命意        第 2 樓 

   秋靈




天下閒人
積 分:67082
貨 幣:67082
發帖數:14777
來 自:天下

 

   時間:2006-11-07 13:49    編輯主題 引用回覆 檢視作者資料 給作者發悄悄話 檢視作者的所有帖子 版主操作 刪除主題    到頂端

   命意
   摘自 天下文壇   秋靈  2006-11-07 13:49
http://yuhsia.com/ccb/index.pl

1 此貼您已經花了1 園閱讀費,可以閱讀 *@@* 了,要看仔細
貼主共投資了 10 園血本,每份定價 1 園出售
貼主目前虧損 -9
購買者1人
  1 1

http://poem.bise.idv.tw/big5/books/poemgist/6.htm

凡為詩文,必先命意,如構宮室,要須法度形勢,己備於胸,始施斧斤。然於相題命意之法,前人罕有發微,唯於詩話中偶一論及,今特擇其要者臚述於后:魏文帝曰:「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為衛」。宋劉貢甫之【中山詩話】亦云:「詩應以意為主,文詞次之,或意深義高,雖文詞平易,自是奇作」。東坡亦曰:「善畫者畫意不畫形,善詩者道意不道名」。意之為重,由此可知。意之於詩,如帥之將兵也,詩之高下率皆由意而觀。清阮葵生於【茶餘客話】云:「詩以意為主,無帥之兵,謂之烏合。雲煙泉石,金玉錦繡,花木禽魚,皆散卒也。以意遣之,則無不靈。如李臨淮之壁壘一新,帥為之也。劉彥和云:『以意行采』,亦是此意。意為主,勢次之。勢者,意之條理,而筆之鋒刃也。含意取勢而運筆,三者缺一不得」。近人劉鐵冷於【作詩百法】(廣文書局五十九年版)中亦云:昔解縉謂詩在相題,不可一律而論。有宜於含蓄者,則意當渾厚。有宜於豪放者,則意當發露。有宜於莊重者,則意當痛快。有宜於輕鬆者,則語當流麗,此大凡也。而商輅又謂「詩之寫題處,妙在有美刺之隱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之深意」。由是以觀,初學乃須無負題之詩,而各題之氣象判然矣。

命意之要

大凡作詩立意,其要在高古、含蓄、敦厚、雄渾、蘊藉、淡雅等。分別介紹於下:

一:高古
【李希聲詩話】云:「古人作詩,正以風調高古為主,雖意遠語疏,皆為奇作。左太沖『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之句,讀之飄飄有世表意,所謂『若要意境高,且於胸懷遠』是也」。「六朝流水急,終古白鷗閒」句,王漁洋喻其「高不可及」。姜夔於其【白石道人詩說】云:「意格欲高,句法欲響,只求工於字句,亦末矣!故始於意格,成於字句。句意欲深,句調欲清、欲古、欲和、是為作者」。【石林詩話】引謝靈運「池塘生春草,園柳變嗚禽」句云:「世多不解此語為工,正在其無所用意,猝然與景相遇,備以成章,不假繩削。詩家當以此為根本」。又如淵明【飲酒詩】:
貧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
班班有翔鳥,寂寂無行跡;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
歲月更相催,鬢邊早已白;
若不委窮達,素抱深可惜。
既具高格,而情邃不露,雖未較聲律、雕句文,然信手拈來,便是宇宙第一好詩,緣其本色高也。

二:含蓄—含蓄者言不盡意也。即是以委婉之文辭,道出詩中之主旨,避開一語道破之坦率,讓讀者去體會言外之意。司馬光之【溫公詩話】云:「古人為詩,貴於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近世詩人唯杜子美最得其旨。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山河在明無餘物矣,草木深明無人跡矣,花鳥平時可娛之物,見之而泣,聞之而悲,則時可知矣」。姜白石引蘇東坡語云:「『言有盡而意無窮者,天下之至言也』。山谷尤謹於此。清廟之瑟,一唱三歎,遠矣哉!後之學詩者者,可不務乎!若句中無餘字,篇中無長語,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餘味,篇中有餘意,善之善者也」。又如劉禹錫【烏衣巷】詩: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僅摘取王謝堂前之燕,飛入百姓家一事,平平數語,道盡桑田滄海,人事無常之感,亦含蓄之至也。又如李白【玉階怨】詩: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借思婦之動作,而於暗中點出一「怨」字。唐釋皎然【詩式】云:「兩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覽而察之,但見性情,不睹文字。向使此道,尊之於儒,則冠六經之首。貴之於道,別居眾妙之門。精之於釋,則徹空王之旨」。
含蓄之詩,能與人留下欣賞之餘地,使人沉浸於藝術之美感中。姜白石所謂「句中有餘味,篇中有餘意」是也。杜牧之宮詞(一名宮怨)云:「監宮引出暫開門,隨例雖朝不是恩;銀鑰卻收金鎖合,月明花落自黃昏」。苕溪漁隱評其斷句極佳,意在言外,而幽怨之情自見,不待明言。蓋詩貴乎如此,若使一覽而意盡,亦何足道哉。宋洪邁之【容齋隨筆】亦云:「詩文要含蓄不露,便是好處,古人說『雄深雅健』,此便是含蓄不露也。用意十分,下語三分,可幾風雅;下語六分,可追李杜;下語十分,晚唐之作也。用意要精深,下語要平易,此詩人所難」。明王世懋【藝圃擷餘】亦云;「子美贈【花卿】詩:『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那得幾回聞』。花卿名敬定,丹陽人,蜀之勇將也。恃功驕恣。杜公此詩,譏其僭用天子禮樂也。而含蓄不露,有『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之旨。公之絕句百餘首,此為之冠」。而明胡震亨於【唐音癸籤】云:「詩家雖刺譏,要帶一分含蓄,庶不失忠厚之旨。杜甫【秋興】:『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裘馬自輕肥』,著一自字,以為怨可也,以為羨之亦可也,何等不露」。清葉星期之【原詩】亦云:「詩之至處,妙在含蓄無垠,思致微渺。其寄託在可言不可言之間,其指歸在可解不可解之會。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離形象,絕議論而窮思維,引人于冥漠恍忽之境,所以為至也」。以上諸例,皆可證諸含蓄之重要,學詩者不可不知。故筆者於此稍費脣舌,願有志之士,識余苦心也。

三:敦厚──敦厚者,極雅人之深致也。如王維之【息夫人怨】:
莫以今時寵,而忘舊日恩;
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
取息媯歸楚王,生二子未言事。詩中有頌贊意,未有微辭。又如清鄧孝威【題息夫人廟】云:
楚宮慵掃黛眉新,只自無言對暮春;
千古艱難唯一死,傷心豈獨息夫人。
意尤委婉。蓋專制時代,名節為高。然值國亡家破之時,果能君辱臣死,夫殺妻殉者終屬無幾。何忍苦苦誅求於纖弱女子?詩中沈穩涵容,宅心也恕。可師者不獨詩篇而已。作者處於其時,身在廬山。轉能出此詩意,自非大仁大智者莫能至也。另如杜牧之【題桃花夫人廟】云:
細腰宮裡露桃新,脈脈無言度幾春;
至竟息亡緣底事,可憐金谷墜樓人。
則以綠珠之殉石崇,襯出息媯之不能死。實則息之亡緣於息弱,非可怪罪於息媯,立論尚稱平穩。至若清袁子材之【詠綠珠】云:
人生一死談何易,看得分明勝丈夫;
猶記息姬歸楚日,下樓還要侍兒扶。
則尖刻漓薄之至,直鄉曲之儇子也。【白雨齋詞話】云:「無論作詩作詞,不可有腐儒氣,不可有俗人氣,亦不可有才子氣。人但知腐儒氣不可有,俗人氣不可有,而不知才子氣之不可有也。尖巧新穎,病在輕薄;發揚暴露,病在淺盡」。蓋有失溫柔敦厚之詩旨也。清劉獻廷詠【昭君詞】云:
漢主曾聞殺畫師,畫師何足定妍媸;
宮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單于君不知。

明江陰士子題【昭君詞】云:
驪山舉火因褒姒,蜀道蒙塵為太真;(姒:祥里切)
能使明妃嫁胡虜,畫工應是漢忠臣。
二詩俱為畫工開脫,殊見敦厚。

又明陳薦夫【宮詞】云:
雖云逐隊向長門,十載何曾識至尊;
命薄不教人見妒,始知無寵是君恩。
意雖沈痛,然而反筆側寫,怨而不怒,亦敦厚之極也。

四:雄渾──雄渾者,雄偉渾融也。唐司空圖【詩品】云:「具備萬物,橫絕太空;反虛入渾,積健為雄」是也。杜子美【登岳陽樓】之句:「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范成大【鄂州南樓】之句:「燭天燈火三更市,搖月旌旗萬里秋……」及明高青邱(名啟又字季迪)之【登金陵雨花臺】之句:
大江來從萬山中,山勢盡與江流東;
鍾山如龍獨西上,欲破巨浪乘長風……
氣勢宏大,規模壯闊,如此精神,足當雄渾之例。又如老杜【登樓】句: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宋葉夢得之【石林詩話】云:「七言難於氣象雄渾,句中有力,而紆徐不失言外之意,自老杜『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與『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等句之後,嘗恨無復繼者。韓退之筆力最為傑出,然每苦意與語俱盡。【和裴晉公破蔡州回】詩,所謂「將軍舊壓三司貴,相國新兼五等崇」非不壯也,然意亦盡於此矣。不若劉禹錫賀晉公語遠而體大也。(劉禹錫【賀晉公留守東都】云:「天子旌旗分一半,八方風雨會中州……」)。以上皆皆雄渾闊大之例,讀者宜細參之。

五:醞藉──醞藉者,為用隱喻之筆法,表達心中之所干求。與含蓄不同者在於含蓄乃是有所諷諫,而借詩道出。而醞藉乃是心有所求,不便直述而借詩寓意也。歐陽修【六一詩話】引梅聖俞語云:「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然後為工,斯之謂也。如朱慶餘之【近試上張水部】云: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此篇乃是朱慶餘於應進士考試前,呈水部員外郎張籍之詩。以新婦之口吻,詢問自己之文章風格,是否合乎時下潮流。按【辭海】引【雪麓漫鈔】云:「唐之舉人,先藉當世顯人,以姓名達之主司,然後以所業投獻,踰數日又投,謂之溫卷」。陸游【秋雨書感】詩有「門外久無溫卷客」之句。又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云:「國初襲唐風,舉子見先達,投剌啟事謂之溫卷」。(按:當非指主考官,苟如此,則與通關節何異!)張籍亦以詩答之云: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豔更沈吟;
齊紈未足人間貴,一曲菱歌抵萬金。

張亦借詩寓意,隱隱讚揚朱慶餘之詩。而一時傳為文壇佳話。蓋一語雙關之詩詞,更能增加其情趣也。
相傳蘇東坡有一珍藏「仇池石」,王晉卿以詩借觀,意在於奪。東坡不敢不借,旋以詩寄之,有句云:
欲留嗟趙弱,寧許負秦曲;
傳觀慎勿許,間道歸應速。

用藺相如完璧歸趙之典故,委婉表達出作者之心意,何等醞藉。另如張籍之【秋思】: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未曾直敘鄉思,只寫出剎那間之一個動作,「行人臨發又開封」,而鄉思之重,於平淡自然中表露無遺,亦極其醞藉之能事也。

六:淡雅──淡雅者,平淡淵雅之謂也。梅聖俞云;「作詩無古今,欲造平淡難」。當自組麗中落其紛華,然後可造平淡之境」。如淵明之【飲酒詩】: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語雖平淡,然其情真也,句句如從肺腑中流出,故佳。元好問之「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即此之謂也。李白詩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蓋平淡而至於天然,則臻於至真至美之境界矣。
雅俗之辨,如同為詠別業之詩,祖詠云:「別業居幽處,到來生隱心」,立意便合。李嶠句云:「別業臨青甸,鳴鸞降紫宸」,雖暄赫未能免俗。潘彥輔【養一齋詩話】云:「夫所謂雅者,非第詞之雅馴而已,其作詩之由,必脫其勢利,而後謂之雅也。今種種鬥靡騁妍之詩,皆趨勢弋利之所流露也,詞縱雅而心不雅,心不雅則詞亦不能掩矣」。

此外,嚴羽於【滄浪詩話】云:「凡為詩文,入門須正,立志須高。行有未至,可加功力,路頭一差,愈緊愈遠,由入門之不正也」。方東樹【昭昧詹言】亦云:「大凡胸襟高,立志高,見地高,則命意自高。講論精,功力深,則自能崇格。讀書多,取材富,則能隸事。聞見廣,閱歷深,則能締情。要之由貴於立誠,立誠則語真,自無客氣浮情,膚詞長語,寡情不歸之病」。清人張嘯亭云:「盛唐詩或高、或古、或深、或厚、或雄渾、或悲壯、或淒婉、或飄逸,皆可師法,當就筆性近者學之,方易於見長」。

而薛雪於【一瓢詩話】云:「漢魏之詩,辭理意興,無跡可求。唐人尚意興而理在其中,宋人純以理用事,故去本漸遠」。袁子才【隨園詩話】引高青邱語云:「古人作詩,今人描詩」。描詩者像生花之類,所謂優孟衣冠,詩中之鄉愿也。譬如學杜而竟如杜,學韓而竟如韓,人何不觀真杜、真韓之詩,而觀偽杜偽韓之詩?孔子學周公,不若王莽之似也;孟子學孔子,不若王通之似也。唐義山、香山、牧之、昌黎同學杜者,今觀其詩集,都是別樹一旗。杜所服膺者庾鮑兩家,而其集中亦絕不相似」。可見各人須有各人之面目與精神,方為好詩。

--------------------------------------------------------------------------------

初學要旨

以上為作詩立意之要旨,於初學者或謂陳義過高,而不甚了了,筆者以多年學詩之心得,提供數點與初學者作為參考:

一:貴有新意,苕溪漁隱云:「學詩若循習陳言,規摹舊作而不能自出新意,亦何以名家」。黃魯直亦云:「文章忌隨人後,隨人作計終依人」誠至論也。宋子京亦云:「文章必自成一家,然後可以傳之不朽,若體規畫圓,準方作矩,終為人臣僕,古人譏為屋下架屋也」。率皆在闡明立意之重要,讀者務須熟記。

二:律絕之詩切忌意雜,蓋意雜則詩不純矣,尤以絕詩為最,因絕詩祇四句,於此短短之二十八字中(五絕為二十字),欲闡明一意,已有字少情多之歎,如數意夾雜其中,則易令人有不知所云之感。如有數意,可分成數首連章描寫,較為妥切。如李白之【清平調】等即是。王夫之亦云:「一詩止於一時一事,自十九首至陶謝皆然。既以命意成章,則求盡一物、一景、一情、一事之旨,得盡而畢」。又云:「一篇載一意,一意則自一氣,首尾順成,謂之成章。詩賦、雜文、經義有合轍者,此也」。

三:辭意最忌相礙與犯複,沈德潛云:「寫景寫情,不宜相礙。前說晴,後說雨,則相礙矣。亦不可犯複,前說沅澧,後說衡湘,則犯複矣。即字面亦須避忌,字同義異者,或偶見之;若字義俱同,必從更易。如『暮雲空磧時驅馬……玉靶角弓珠勒馬』,終是右丞之累」。蓋因初學者,詩思不夠寬闊,常有此病。尤以律詩之頷頸二聯,每有合掌之疵,最宜注意。

各體詩之立意方向

此外,緣於題目意旨之不同,而體式亦相異者。元楊載之【詩法家數】於各種體式之詩,其立意方向,闡述甚明,茲引述於下。並參以各家之論,於該體之後:
榮遇之詩,要富貴尊嚴,典雅溫厚,寫意宜閑雅、美麗、清細,如王維、賈至早朝大明宮之作,氣格渾深,句意嚴整,如宮商迭奏、音韻鏗鏘、真麟遊靈沼,鳳鳴朝陽也。學者熟之,可以一洗寒陋。後來諸公應詔之作,多用此體,然皆志驕氣盈,處富貴而不失其正者幾希矣!此又不可不知。

諷諫之詩,要感事陳辭,忠厚懇惻。諷諭甚切,而不失性情之正,觸物傷感,而無怨懟之辭。雖美實刺,此方為有益之言,如杜子美之【贈花卿】等是也。古人凡欲諷諫,多借此以喻彼,臣不得於君,多借妻思其夫。或托物陳喻以通其意。但觀漢魏古詩及前輩所作,未嘗有無為而妄作者。

登臨之詩,不出感今懷古,寫景歎時,思國懷鄉,瀟灑遊適,或者譏刺歸美。有其一定之法度,中間宜寫四面所見山川之景,庶幾移不動。第一聯指所題之處宜敘說起;次聯合用景物實事,三聯合說人事,或感歎古今或議論,或前聯先說事興感,而此聯寫景亦可,然不可兩聯相同。末聯則就題生意,迴環收束可也。而【隨園詩話】云:「懷古詩乃一時興會所觸,不比山經地志,以詳核為佳。近見某太史洛陽懷古四首,將洛下之故事,搜括無遺,竟有一首之中,使事至七八者。編湊拖沓,茫然不知作者意在何處。因告之曰:『古人懷古,只指一人一事言。如少陵之詠懷古蹟,一首武侯,一首昭君,兩不相羼。劉夢得金陵懷古,只詠王濬樓船一事,而後四句全是空描,當時白太傅謂其已探驪珠,所餘鱗甲無用,真知言哉!不然,金陵典故,豈只王濬樓船一事,而劉公胸中,豈止曉此一典耶?』」

征行體式,要發出悽愴之什,哀而不傷,怨而不亂,悲時感事,觸目寓情方可。若傷亡悼屈,則又不取焉。

贈別詩之體式,直寫不忍之情,方見襟懷之厚。然亦有數等,如別征戍,則寫死別而勉之效忠,送人遠遊則寫不忍而勉之早回,送人仕宦則寫喜別,而勉其憂國恤民,方為合式。

詠物之詩要托物申意,首聯不妨敘出物之出處,次聯宜寫其象;三聯宜說其用,或寓意或議論或體證;四聯或就題外發意,或結束本意,總以留有餘韻者為佳。袁枚【隨園詩話】曰:「詠物詩無寄託,便是兒童猜謎;讀史詩無新意,便成廿一史彈詞;雖著議論,無雋永之味,又似史贊一派,似非詩也」。阮葵生【茶餘客話】則云:「詠物詩有二派,其一離貌取神,如畫家之南宗;其一刻畫著題,如畫家之北宗。二者未可偏廢也,太黏太脫皆非。詠物徒比擬形似,如剪彩為花,毫髮畢肖,而生氣無有,此種時賢頗知所戒。而因此語盡離宗,不知何指,亦非著題初意也。王若虛【滹蠻詩話】言之極當,詠物詩須詩中有人,尤須詩中有我。或將我跳出題之旁,或將我併入題之內,詠物之妙處,只此二種」。

讚美詩之體式,多以慶、喜、頌、禱、期望為意,貴乎典雅渾厚。用事宜的當親切,起聯要平直,或隨事用意敘起,次聯意要相承,或用事必須實就本題之事,三聯要變化;或前聯未曾用事,此聯宜用引證,蓋有事料,則詩不空疏,結句則多期望之意。大抵頌德貴乎實,若褒之太過,則近乎諛,讚美不及則不合人情,而有淺陋之失矣。

哭挽詩之體式,宜要情真事實。於其人情深誼厚則哭之,無甚情分則挽之而已矣。當隨人行實合意切題,使人開口讀之,便見哭挽其人方好,中間要隱然有感傷意。

賡和之詩,當觀原詩之意,以其意和之,要造一兩句雄健壯麗之語,方能壓倒元白。若又隨原詩腳下走,則無光彩,結句當歸著其人,方為得體。有就中聯歸著者亦可,而時下所謂賡和詩,皆為和韻之詩。略分三等;一曰依韻;如作者用「八庚」韻,和者亦用「八庚」韻即可;作者用「一先」韻,和者亦用「一先」韻即可。二曰用韻,如作者用八庚韻中之「清成情榮」等字,則和者亦須用「清成情榮」等字,唯先後不必次也;三曰次韻,即和其原韻而先後次序亦皆因之也。

酬贈之詩,須辨別儕類,至親不得用文飾語,尊者不得用評論語,亦不得輕用誇獎語,反此者失之。(貞一齋詩話)

詠史詩有三體,其一借古人往事,抒自己懷抱,左太沖之詠史是也;其一為檃括其事,而以詠歎出之,張景陽之詠二疏,盧子諒之詠藺生是也;一取對仗之巧,義山之牽牛對駐馬,韋莊之無忌對莫愁是也。

以上乃就各種詩題立意之法約略言之,初學由此入門,有所遵循,庶不至茫然無緒。待運用純熟後,要能出乎其法,方不至千篇一律,而了無新意。蓋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讀者詳加體會,自能得其奧旨矣。




   [ 秋靈 2006-11-11 04:44 編輯 ]
    天下文壇  天下文壇 秋靈  2006-11-07 13:49
http://yuhsia.com/ccb/index.pl

  



若問今生情何似,潔出塵泥一朵蓮。
回覆:  修辭        第 3 樓 

   秋靈




天下閒人
積 分:67082
貨 幣:67082
發帖數:14777
來 自:天下

 

   時間:2006-11-11 04:51    編輯主題 引用回覆 檢視作者資料 給作者發悄悄話 檢視作者的所有帖子 版主操作 刪除主題    到頂端

   修辭
   摘自 天下文壇   秋靈  2006-11-11 04:51
http://yuhsia.com/ccb/index.pl

1 http://poem.bise.idv.tw/big5/books/poemgist/8.htm

大凡為詩作文,乃是積字以成詞,綴詞而成句。故鍊字、修辭、造句,本就互有關聯,而難以嚴格區分。目前坊閒有關詩學之論著,於修辭方面,率皆鮮少論及,致後學者如盲人摸象,難窺全貌。本章乃根據董季棠先生之【修辭析論】及黃永武教授之【字句鍛鍊法】二書,擇其與詩學有關之修辭法,介紹與有志於古典詩者。二位先生之大著,本非專為論詩而作,其中兼及為文之法,本章僅擇其有關詩學之較常用者,作一簡單之介紹,讀者細心體會,自能舉一反三而有所得矣。

詩法與文法本自略有歧異,近體詩中有關音韻、對偶與用典之法,佔有極大之分量。坊間之論詩書籍,皆以專章介紹,故本書亦從其例。他如倒裝、設問、呼應等,由於大部分涉及數詞以上,故列入造句之章。此處僅就譬喻、映襯、示現、聯綿、轉品、雙關、借代等發之。與詩學無大關聯者悉皆略去,讀者如有興趣作深一層之研究,可參閱二位先生之大著。

修辭析論之修辭法

譬喻:譬喻之功用,在運用已知之材料,以說明未知之事物,或以具體事物來比喻抽象之理論,使條理分明以加深讀者印象。譬喻所必須具備之要件,為譬喻者與被喻者,須有共同之點。而其本質須是截然不同者,方能成為良好之譬喻。如: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篇)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山木篇)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秦觀:浣溪紗詞)
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詞)
年來愁與春潮滿,不信湖名尚莫愁。(王漁洋:秦淮雜詩)
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孔雀東南飛)

以上為有關譬喻之例,然為文之道,貴在創新,能道人所未道者,斯為善道。如一味拾掇前人之老調,終非好詞,於譬喻之法亦然。

映襯:以兩種相反之事物,互為引用,作成強烈之對比,而加深讀者之印象,稱之為映襯。如:
事去千年猶恨速,愁來一日即知長。(李益:同崔邠登鸛雀樓)
「千年」與「一日」,已經成為鮮明之對比,而「速」與「長」,更加深其層次。又如: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吳偉業:圓圓曲)
「白骨」與「紅妝」以顏色作映襯,色彩鮮明。

記取僧樓聽雪夜,萬山如墨一燈紅。(清:易順鼎詩)
「黑」與「紅」構成強烈對比,董季棠評曰:「末句以數字及顏色作對襯,意境之美,令人神往」。
勸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唐:曹松:己亥感事)
以數字作為映襯,「一」代表極少,而「萬」代表極多,對比強烈。
百里驪山一炬焦,劫灰何處認前朝;
詩書焚後今猶在,到底阿房不耐燒。(丁堯臣:阿房宮)
詩書易壞之物,而能經火不絕。反觀高大堅固之阿房宮,卻灰飛煙滅,形成對比。間亦闡出「仁義不滅,暴政必亡」之道理。

示現:文學之所以感人,在於能憑想像力將過去、未來或無法親身目睹之事物,如繪畫之構圖般,利用文字之描述,呈現於讀者面前。帶領讀者進入超越時空之境界。如杜牧之【阿房宮賦】,莊周之【逍遙遊】、【齊物論】等,皆是透過此一手法所完成者,亦即所謂示現法。此法在文學與藝術之創作上,佔有極重要之地位。其好處為能打破時空之界限,使未見未聞之事物,全成為可見可聞。以下為詩中示現手法之例:

風動荷花水殿香,姑蘇臺上見吳王;
西施醉舞嬌無力,笑倚東窗白玉床。(李白:口號吳王美人半醉)

將過去所發生之事物,憑想像力寫出,此稱「追述」之示現。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夜雨寄北)
憑想像力將未來之情景,作一描繪,此稱「預言」之示現。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將遠方之景物,憑想像力顯現出來,稱為「懸想」之示現。

聯綿:聯綿詞即所謂雙聲疊韻之詞。何為雙聲?即兩字之聲母(子音)相同之謂。何為疊韻?即兩字之韻母(母音)相同之謂。詩之特色,在於蘊含音韻之美。而雙聲疊韻之詞,讀來琅琅上口。故唐人之近體詩中,為期使音韻之美臻於極致,每於對偶部份,一句用雙聲或疊韻,則另一句亦必與之相對。其法有三:
一:雙聲與雙聲相對者如:
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杜甫:秋興八首之三)
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李頎:古從軍行)
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漓道路中;(白居易:望月有感)

二:疊韻與疊韻相對者如: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蘇東坡:飲湖上初晴復雨)
崔巍枝幹郊原古,窈窕丹青戶牖空;(杜甫:古柏行)
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杜甫:詠懷古跡之一)

三:雙聲與疊韻互對者如:
蒼茫古木連窮巷,寥落寒山對虛牖;(王維:老將行)
風塵荏苒音書絕,關塞蕭條行路難;(杜甫:宿府)
蹉跎歲月心仍切,迢遞江山夢未通;(羅隱:贈友)
淅瀝籬下景,淒清階上琴;(長孫佐輔:別故友)

轉品:我國之文法,有一大特色,即同一文字,由於放在不同之位置,而轉變為不同之詞性與字義,所謂「隨文生義」也。亦即文法上之「詞無定類,依句辨品」。如「花」字本為名詞,而花錢之「花」,轉為動詞;花衣服之「花」,則又轉為狀詞。又如「飛」字,原為動詞,而飛鳥之「飛」,卻成狀詞。此在修辭學上稱之為「轉品」,乃是作家為使字句剛健,而刻意創作者。古之文人,無文法之稱,亦無所謂九品詞之分類。要之只論虛實。曾國藩復李眉生書云:「虛實者,實字而虛用,虛字而實用也。何謂實字虛用?如『春風風人,夏雨雨人』(說苑貴德篇)。上『風、雨』實字也;下『風、雨』當養字解,則虛用矣!『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史記淮陰侯傳)。上『衣、食』實字也;下『衣、食』當惠字解,則虛用矣。(【修辭析論】語,下略)後人或以實字作本音讀,虛字做他音讀,古人曾無是說。何謂虛字而實用?如『步』字行也,屬虛字,然管子云:『六尺為步』,詩經『國步』、『天步』則實用矣!『覆』字,敗也,然設伏以敗人之兵,其伏兵即曰『覆』。如【左傳】:「鄭突為三覆以待之」,「韓穿帥七覆於敖前」是皆虛字而實用矣。清俞樾之【古書疑義舉例】云:「以女妻人,即謂之『女』,以食食人,即謂之『食』,古人用字類矣,經師口授,恐其疑誤,異其音讀,以示區別。於是何休注【公羊】,有長言、短言之分;高誘注【淮南】有緩言、急言之別。詩『興雨祁祁,雨我公田』。釋文曰:『興雨』如字,『雨我』于付反。【左傳】『如百穀之仰膏雨也,若常膏之』,釋文曰:『膏雨』如字,『膏之』古報反。茍知古人有實字活用之例,則皆可不必矣」。

至轉品之種類,約有下例數種:
一:名詞轉為動詞:如【詩經】:「出入腹我」之「腹」字,「春風風人,夏雨雨人」之「風、雨」等字。

二:名詞轉為狀詞:如劉禹錫【石頭城】詩「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女牆謂城上之短牆,「女」字由名詞轉為狀詞。他如「金屋玉顏」等亦同。

三:名詞轉為副詞:名詞置於動詞之前,以形容動作,即轉成副詞如:「狼吞、虎嚥、鳳舞、鸞翔、風起、雲湧、席捲、囊括、鳶飛、魚躍等。名詞置於狀詞之前,亦成副詞。如:雪白、火紅、金黃、漆黑等。

四:動詞轉為名詞:如【孟子】離婁篇:「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其中「譽、毀」本為動詞,此處轉為名詞。

五:動詞轉為副詞:如【左傳】:「哀公十六年,生拘石乞而問白公之死焉」。「生拘」即活捉之意,「生」字形容動詞「拘」,由動詞轉為副詞。

六:狀詞轉為名詞:歐陽修【蝶戀花】詞「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紅」字本為狀詞,此處代表「花」,轉為名詞。

七:狀詞轉為動詞:如杜牧【山行】詩「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之句。本詩之「紅」字,又轉為動詞。

以上為日常習用之轉品之例,另有經由作者刻意經營之者如:朱杜【白髮】:
白髮新添數百莖,幾番拔盡白還生;
不如不拔由它白,那得功夫與白爭。
詩中四「白」字,有三種詞性,第一句之「白」為狀詞,第二四句之「白」為名詞,第三句之「白」則轉為動詞矣。此即精心雕琢而成者,然雕琢須近乎自然,成敗得失繫於毫釐之間,如何辨別與運用,則存乎一心也。

雙關:雙關者,一字、一詞或一句而兼攝二意,使讀者領會其弦外之音,而感心裁巧妙之法。其法有三:
一:字音之雙關:就本字借為另一同音字,作成雙關之意。如劉禹錫【漏室銘】:「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借「鴻」為「紅」,以對下句「白」字。又如孟浩然之【裴司士見尋】詩:「廚人具雞黍,稚子摘楊梅」。借「楊」為「羊」以對上句之「雞」字。

二:字形之雙關:以字形之分合,作為語意之雙關。如王維【春日與裴迪過新昌里訪呂逸人不遇】詩:「到門不敢題凡鳥、看竹何須問主人」。「題凡鳥」之典出自【世說新語】簡傲篇:「嵇康與呂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駕,安後來,值康不在,喜(康弟)出戶延之,不入,題『鳳』字於門上而去。喜不覺,猶以為欣。康返,解之曰:『此凡鳥也』」按:呂安所書『鳳』字,字面雖稱讚,而實乃譏之也,此為字形之雙關。

三:詞義之雙關:就一字或一詞之本意,而引出所欲表達之另一意。如賈島之【客喜】詩:「鬢邊雖有絲,不堪織寒衣」。由「鬢邊絲」引作「蠶絲」解。又李義山之【天涯】詩:「鶯啼如有淚,為濕最高花」。將「啼」字引為「啼哭」之義,而衍出淚濕之情狀。又如張九齡之【詠竹】詩:「高節人相重,虛心世所知」。「高節」與「虛心」,表面上雖是詠竹,其真意卻為歌詠「高人、雅士」之節操與襟懷。又如杜甫【古柏行】:「志士幽人莫怨嗟,古來才大難為用」。「才大」二字,表面上關顧題目「古柏」,實際乃用以喻人也。

代字:代字於詩之修辭法,亦極為常用之一種。一首詩之能否化腐朽為神奇,端看代字功夫。董季棠先生之【修辭析論】中分「借代」為七類,而黃永武先生於【字句鍛鍊法】一書中則分「代字法」為二十三種,兩氏持論角度稍有不同,然皆可供讀者作為修辭之參考。現略述於下:【修辭析論】中之借代法:
一:以事物之特徵或標幟借代事物。如: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
以「衣冠」代表官吏,「冕旒」代表天子,即是以標幟借代事物。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陳陶:隴西行)
以「貂錦」借代為戴貂皮帽穿錦袍之戰士。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朱門」為富貴人家之標幟,此處借代為富貴之家。

二:以事物之所屬或所在借代事物。如:
甲第紛紛厭梁肉,廣文先生飯不足;(杜甫:醉時歌)
「甲第」乃指居住於甲第內之公卿富戶,以所在借代事物。
一聲已動物皆靜,四座無言星欲稀;(李頎:琴歌)
以「四座」借代為四座上之人。

三:以事物之作者或產地借代事物,如: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杜康」原為古之釀酒者,此處借代為酒。

四:以事物之質料或工具借代事物,如:
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杜甫:飲中八仙歌)
「麴」原為釀酒之原料,此處借代為酒。
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白居易:望月有感)
「干戈」為作戰之工具,此處借代為戰爭。

五:部分借代為全體,如: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娥眉馬前死;(白居易:長恨歌)
「娥眉」借代為女人,指楊妃。
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溫庭筠:望江南詞)
以「帆」代船,部分代全體。

六:特定和普通相代。如:
夜月荷鋤村犬吠,晨星叱犢山沉霧;(鄭燮:田家四時苦樂歌)
「犢」為小牛,此處借代為牛,以特定代普通。
千巖競秀,萬壑爭流;(晉書:顧愷之傳)
千萬泛指眾多,非必定為「千」、「萬」也。以定數代不定數,亦是以特定代普通,定數代不定數,自古習用以久,然至清人汪中始為點明,在其【述學釋三九】上篇云:「凡一、二之所不能盡者,則約之『三』以見其多,三之所不能盡者,則約之『九』以見其極多,此言語之虛數也。史記『管仲三仕三見逐於君;田忌三戰三勝;范蠡三致其千金』,此不必果為三,故知『三』者虛數也。楚辭『雖九死其未悔』,死不能九也,漢書云:『若九牛之一毛;腸一日而九迴』,此不必限以九也,故云『九』者虛數也。推之十百千萬等,亦復如是,學古者通其言語,則不謬其文字矣」。

七:以具體代抽象。如:
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王維:輞川閒居贈裴迪)
以「落日」代夕陽之餘光。又如: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王維:過香積寺)
以「鐘」代鐘聲,皆是以具體代抽象。另如: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
「嬋娟」為美好之形容,此處借代為明月,即是以抽象代具體。

以上為【修辭析論】中所闡述之借代方法。下面再節述黃永武先生於【字句鍛鍊法】中之代字法:

【字句鍛鍊法】中之代字法:
一:以蘊藉字代直率字:蘊藉者含蓄有餘之意也,其妙處在於語盡而意不盡,意盡而情不盡。如同寫別夢,趙令畤【錦堂春】詞作「重門不鎖相思夢,隨意繞天涯」;岑參作「枕上片時春夢中,行盡江南數千里」;王漁洋之【花草蒙拾】即謂趙詞勝於岑詩,蓋前者含吐不露,後者率直道盡也。又如同寫泛舟,「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即較「八槳別離船,駕起一天煩惱」為蘊藉,因後者逕露無遺也。陳亦峰【白雨齋詞話】中亦云:「後人為詞,好作盡頭語,令人一覽無餘,有何趣味?」揆諸為詩做文,亦復如此。

二:以生動字代平庸字:所謂生動者,為一改平板著實之記述,而作生氣蓬勃之描繪,使人物情態躍然紙上。如王荊公於【百家詩選】評云:「老杜之『無人覺來往,疏懶意何長』,下得『覺』字大好;又『暝色赴春愁』,下得『赴』字大好,若下『見』字、『起』字,即為小兒語,人誰不能到」。足見吟詩要一字兩字工夫。(杜詩詳註)

三:以空靈字代板滯字:所謂空靈者,即是不落實跡,反之質直黏著,則陷於板重而不靈動。如孟浩然【過故人莊】詩「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句,刻本有脫去「就」字者,眾人之中,或補「醉」字,或補「賞」字,或補「泛」字,或補「對」字,後得一善本,始知為「就」字,眾皆佩服「就」字最妙。(見【楊升庵詩話】)(按:黃評為:「用醉、賞、泛、對諸字,含意只局限於遊賞,情趣不夠,而「就」字卻可包涵上面四字之意,且使菊花與我有相親之意,能使雅人之懷抱,高士之風情,充分顯現,特含瀟灑流逸之情致)

四:以自然字代生硬字:生硬晦澀乃是詩文之病,漢王充【論衡】書解篇云:「文貴乎順合眾心,不違人意,使百人讀之莫譴,千人聞之莫怪」。即是主張自然純熟。然自然並非平淡,必須含有深致方屬上乘。謝榛【四溟詩話】云:「僧處默【勝果寺】詩『到江吳地盡,隔岸越山多』。陳后山鍊成一句『吳越到江分』,或謂簡妙勝原作,然余以為陳詩『到』字未穩,若改『吳越一江分』方為天然」。黃按:『到江吳地盡』之『到』字自然,『吳越到江分』之『到』字,即有斲削痕跡。改『到』為『一』,始變生硬為自然。(本則鍊字章亦見)

五:以新闢字代熟見字:李笠翁【窺詞管見】云:「文字莫不貴新,不新可以不作」。將習常之陳言,剽竊模擬,久之令人生厭。必須自出機杼,涉筆成趣,方饒情味。然創新往往易流於險怪,故又云:「琢句鍊字,雖貴新奇,然亦須新而妥、奇而確,妥與確總要不越一理字」。如子夜歌『開窗取月光』句,妙在『取』字,蓋『取』字雖新,不悖理也。又如杜甫【漫興】詩『二月已破三月來,漸老逢春能幾回』。以『破』代『殘』,句法雖拗,造語甚新,如用『殘』字則熟見無奇矣。

六:以蹠實字代虛泛字:就詩文之風神而論,自以空靈超脫為上。然就繪景摩狀而言,則須化抽象為具體,以實物字代替虛字,方能使景物浮現目前,歷歷可睹。如張橘軒詩「富貴儻來良有命,才名如此豈長貧」句。元遺山改「儻來」為「逼人」、「此」為「子」,盛如梓【庶齋老學叢談】評曰:「如光弼臨軍,旗幟不易,一號令之,而精采百倍」。按「儻來」、「如此」,稍涉虛泛,改為「逼人」、「如子」,義有專屬,確切不移,故能深切有味。

七:以大方字代寒酸字:大方者,在體格上反纖巧,在造意上反寒酸,在用詞上反鄙俗之謂,概詩文乃作者之心畫與心聲,文詞風格足以徵見性情。宋吳處厚【青箱雜記】云:「山林草野之詞,其氣枯碎;朝廷臺閣之文,其氣溫縟。晏元獻詩但說『梨花院落,柳絮池塘』,自有富貴氣象。李慶孫等每言『金玉錦繡』,視之仍乞兒相」;史達祖詞中喜用「偷」字,其東風第一詞:「巧沁蘭心,偷黏草甲」;【夜合花】詞:「輕衫未攬,猶將淚點偷藏」。【綺羅香】詞「做冷欺花,將煙困柳,千里偷催春暮」;雖云巧,然並不大方,故周止庵【論詞雜著】云:「梅溪詞中喜用『偷』字,足以定其品格矣」。

八:以諧合字代隔礙字:諧合乃是求取字詞間之統一與協調。協調得好,則脈理貫聯,文從字順。協調不好,則片段支離,隔礙難通。如唐張蠙詩「殘雪未銷雙鳳闕,新春先入五侯家」。劉績易「殘」為「霽」,易「新春」為「春風」而攘為己作,併因此得名。(朱彝尊【靜志居詩話】)黃按:「新春」不能「入」,與「入」字隔礙,且失之抽象,「春風」則可入,而意更具體也。

九:以曲指字代直斥字:或因避尊長之名,或謙述自身之事,或避免忌諱之言辭,而以曲折之字辭代之,是謂曲指。【禮記】曲禮:「君使士射,不能則辭以疾,言曰『某有負薪之憂』」。孔穎達疏曰:「不直云疾而云負薪者,若直云疾則傲慢,故陳疾之所由,明非假也」。又如【戰國策】:「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高誘注云:「山陵喻尊高也,崩喻死也」。黃按:不敢明斥,故改云山陵;諱言死,故曰崩,是皆曲指之例。

十:以遠嫌字代犯忌字:此法略同於前述之「以曲指代直斥之法」,而嚴重則甚之。蓋因一國有一國之忌諱;一時有一時之忌諱。陳輔之【詩話】載:「蕭楚才知溧陽縣,張乖崖作牧,一日召食,見公几案有一絕云:『獨恨太平無一事,江南閒殺老尚書』。蕭為改『恨』為『幸』字,公出,視稿曰:『誰改吾詩?』左右以實對。蕭曰:『與公全身,公功高位重,姦人側目之秋,且天下一統,公獨恨太平何耶?』公曰:『蕭弟,一字師也!』黃按:獨恨太平,觸犯時忌。改『恨』為『幸』,方能遠嫌。(本則鍊字章亦見)

十一:以當理字代悖理字:凡為文賦詩,不僅論說之詩文,需要理勝。即抒情敘事,於遣詞設采方面,亦需考其理之所在,辨其義之所宜。王貞白作【御溝】詩云:「一派御溝水,綠槐相蔭清;此波涵帝澤,無處濯塵纓」。貫休謂其中一字未妥,後貞白改「波」為「中」,與貫休所見相同。(見計有功【唐詩紀事】)黃按:題為【御溝】,溝中難以成波,改為「中」字,於理乃當。又如張橘軒詩:「半篙流水夜來雨,一樹早梅何處春?」元遺山為改「一樹」為「幾點」。(見盛如梓:【庶齋老學叢談】)黃按:既云「一樹」,已有定處,又問「何處」?於理相乖。改為「幾點」,與上句通作一句,意謂水中飄來幾點梅花,問春在何處?於理不悖,又富情韻。(本則鍊字章亦見)

十二:以變換字代重出字:重出者同字相犯之謂,文家忌其相同,而變換字面以避重出,詩家於此尤甚。如杜甫詩「昨日玉魚蒙葬地,早時金碗出人間」。楊樹達引漢武故事,知茂陵中取出者為玉杯,又引【南史】沈炯表奏云:「甲帳珠簾,一朝冷落,茂陵玉碗,遂出人間」。杜詩即用此故事,所以改「玉碗」為「金碗」者,為避上文之「玉」字也。因「玉魚」之「玉」字不能改易,遂改「玉碗」為「金碗」。(正三按:此與上一章刻意重出者不同)

十三:以別義字代同義字:同字相犯謂之犯重,同義相犯亦稱犯重。同義之犯重,又可分為字法(或稱形式)之犯重,與字義之犯重二種。字法之犯重如陳文惠【杭州喜江南梅度支至】詩:
公望當年最得君,畫圖城郭喜同群;
門前碧浪家家海,樓上青山寺寺雲;
松下玉琴邀鶴聽,溪邊臺石供僧分;
情多景好知難盡,且倒金樽任半醺。

紀曉嵐於【瀛奎律髓刊誤】云:「門前樓上,松下溪邊,字法太複」。蓋義雖有別,形式犯重,亦是一病。申言之,即詩中相鄰之兩聯,其句型之詞性,有部分雷同。亦即所謂「並頭、並腳,腰斬也。又如杜甫之【又呈吳郎】: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衣一婦人;
不為困窮寧有此,祇緣恐懼轉須親;
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是真;
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沾巾。

詩中「不為」、「祇緣」、「即防」、「便插」、「已訴」、「正思」等詞,上字同為副詞,下字同為動詞。且同置於每句之頂節位置,稱之為「並頭」。(如同在字尾則稱為「並腳」,如同在字中,則稱為「腰斬」或「斷腰」)皆屬字法之犯重。又如唐司空曙【賊平後送人北歸】詩:
世亂同南去,時清獨北還;
他鄉生白髮,舊國見青山;
曉月過殘壘,繁星宿故關;
寒禽與衰草,處處伴愁顏。

近人喻守真氏謂「律詩最宜講究,八句要不盡相同」。尤以其中二聯,句法不得重複。本詩二聯,動詞皆置於第三字,句法又都是二一二,且四個名詞之上字,又都是形容詞。明王世懋【藝圃擷餘】指唐人詩中,多此種毛病。謂「在彼正不自覺,今人用之,能無受人揶揄,此即四言一法也」。張高評教授亦云:「此種句法,單調呆板,缺乏抑揚生姿之妙」。

至於字意之犯重,如耿湋【贈田家翁】詩「蠶屋朝寒閉,田家晝雨閒」句,謝榛【四溟詩話】以為「朝、晝」二字合掌,為改「朝」為「春」,併倒裝成「田家閒晝雨,蠶屋閉春寒」,以為如此可逼唐人。黃按「朝」、「晝」同意相犯,改「朝」為「春」,不但義類相隔不犯,亦能點明村居景象。又如元薩天錫(都剌)詩「地濕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鐘」句。虞道園以「聞、聽」二字意重,引唐人「林下老僧來看雨」句,改「聞」為「看」。(明俞弁【山樵暇語】。正三按:鍊字章引顧嗣立【寒廳詩話】語,意同)黃按:「聞」字與「聽」字,同義相犯,改「聞」為「看」,既不犯重,又有出處,且使音調更美。又如康伯可【題慧力寺招風亭】句云:「啼鳥一聲春晚,落花滿地人歸」。王德升以「啼鳥一聲,落花滿地」幾乎犯重,不如各更一字,作「幽鳥、殘花」則無可議者。(宋曾敏【行獨醒雜志】) 黃按:王氏之意謂,既云「一聲」自是啼鳥,既云「滿地」必為落花,故云幾乎犯重。改為「幽鳥」、「殘花」平添情韻不少。

十四:以切題字代虛泛字:大凡一篇佳作,其中字詞必是相因依、相含吐、相關聯、相照應。皆以題旨為綱領,故凡支離浮泛之字,必以緊切題意之字以代換之。如楊一清詠【元宵】詩有「愛看冰輪明似鏡」句,明世宗以為與詠中秋月詩相類,為其改成「愛看金蓮明似月」。(朱彝尊【靜志居詩話】) 黃按:「似鏡」、「如圭」皆用以詠秋月,「金蓮」為燈燭之名,【事類賦】引無名氏詩「誰將萬斛金蓮子,撒向皇都滿地開」,即記上元燈節事。楊氏題詠元宵,自以「金蓮」較為切題。又如齊己【早梅】詩:「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鄭谷以為「數枝」非早,不如改為「一枝」(唐詩紀事)。黃按:題為【早梅】,用「一枝」方切「早」字。又如袁枚【落花】詩「無言獨自下空山」句,邱浩亭以為「空山」應是「落葉」,而非「落花」。應改「空」為「春」(隨園詩話)。按「空山」於落花題面不切,改為「春山」始當。(本則鍊字章亦見)

十五:以對稱字代差半字:詩中對仗,凡詞性有偏差,或輕重不能悉稱者,前人稱之為「差半字」。為求對仗工穩,須以輕重悉敵之字以替換之。如唐人「夜琴知欲雨,晚簟覺新秋」句,尹文端公(尹繼善雍正朝進士)以為「新秋」二字為現成語,「欲雨」二字非現成語,相差半字,遂改下句為「晚簟恰宜秋」,「宜」字方對「欲」字。(隨園詩話) 黃按:「新秋」二字已慣用成複詞,而「欲雨」為二單字,上下不稱,改「晚簟恰宜秋」方穩。(本則鍊字章亦見)

十六:以異邊字代聯邊字:劉勰【文心雕龍】練字篇云:「聯邊者,半字同文者也。狀貌山川,古今咸用,施於常文,則齟齬為瑕。如不獲免,可至三接。三接之外,其字林乎?」黃叔琳注云:「按三接者,如張景陽【雜詩】:『洪潦浩方割』,沈休文【和謝宣城】詩:『別羽汛清源』等,三接之外如曹子建【雜詩】:『綺縞何繽紛』,陸士衡【日出東南隅】行:『璚珮結瑤璠』五字聯邊者四,宜乎其有字林之譏也」。故綴字屬篇宜加揀擇。

十七:以聲響字代聲啞字:江慎修【音學辨微】云:「詩賦駢體,固須辨平仄。即時文對偶,亦必平仄協調,方有聲響。散文亦要平仄相間,音始和協」。而曾文正公亦云:「聲調鏗鏘,乃文章第一妙境」。可見音節聲響,在文章中之重要。前人以聲響字代聲啞字之例極多,如杜甫【春宿左省】:「不寢聽金鑰,因風想玉珂」。【英華集】於「寢」字作「寐」。黃生【杜說】中云:「本言不寐,改為寢字方響」。又如袁枚【送黃宮保巡邊】云:「秋色玉門涼」,蔣心餘云:「門字不響,應改關字」(隨園詩話)。黃按:聲響與聲啞之分,與音之清濁、洪細、發送收等,均所關及。如上句「寢」字,「七稔」切,屬「清」母,為送氣聲。「寐」字「彌二」切,屬「明」母,為收聲;「關」字「古還」切,屬「見」母,為發聲;「門」字「莫奔」切,則屬「明」母,為收聲。陳澧於【切韻考】外篇云:「發聲者,不用力而出者也,送氣者,用力而出者也。收聲者,其氣收歛者也。送氣者,用力而出,故其字多響。發聲者,雖不用力,因其聲外出,故仍比收聲之字為響。

前述為黃氏論代字法之要者,此外尚有「以雅馴代俚俗」、「以清健代軟弱」、「以通曉代生僻」、「以穩妥代齟齬」、「以得體代鄙俗」、「以含情代悖情」諸法,限於篇幅,不作贅述,讀者可參閱【字句鍛鍊法】,即得其詳。

以上為修辭法之大略,文學與藝術之學習歷程,皆是先模仿而躋於創作。初學者入其法而有所得,則必求出其法而無所礙。豪傑之士,貴在能自樹立。故本篇只供隅反,讀者熟悉其法,卻不一定得墨守其法。




   [ 秋靈 2006-11-11 14:08 編輯 ]
    天下文壇  天下文壇 秋靈  2006-11-11 04:51
http://yuhsia.com/ccb/index.pl

  



若問今生情何似,潔出塵泥一朵蓮。
回覆:  造句        第 4 樓 

   秋靈




天下閒人
積 分:67082
貨 幣:67082
發帖數:14777
來 自:天下

 

   時間:2006-11-13 06:23    編輯主題 引用回覆 檢視作者資料 給作者發悄悄話 檢視作者的所有帖子 版主操作 刪除主題    到頂端

   造句
   摘自 天下文壇   秋靈  2006-11-13 06:23
http://yuhsia.com/ccb/index.pl

http://poem.bise.idv.tw/big5/books/poemgist/9.htm

前章論及文章之組成,乃是積字成詞,綴詞成句,稽之詩詞亦然。綜觀近體詩之特性,為每首有一定之句數與字數。至於如何於此有限且固定之字句中,表達最豐富之情感與意念,即是詩人於遣詞造句,所應追求之目標。目前坊間有關詩學之書籍,於造句之章,皆僅及於句型,而鮮少論及句法。本章乃分兩部,使讀者於句型之外,亦能領略句法之要。

句型
句型即是詩句之組織型態,五言詩有「上一下四型」如:
地–猶鄹氏邑,宅–即魯王宮;(唐玄宗:經魯祭孔子而歎之)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杜甫:旅夜書懷)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王維:山居秋暝)
喜–無多屋宇,幸–不礙雲山;(杜甫:茅堂檢校收稻 按:此稱十字句,蓋兩句合言一事,缺一不可,故亦稱流水對)
青–惜峰巒過,黃–看橘柚來;(杜甫:放船)
秋–應為紅葉,雨–不厭蒼苔;(李商隱:寄裴衡)

五字之中,意義與文法分成上下兩節。第一字自成一節,而下四字另成一節,意義相互聯貫。此型之第一字應為名詞、代名詞或狀詞,第二字應為動詞、副詞、介詞之類,鍊字應鍊第二字。

上二下三型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王維:過香積寺)
客路–青山下,行舟–綠水前;(王彎:次北固山下)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維:過香積寺)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

此種句型之第二字,應為名詞。

上三下二型
夜郎溪–日暖,白帝峽–風寒;(杜甫:十月一日)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王維:酬張少府)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王維:漢江臨汎)

此類句型有一特點,即是有倒裝之傾向,兩節顛倒讀之亦可。

上四下一型
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杜甫:春宿左省)
白髮千莖–雪,丹心一寸–多;

此類句型,第五字自成一節,且多為形容詞或動詞。

七言詩之句型有「上一下六型」如:
江–動將崩未崩石,松–浮欲盡不盡雲;
晨–搖玉珮趨金殿,夕–奉丹書拜瑣闈;(王維:酬郭給事)

此類句型,其第一字之意義獨立,應用名詞或形容詞,而與下六字之意義,乃是互相連貫,鍊字宜鍊第二五字。

上二下五句型
朝罷–香煙攜滿袖,詩成–珠玉在揮毫;(杜甫: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杜甫:客至)
秋水–纔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二三人;(杜甫:南鄰)
鴻雁–不堪愁裡聽,雲山–況是客中過;(李頎:送魏萬之京)

上二字成為一節,下五字成為一節,此種句型,鍊字應鍊第五字。第二例亦有做成三頓式者即: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杜甫:客至)

上三下四句型
漁人網–集澄潭下,估客船–隨返照來;(杜甫:野老)
靜愛竹–時來野寺,獨尋春–偶過溪橋;(歐陽修)

此類句型,第三字皆為名詞,鍊字應鍊第四字。韋居安【梅澗詩話】云:「七言律詩有上三下四格,謂之『折腰句』。樂天守吳門日,【答客問杭州】詩云:『大屋簷多裝雁齒,小航船亦畫龍頭』。歐陽公詩:『靜愛竹時來野寺,獨尋春偶過溪橋』;盧贊元【雨】詩云:『想行客過溪橋滑,免老農憂麥隴乾』;劉後村【衛生】詩云:『采下菊宜為枕睡,碾來芎可入茶嘗』;【胡琴】詩云:『出山雲各行其志,近水梅先得吾心』。皆此格也」。

上四下三型
香飄合殿–春風轉,花覆千官–淑景移;(杜甫:紫宸殿退朝口號)
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杜甫:江村)

上五下二型
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杜甫:宿府)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杜甫:閣夜)

一三三句型
風–卻有情–偏動竹,雨–渾無賴–不饒花;
燕–知社日–辭巢去,菊–為重陽–冒雨開;
門–通小徑–連芳草,馬–飲春泉–踏淺沙;

一四二句型
鳥–在寒枝棲–影動,人–依古堞坐–禪深;
詩–懷白閣僧–吟苦,俸–買青田鶴–價偏;

二二三句型
含風–翠壁–孤雲細,背日–丹楓–萬木稠;

二四一句型
河山–北枕秦關–險,驛樹–西連漢畤–平;(崔顥:行經華陰)
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並兩峰–寒;(杜甫:九日藍田崔氏莊)

楊萬里【誠齋詩話】云:「唐律七言八句,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古今作者皆難之。如老杜【九日】詩云:『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不徒入句便字字屬對。又第一句頃刻變化,纔說悲秋,忽又自寬,以自對君甚切。君者君也,自者我也。『羞將短髮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將一事翻騰作一聯。又孟嘉以落帽為風流,少陵以不落為風流,翻盡古人公案,最為妙法。『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並兩峰寒』;詩人至此,筆力多衰。今方且雄傑挺拔,喚醒一篇精神,自非筆力拔山,不至於此。『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則意味深長,悠然無窮矣」。

三一三句型(亦稱雙折式)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李商隱:錦瑟)
鳳凰樂–奏–鈞天曲,烏鵲橋–通–織女河。
漁人網–集–澄潭下,估客船–隨–返照來。(杜甫:野老)

此種句型亦可作上三下四句型論。

以上所介紹之句型,乃是以組成詩句之詞性與語氣分類,與詩之平仄音節並無關聯。蓋同一詩中之句型,總須有所變化。尤其律詩中對仗之兩聯,及絕詩中承轉部分,如為同一句型與詞性,即犯所謂「並頭」、「並腳」與「腰斬」之病。(即前章所述「形式上之犯重」)於今且以唐人之詩為例,說明如下:
酬張少府 王維
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頷聯為上二下三句型,頸聯為上三下二句型。頷聯之名詞,在每句之第五字,頸聯之名詞,在第二、五字。頷聯之第二字為動詞,而頸聯則為第三、四字。如此錯綜變化,方為佳構。又如:
月夜憶舍弟 杜甫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秋邊一作邊秋)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頷聯為一四句型,頸聯為二三句型。頷聯之名詞,位於第一、四字;頸聯之名詞,位於第二字。如此方為合式,而不至於形成「並頭」、「並腳」與「腰斬」之病。至於七言詩如:
行經華陰 崔顥
岧嶢–太華–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雲–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關–險,驛樹–西連漢畤–平;
借問–路旁名利客,何如此處學長生。

頷聯為四一二句型,頸連為二四一句型。頷聯之名詞「武帝祠、仙人掌、雲、雨」與頸聯之「河山、驛樹、秦關、漢畤」等,相互錯開,方不至缺少變化而平淡無奇。

--------------------------------------------------------------------------------

句法
前述為組成詩句之句型,以下再介紹組成詩句之句法,詩句之組成,大都以兩句為一段落,兩句相互間之語氣與句法,可分直貫、問答、及呼應三種,試析於下:
直貫式句法:此種句法上下兩句之語氣一氣呵成,即上句所表達之意思尚不完全,須由下句補足。此種句法亦稱「十字句」或「十四字句」。如: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聞道黃龍戍,頻年不解兵;(沈佺期:雜詩)
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宋之問:大庾嶺北驛)
地下若逢陳后主,豈宜重問後庭花?(李商隱:隋宮)
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李商隱:無題)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懷李白)

謝榛【四溟詩話】云:「若『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之句,意在一貫,又覺閒雅不凡矣」。此類句法與下例之「問答式句法」,大都為律詩之首聯或末聯,或者是絕句之前半或後半。

問答式句法如: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杜甫:天末懷李白)
何因不歸去?淮上對秋山。(韋應物:淮上喜會梁川故人)
為問元戎竇車騎!何時返旆勒燕然?(皇甫冉:春思)
莫是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李頎:送魏萬之京)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蜀相)

此種句法,乃是將所欲表達之意念,以疑問之語氣顯示出來,使詩文激起波瀾,以引起讀者注意,並給與讀者懸想之空間。至於有無答案則非關緊要,或者答非所問而將語意盪開,給予讀者更廣闊之欣賞範圍,此類情況,亦所常見。

呼應式句法:此種句法,乃是下句與上句,必須有深切之關聯。如: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李白:贈孟浩然)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杜甫:旅夜書懷)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劉禹錫:西塞山懷古)
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弔豈知;(劉長卿:長沙過賈誼宅)

此類句法,大都用於律詩之頷聯與頸聯,且都屬對仗句型。然絕詩或律詩之前後兩聯,亦有用之者。

此外,另有一種特殊之句法,即顛倒字、詞之順序,以使平淡無奇之言辭產生變化,造成去熟生新之效果,稱之為「倒裝」。如: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王維:觀獵)

照順序應為「將軍獵渭城,風勁角弓鳴」。此詩前後易位,先出現「風勁角弓鳴」之場景與聲響,再補述「將軍獵渭城」之故事。畫面突出而有力。又如: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杜甫:登樓)

施補華【峴傭說詩】云:「杜甫『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起得沉厚突兀,若倒裝一轉作『萬方多難此登臨,花近高樓傷客心』;便是平調,此秘訣也」。又如:
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雲;(唐:李群玉:同鄭相並歌妓小飲戲贈)

原詩應為「六幅裙拖湘江水,一段髻挽巫山雲」。為了遷就平仄格律,而倒裝詞句,連詞性之對偶尚且不顧。另有非因平仄之關係,而刻意倒裝者,能使人產生耳目一新之效果。如:
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杜甫:秋興之八)

原句應為「鸚鵡啄餘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平仄完全相同,之所以倒裝成句者,蓋為增強語勢,構成勁健之筆力也。釋惠洪【冷齋夜話】:「老杜云:『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舒王云:『繅成白雪桑重綠,割盡黃雲稻正青』;鄭谷云:『林下聽經秋苑鹿,江邊掃葉夕陽僧』;以事不錯綜,則不成文章。若平直敘之,則曰:『鸚鵡啄餘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以『香稻』於上,以『鳳凰』於下者,錯綜之也。言『繅成』則知白雪為絲,言割盡則知黃雲為麥也」。

又李東陽【麓堂詩話】云:「詩有倒字倒句法,乃覺勁健。如杜詩『風簾自上鉤』、『風窗展書卷』、『風鴛藏靜渚』,『風』字皆倒用」。(按此類為「倒字」法,前述諸例,則為「倒句」之法)

綜前所述,皆為有關造句之方法。此外,再摘錄前人論作詩造句之詩話,以供參考。

--------------------------------------------------------------------------------

歷代詩家之論句法

梅聖俞嘗語余曰:「詩家雖率意,而造語亦難,若意新語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為善也。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然後為至矣」。賈島云:「竹籠拾山果,瓦瓶擔石泉」;姚合云:「馬隨山鹿放,雞逐野禽棲」等,狀山邑荒僻,官況蕭條,不如「縣古槐根出,官清馬骨高」;為工也。余曰:「語之工者固如是,狀難寫之景,含不盡之意,何詩為然?」聖俞曰:「作者得於心,覽者會以意,殆難指陳以言也。雖然,亦可略道其彷彿。若嚴維「柳塘春水漫,花塢夕陽遲」。則天容時態,融合駘蕩,豈不如在目前乎?又若溫庭筠「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賈島「怪禽棲曠埜,落日恐行人」。則其道路辛苦,羈愁旅思,豈不見於言外乎?」(歐陽修:六一詩話)

作詩貴雕琢,又畏斧鑿痕,貴破的,又畏粘皮骨,此所以為難也。李商隱有【柳】詩云:「動春何限葉,撼曉幾多枝」,恨其有斧鑿痕也。石曼卿【梅】詩云:「認桃無綠葉,辨杏有青枝」,恨其粘皮骨也。能脫此二病,始可以言詩矣。劉夢得稱白樂天詩云:「郢人斤斲無痕跡,仙人衣裳棄刀尺;世人方內欲相從,行盡四維無處覓」。若能如是,雖終日斲而鼻不傷,終日射而鵠必中,終日行於規矩之中,而跡未嘗滯也。(葛立方:韻語陽秋)

韓子蒼言:「作詩不可太熟,亦須令生。一味忌生語,往往不佳。東坡作【聚遠樓】詩,本合用「青山綠水」對「野草閒花」,此一句太熟,故易以「雲山煙水」,此深知詩病者。余然後知陳無己所謂:『寧拙毋巧,寧朴毋華,寧粗毋弱,寧僻毋俗』之語為可信」。(魏慶之:詩人玉屑)

詩語固忌用巧太過,然緣情體物,自有天然工妙,雖巧而不見刻削之痕跡。老杜「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此十字殆無一字虛設。細雨著水面為漚,魚常浮而淰,若大雨則伏而不出矣。燕體輕弱,風猛則不能勝,惟微風乃受以為勢,故又有「輕燕受風斜」之語。至「穿花蛺蝶深深現,點水蜻蜓款款飛」;「深深」若無「穿」字,「款款」若無「點」字,皆無以見其精微如此。然讀之渾然,全似未嘗用力。此不礙其氣格超勝,使晚唐諸子為之,便當如「魚躍練波拋玉尺,鶯穿絲柳織金梭」體矣。(葉夢得:石林詩話)

唐僧多佳句,其琢法比物以意,而不指言一物,謂之象外句。如無可上人詩曰:「聽雨寒更盡,開門落葉深」,是落葉比雨聲也。又曰:「微陽下喬木,遠燒入秋山」,是微陽比遠燒也。用事琢句,妙在言其用而不言其名耳。(釋惠洪:冷齋夜話)

山谷云:「詩意無窮,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無窮之意,雖淵明、少陵,不得工也。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規摹其意而形容之,謂之奪胎法。如鄭谷詩:『自緣今日人心別,未必秋香一夜衰』,此意甚佳,而病在氣不長。西漢文章雄深雅健,其氣長故也。曾子固曰:「詩當使人一覽語盡,卻意有餘,乃古人用心處」。荊公【菊】詩云:「千花百卉凋零後,始見閒人把一枝」;東坡云:「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又李翰林曰:「鳥飛不盡暮天碧」,又曰:「青天盡處沒孤鴻」;其病如前所論。山谷【達觀臺】詩曰:「瘦藤拄到風煙上,乞與遊人眼豁開;不知眼界寬多少?白鳥去盡青天回」。凡此之類,皆換骨法也。顧況詩曰:「一別二十年,人堪幾回別」,其詩簡緩而意精確。荊公與故人詩曰:「一日君家把酒杯,六年波浪與塵埃;不知烏石岡頭路,到老相尋得幾回」。樂天詩:「臨風杪秋樹,對酒長年身;醉貌如紅葉,雖紅不是春」。東坡詩「兒童誤喜朱顏在,一笑那知是酒紅」。凡此之類,皆奪胎法也。(釋惠洪:冷齋夜話)

詩中有俱指一物,而下句不同者,以類觀之,方見優劣。王右丞云:「遍插茱萸少一人」;朱放云:「學他年少插茱萸」;子美云:「醉把茱萸仔細看」;此三句皆言茱萸,而杜當為優。又如子美云:「魚吹細浪搖歌扇」;李侗云:「魚搖清影上簾櫳」;韓偓云:「池面魚吹柳絮行」;此三句皆言魚戲,而韓當為優。又白公云:「梨花一枝春帶雨」;李賀云:「桃花亂落如紅雨」;王勃云:「珠簾暮捲西山雨」;而王當為優。學者以此求之,思過半矣。(陳善:捫蝨新語)

東坡曰:「淵明詩初看若散緩,熟讀有奇趣。如曰:『日暮巾祡車,路暗光已夕,歸人望煙火,稚子候簾隙』。又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又曰:『藹藹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犬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才高意遠,造語精到如此,如大匠運斤,無斧鑿痕。不知者疲精力,至死不悟」(魏慶之:詩人玉屑)

魯直換字對句法如「只今滿座且尊酒,後夜此堂空月明」(贈別幾復);「清談落筆一萬字,白眼舉觴三百杯」(過方城尋七叔祖舊題);「田中誰問不納履,坐上適來何處蠅」(食瓜有感);「鞦韆門巷火新改,桑柘田園春向分」(道中寄公壽);「獨乘舟去值花雨,寄得書來應麥秋」」(送陳氏女弟至石塘河);其法於當下平字處,以仄字易之,欲其氣挺然不群,前此未有人作此體,獨魯直變之」。【苕溪漁隱】則云:「此體本出於老杜,如「寵光蕙葉與多碧,點注桃花舒小紅」(江雨有懷鄭典設);「一雙白魚不受釣,三寸黃柑猶自青」(即事次聯);「外江三峽且相接,斗酒新詩終自疏」;「負鹽出井此溪女,打鼓發船何處郎?」(十二月一日三首之二);「洲上草閣柳新暗,城邊野池蓮欲紅」(暮春三聯)。此體甚多,舉此數聯,證非魯直變之。(魏慶之:詩人玉屑)正三按:今則謂之『拗』句是也。

詩須篇中鍊句,句中鍊字,此所謂句法也。以氣韻清高深渺者絕,以格律雅健雄豪者勝。故寧律不諧,而不得使句弱;寧用字不工,而不可使句俗。(王漁洋:師友詩傳錄)

詩有格有韻,淵明「悠然見南山」之句,格高也;康樂「池塘生春草」之句,韻勝也。格高似梅花,韻勝似海棠。欲韻勝者易,欲格高者難。兼此二者,惟李杜得之矣。(陳善:捫蝨新語)

李嘉祐詩「水田飛白鷺,夏木囀黃鸝」;王摩詰但加「漠漠、陰陰」四字,而氣象橫生。江為詩「竹影橫斜水清淺,桂香浮動月黃昏」;林君復改二字為「疏影」、「暗香」以詠梅,遂成千古絕調。二者所謂「點鐵成金」也。若寇萊公化韋蘇州「野渡無人舟自橫」句,為「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已屬無味。而王半山改王文海「鳥鳴山更幽」句,為「一鳥不鳴山更幽」,直是死句矣。學詩者宜善會之。(顧嗣立:寒廳詩話)

五言絕句自五言古詩來,七言絕句自歌行來。此二體本在律詩之前,律詩從此出,演令充暢耳!有云絕句者,取律詩之半,或絕前四句,或絕後四句,或絕首尾各二句,或絕中二聯。審爾!斷頭刖足為刑人而已,不知誰作此說,戕人生理。自五言古詩來者,就一意中圓淨成章,字外含遠神,以使人思。自歌行來者,就一氣中駘蕩靈通,句中有餘韻,以感人情。修短雖殊,而不可雜冗滯累則一也。又作詩但求好句,已落下乘,況絕句只數語,拆開作一俊語,豈復成詩。「百戰方夷項,三章且易秦;功歸蕭相國,氣盡戚夫人」。恰似一漢高祖謎子,擲開成四片,全不相通。如此作詩,所謂佛出世亦救不得也。(王夫之:薑齋詩話)

歷代以來論詩之作夥矣,僅摘數則以為參考,讀者細心翫究,自能得其要領。古人云:「學詩之道無他,多讀、多作、多商量是也」,所謂「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應不誣也。
    天下文壇  天下文壇 秋靈  2006-11-13 06:23
http://yuhsia.com/ccb/index.pl

  


若問今生情何似,潔出塵泥一朵蓮。
回覆:  琢對        第 5 樓 

   秋靈




天下閒人
積 分:67082
貨 幣:67082
發帖數:14777
來 自:天下

 

   時間:2006-11-13 06:26    編輯主題 引用回覆 檢視作者資料 給作者發悄悄話 檢視作者的所有帖子 版主操作 刪除主題    到頂端

   琢對
   摘自 天下文壇   秋靈  2006-11-13 06:26
http://yuhsia.com/ccb/index.pl

http://poem.bise.idv.tw/big5/books/poemgist/10.htm

對仗亦稱「對偶」或「儷詞」。即是將相似或相反之意思,用相同之字數和筆法以構成華美之詞句。由於漢字為方塊文字,且一字一音,最適宜構成相對之詞句。故對仗為我國文學特有之修詞方法。無論詩、賦、詞、曲或四六駢文,對仗往往佔有極為重要之地位。劉勰【文心雕龍】儷辭篇開宗明義即云:「造化賦形,肢體必雙,神理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辭,運裁百慮,高下相須,自然成對……」。以人體之四肢來形容對偶之相稱,最是切確不過。對仗之好處為勻稱、平衡、圓滿及兼具映襯之效用。律詩中之「頷、頸」兩聯,原則上必須對仗,以避免八句中語氣過於雷同(參閱第八章一六一、六二頁)。在文法上,過於單調即變成枯燥乏味。然其中仍有某些變例。試舉例於下:
一:全篇不對者如李白之【夜泊牛渚懷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雲;
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
明朝挂帆席,楓葉落紛紛。

楊慎【升庵詩話】云:「五言律八句不對,太白、浩然集中有之,乃是平仄穩貼古詩也。僧皎然有【訪陸鴻漸不遇】一首云:『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到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雖不及太白之雄麗,亦清致可喜」。

二:全篇僅頸聯相對,頷聯不對,而以十字敘一事者,謂之「蜂腰格」如:賈島之【下第詩】:
下第唯空囊,如何住帝鄉;
杏園啼百舌,誰醉在花旁;
淚落故山遠,病來春草長;
知音逢豈易,孤棹負三湘。

三:起聯成對而頷聯不對者,稱「偷春格」,謂似梅花之先偷春光而放也。如:
寒食月 杜甫
無家對寒食,有淚如金波;
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
仳離放紅蕊,想像顰青娥;
牛女漫愁思,秋期猶渡河。

四:全詩唯結聯不對,前三聯皆對者如: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迴;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長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雙鬢,潦倒新亭濁酒杯。

五:全首唯起聯不對,其餘三聯皆對者如: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他如絕詩,則對可不對亦可,起承相對或轉結相對,皆無所限制。

對仗之種類
至如論及對仗之種類則眾說紛紜,無一定之標準。劉勰之【文心雕龍】舉出言對、事對、正對、反對等,其儷詞篇云:「言對為易,事對為難,反對為優,正對為劣」。又云:「言對者,雙比空詞者也;事對者,並舉人驗者也;反對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對者,事異義同者也。長卿【上林賦】云:『修容乎禮園,翱翔乎書圃』,此言對之類也;宋玉【神女賦】云:『毛嬙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無色』,此事對之類也;仲宣【登樓賦】云『鍾儀幽而楚奏,莊舄顯而越吟』此反對之類也;孟陽【七哀】云:『漢祖想枌榆,光武思白水』,此正對之類也。凡偶辭胸臆,言對所以為易;徵人之學,事對所以為難也。幽顯同志,反對所以為優也;並貴同心,正對所以為劣也。又以事對,各有反正,指類以求,萬條自昭然矣。張華詩稱『遊雁比翼翔,歸鴻知接翮』;劉琨詩曰:【宣尼悲獲麟,西狩泣孔丘】。若斯重出,即對句之駢枝也。是以言對為美,貴在精巧;事對所先,務在允當。若兩事相配,而優劣不均,是驥在左驂,駑為右服也。若夫事或孤立,莫與相偶,是夔之一足,踸踔而行也。若氣無奇類,文乏異采,碌碌麗辭,則昏睡耳目。必使理圓事密,聯璧其章,迭用奇偶,節以雜佩,乃其貴耳」。【詩苑類格】引唐上官儀言曰:「詩有六對,一曰正名對,天地日月是也;二曰同類對,花葉草芽是也;三曰連珠對,蕭蕭赫赫是也;四曰雙聲對,黃槐綠柳是也;五曰疊韻對,徬徨放曠是也;六曰雙擬對,春樹秋池是也」。又云:「詩有八對,一曰的名對『送酒東南去,迎琴西北來』是也;二曰異類對『風織池間樹,蟲穿草上文』是也;三曰雙聲對『秋露香佳菊,春風馥麗蘭』是也;四曰疊韻對,『放蕩千般意,遷延一介心』是也;五曰聯綿對『殘河若帶,初月如眉』是也;六曰雙擬對『議月眉欺月,論花頰勝花』是也;七曰迴文對『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是也;八曰隔句對『相思復相憶,夜夜淚沾衣;空嘆復空泣,朝朝君未歸』是也。

後人於對偶之名目,則愈析愈詳,愈分愈細,日人遍照金剛於其【文鏡祕府論】一書中,掇集唐人不同之對仗名目,共分二十九種之多。而近人張正體先生於【詩學】一書則分對仗為「平頭對、合璧對、垂珠對、拱璧對、隔句對、聯璧對、互成對、實字對、虛字對、流水對、雙聲對、疊韻對、交股對、渾括對、假借對、同類對、巧變對、無情對、問答對、雙聲疊韻對」等二十種。然不論何種分法,約言之,不外乎「工對」者如天對地、日對月、春對秋、朝對暮、山對水、大對小、遠對近、有對無、來對去……再次為「鄰對」者如天文類對地理類、文事類對文物類、飛禽類對走獸類等,最寬者為「詞性對」,如名詞與名詞相對,狀詞與狀詞相對,動詞與動詞相對等。

詩中屬對,貴在自然,宜避免雕斲之病,妙手偶得之天然工對固佳,然如求工太過而刻意雕琢,殊失自然之妙,詩家所謂斧鑿痕是也。或者變成同義相對,如「室」對「房」、「別」對「離」、「住」對「宿」等,兩句同一意思,即詩家所謂「合掌」之病。唯於數目、顏色、方位、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則必須成對,不得馬虎。如運用典故或成語,則其中字面、型態亦須銖兩悉稱方為穩當。至若詩鐘與對聯則更為嚴格,且初學亦應由工對作起,技巧方能純熟。

--------------------------------------------------------------------------------

對仗之方法

論及對仗之方法,不論選擇何種對仗形式,皆必須注意如何構思,如何用字、措詞、造句,詩意方能貫串。其詞意方面,有取其相對者,如:「悲」對「喜」、「善」對「惡」、「新」對「舊」等,有取其相似者,如「天長」對「地久」、「父慈」對「子孝」等,有取其相關者,如「江風」對「海霧」、「狂風」對「驟雨」、「珊瑚」對「玳瑁」、「青草地」對「白雲天」等。然詞性方面,宜取其相同者方能成對。我國文法上之詞性,共分九種,稱之為「九品詞」。其中名詞、代名詞為實字類,其他動詞、狀詞(形容詞)、副詞、介詞、連詞、歎詞、助詞等為虛字類。亦有將動詞與狀詞列入實字類者。詩中所用以名詞、代名詞、動詞、狀詞居多,副詞、介詞、連詞較少,至如歎詞與助詞等則更少。對偶即是一聯兩句之中,其句型與詞性之排列相同也。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狀詞對狀詞。且其詞句之組成型態,亦應相同。如單字詞與單字詞相對,雙字詞與雙字詞相對,三字詞與三字詞相對等。於今且將前人常用之對法,舉其可為模範者,說明於下,以為初學者之參考。

一:實字對如: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旌旗日暖龍蛇動,宮殿風微燕雀高;(杜甫:和賈至早朝大明宮)

詩中對仗以實字居多,故稱為「實字對」。

二:虛字對如:
若教解語應傾國,任是無情亦動人;
聚散有期雲北去,浮沉無計水東流;

詩中對仗以虛字居多,故稱為「虛字對」。

三:錯綜對如:
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杜甫:秋興八首之八)
柳絮打殘連夜雨,桃花吹散五更風;

此種對法,即前章所謂之「倒裝句」法。

四:連珠對如:
樹樹皆秋色,山山惟落暉;(王績:野望)
江天漠漠鳥雙去,風雨時時龍一吟;(杜甫:灩澦)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
客子入門月皎皎,誰家搗練風淒淒;(杜甫:暮歸)

此即「疊字」對法。

五:人物對:
黃公石上三芝秀,陶令門前五柳春;
欲舞定隨曹植馬,有情應濕謝莊衣;

對中以「人物」之典故為主軸。

六:鳥獸對如:
玄豹夜寒和露隱,驪龍春暖抱珠眠;
旅夢亂隨蝴蝶散,離魂潛逐杜鵑飛;

詩中對仗以「鳥獸」為主軸。

七:數目對如:
百年莫惜千回醉,一盞能銷萬古愁;
有時兩點三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

八:巧變對如:
鳥去鳥來山色裡,人歌人哭水聲中;(杜牧:題宣州開元寺水閣)

此即重出句法之對(亦即張正體氏所謂之「拱璧對」者)

九:隔句對:
昨夜越溪難,含悲赴上蘭;
今朝逾嶺易,抱笑入長安。

此即第一句與第三句相對,而第二句與第四句相對。此種對法,又稱扇對格。【苕溪漁隱叢話】云:「律詩有『扇對格』,第一與第三句對,第二與第四句對。如杜少陵【哭台州司戶蘇少監】詩云:『得罪台州去,時危棄碩儒;移官蓬閣後,穀貴歿潛夫』。東波【和鬱孤臺】云:『邂逅陪車馬,尋芳謝朓洲;淒涼望鄉國,得句仲宣樓』。又唐人絕句,亦用此格,如『去年花下流連飲,暖日夭桃鶯亂啼,今日江邊容易別,淡煙衰草馬頻嘶』之類是也」。

十:互成對:
黃葉仍風雨,青樓自管絃;(李商隱:風雨頷聯)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王維:漢江臨汎)
四年三月半,新筍晚花時;
胡越書難到,存亡夢豈知;
無情有恨何人見,月冷風清欲墜時;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杜甫:武侯祠)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月下魂;(杜甫:明妃村)
桃花細逐楊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杜甫:曲江對酒)

此種對法亦稱「句中自對」,如首例句中之「風雨」自對,「管絃」自對,而「風雨」又與「管絃」成對,「黃葉」與「青樓」亦各自成對。沈德潛【說詩晬話】云:「對仗固須工整,而亦有一聯中本句自為對偶者,五言如王摩詰:『赭圻將赤岸,擊汰復揚舲』;七言如杜必簡:『伐鼓撞鐘驚海上,新妝袨服照江東』;杜子美『桃花細逐楊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之類,方板中求活,時或用之」。又洪邁【容齋續筆】云:「唐人詩文,或於一句中自成對偶,謂之當句對。蓋起於【楚辭】『蕙烝蘭藉,桂酒椒漿;桂棹蘭枻,斲冰積雪』。自齊粱以來,江文通庾子山諸人亦如此」。【升庵詩話】亦云:「王維詩『門外青山如屋裡,東家流水入西鄰』,嚴維詩『木奴花映桐廬縣,青雀舟隨白鷺濤』,皆謂之當句對」。

十一:流水對: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唯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聖朝;(杜甫:野望)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怨落暉;(杜牧:九日齊山)

此種句法,兩句只言一種意思,且互為因果。葛立方【韻語陽秋】云:「梅聖俞五字律詩,於對聯中,十字做一意處甚多。如【碧瀾亭】詩云:『危樓喧晚鼓,驚鷺起寒汀』;【初見淮山】云:『朝來汴口望,喜見淮上山』;【送俞駕部】云:『何時鷁舟上,遠見爐峰迎』;【送張子野】云:『不知從此去,當見復何如』;【和王尉】云:『度鳥不曾下,新文誰寄評』;【晝寢】云:『及爾寂無慮,始知機盡空』。如此者不可勝舉,詩家謂之『十字格』。老杜亦時有此格,如【放船】云:『直愁騎馬滑,故作泛舟迴』;【對雨】詩云:『不愁巴道路,恐濕漢旌旗』;【江月】云:『天邊長作客,老去一霑巾』。今人用之者殊少也」。

十二:問答對:
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粧;(秦韜玉:貧女)
永夜思家在何處,殘年知汝遠來情;

此種對法,以一問一答方式為之。然答語不可過於直率,須把詩意盪開,方能顯出含蓄與蘊藉。

十三:借韻對:
廚人具雞黍,稚子摘楊梅;(孟浩然:裴司士見尋。廚一作庖)
根非生下土,葉不墜秋風;
住山今十載,明日又遷居;
因尋樵子徑,為到葛洪家;

此種對法,乃是借同音字以為對仗。如借「楊」為「羊」,以對出句之「雞」字,借「下」為「夏」,以對下句之「秋」,借「遷」為「千」,以對上句之「十」字,及借「子」為「紫」,借「洪」為「紅」,而琢成對仗。明俞弁【逸老堂詩話】云:「【天廚禁臠】有琢句法中假借格,如『殘春紅藥在,終日子規啼』;以『紅』對『子』。『住山今十載,明日又遷居』以『十』對『遷』。【朱子儋詩話】謂其論詩近於穿鑿。余謂孟浩然有『庖廚具雞黍,稚子摘楊梅』;以『雞』對『楊』。老杜亦有『枸杞因吾有,雞棲奈爾何?』以『枸』對『雞』。韓退之云『眼昏長訝雙魚影,耳熱何辭數爵頻』;以『魚』對『爵』。皆是假借,以寓一時之興。唐人多有此格,何謂穿鑿哉?」

十四:虛實對:
舳艫爭利涉,來往接風潮;(孟浩然:訪天台)
舳艫為實字,來往為虛字;利涉為虛字,而風潮為實字。如此相對,稱為「虛實對」,亦有以「交股對」目之者。

十五:交股對:
春深葉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盞疏;(王安石)

出句之第四字「密」,對下句第七字之「疏」;出句第七字之「少」,對下句第四字之「多」。如此交互相對,稱之為「交股對」。「裙拖六幅湘江水,髻聳巫山一段雲」亦同於此類。釋惠洪【冷齋夜話】載介甫詩云:「春深葉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盞疏」。「多」字當作「親」字,世俗傳寫之誤。洪之意,概欲以「少」對「密」,以「疏」對「親」。予作荊南教官,與江朝宗偶論及此,江云:「惠洪多妄誕,殊不曉古人詩格」。此一聯以『密』對『疏』字,以『多』字對『少』字,正交股用之,所謂蹉對法也」。

十六:渾括對: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杜甫:武侯祠)

「伯仲之間」與「指揮若定」,在字面上雖不甚工整,然整聯看來,意思卻銖兩悉稱。如此只對意不對字面者,稱之為「渾括對」。

十七:逆挽對: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李商隱:馬嵬)
回日樓臺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溫庭筠:蘇武廟)

沈德潛【說詩晬話】云:「溫李擅長,固在屬對精工,然若工而無意,譬之剪綵為花,全無生韻,弗尚也。義山『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飛卿『回日樓臺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對句用逆挽法,詩中得此一聯,便化板滯為跳脫」。

以上為絕句與律詩之對偶型態,與屬對方法,至於排律之對偶,則除首聯與末聯不對外,中間不論句數多寡,皆須用對。此為近體詩運用對偶之準則,至於古體詩,則對與不對,固無一定之限制,縱有對句,亦極其自由。可毋庸贅述。以下再摘錄數則前人有關琢對之詩論,以供讀者參考。

--------------------------------------------------------------------------------

歷代詩家之論對仗

律詩重在對偶,妙在虛實。子美多用實字,高適多用虛字,惟虛字極難,不善學者失之。實字多,則意簡而句健,虛字多,則意繁而句弱。趙子昂所謂兩聯宜實是也。(謝榛:四溟詩話)

開寶諸賢七律,以王右丞、李東川為正宗。右丞之精深華妙,東川之清麗典則,皆非他人所見。然門徑始開,尚未極其變也。至大歷十才子,對偶始參以活句,盡變化錯綜之妙。如盧綸:「家在夢中何日到?春來江上幾人還?」劉長卿:「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弔豈知?」劉禹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白居易:「曾犯龍鱗容不死,欲騎鶴背覓長生」。開後人諸多法門,即以七律論,究當以此種為法,不必高談崔顥之【黃鶴樓】,李白之【鳳凰臺】,及杜甫之【秋興】、【詠懷古蹟】諸什也。至若許渾、趙嘏而後,則又惟講琢句,不復有此風格矣。(洪亮吉:北江詩話)

近人論詩者,皆謂偶對不切則失之麤;太切則失之俗。如江西詩派所作,慮失之俗也,則往往不甚對,是亦一偏之見爾。老杜【江陵詩】云:「地利西通蜀,天文北照秦」;【秦州詩】云:「水落魚龍夜,山空鳥鼠秋」;「叢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豎子至】云:「柤梨且綴碧,梅杏半傳黃」。如此之類,可謂對偶切矣!又何俗乎?如「雜蕊紅相對,他時錦不知」;「磨滅餘篇翰,平生一釣舟」之類,雖對偶不求太切,然未嘗失格律也,學詩者當審此。(葛立方:韻語陽秋)

荊公云:「凡人作詩,不可泥於對屬。如歐陽公作【泥滑滑】云:『畫簾陰陰隔宮燭,禁漏杳杳深千門』。『千』字原不可以對『宮』字,然若當時作『朱門』,雖可以對,而句力便弱耳!(王直方詩話)

對偶語出於詩賦,然西漢、盛唐皆以意為主,靈活不滯。唯沈約、許渾一流人,以取青妃白,自矜整鍊,大手筆所不屑也。宋人則又集古句為對偶,要亦就彼法中改頭換面,其陋一也。(王夫之:薑齋詩話)

吳雷發【說詩菅蒯】亦云:「詩之屬對,固在工整。然間有自然成對者,雖字句稍借,正不害其為佳。今人於一二字輒多嗤點,縱非忌刻,亦是見識不廣。試觀老杜句,如『晚涼看洗馬,森木亂鳴蟬』;『紫鱗衝岸躍,蒼隼獲巢歸』;『且食雙魚美,誰看意味重』;『華館春風起,高城煙霧開』;『漢使徒空到,神農竟不知』;『霧樹行相引,蓮峰望或開』;『城郭終何事,風塵豈駐顏』;『天上多鴻雁,人間足鯉魚』;『蛟龍得雲雨,鵰鶚在秋天』;又『已知出郭少塵事,更有澄江鎖客愁』『慣看賓客兒童喜,得食階除鳥雀馴』『扁舟繫纜沙邊久,南國浮雲水上多』『老去詩篇渾漫與,春來花鳥莫深愁』『宛馬總肥春苜蓿,將軍只數漢驃姚』『林花著雨胭脂濕,水荇牽風翠帶長』『碁局動隨幽澗竹,袈裟憶上泛湖船』『籬邊老卻陶潛菊,江上徒逢袁紹杯』『正憐日破浪花出,更復春從沙際歸』等。以今人論之,必以為欠工確。然於老杜則忽之,于後人則必刻求。如謂老杜則可,後人則不可,將厚責後人耶?是薄待老杜矣!抑姑置老杜耶?是薄待後人矣!第在作者,不可藉口以為自恕耳?」

琢對之法,概如上述。讀者細味之自得其要,以下再闡述用典之方法。




   [ 秋靈 2006-11-16 15:28 編輯 ]
    天下文壇  天下文壇 秋靈  2006-11-13 06:26
http://yuhsia.com/ccb/index.pl

  



若問今生情何似,潔出塵泥一朵蓮。
回覆:  用典        第 6 樓 

   秋靈




天下閒人
積 分:67082
貨 幣:67082
發帖數:14777
來 自:天下

 

   時間:2006-11-16 21:22    編輯主題 引用回覆 檢視作者資料 給作者發悄悄話 檢視作者的所有帖子 版主操作 刪除主題    到頂端

   用典
   摘自 天下文壇   秋靈  2006-11-16 21:22
http://yuhsia.com/ccb/index.pl

http://poem.bise.idv.tw/big5/books/poemgist/11.htm

用典亦稱用事,凡詩文中引用過去之有關人、地、事、物之史實,或語言文字,以為比喻,而增加詞句之含蓄與典雅者,即稱「用典」。用典既要師其意,尚須能於故中求新,更須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跡,所謂「水中著鹽,飲水乃知鹽味」,方為佳作。本章根據張正體之【詩學】,及黃永武之【字句鍛鍊法】二書所論而增益之。並斟酌補入歷來各家,有關作詩用事之立論,以為參考。

用典之功用

用典之功用有四,略述於下:
一:使立論有根據––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驗證作者之理論。即【文心雕龍】所謂「援古證今」也。如李商隱之【有感】詩:
中路因循我所長,古來才命兩相妨;
勸君莫強安蛇足,一醆芳醪不得嘗。

其中「蛇足」一詞,即引自【戰國策】:「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之』。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一人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李詩即以此作為引證,使為立論之根據。(以喻勿另生枝節也)

二:方便於比況和寄意––詩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轉道出作者之心聲,即所謂「據事以類義」也。如前「命意」章中蘇東坡之【仇池石】一詩,即借藺相如「完璧歸趙」之典故,委婉表達出作者之心意,而不致令受者有太大之難堪。另如【唐詩紀事】卷十六引「寧王李憲見賣餅者之妻明豔動人,而強娶為妾,且十分寵愛。翌年,寧王問『猶憶餅師否?』其妻頷首。寧王召餅師進府,其妻面對故夫,淚流滿頰,悽婉欲絕。時有十餘文士在座,意皆感動,寧王命做詩以記其事。王維詩云:
莫以今時寵,而忘舊日恩;
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

借春秋息夫人之典故,以顯出女人之堅貞,使寧王深受感動,而讓其與故夫團聚。(按:典出【左傳】,莊公十四年,楚子滅息,以息媯歸,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楚子問之,對曰:吾一婦人,而事二夫,縱弗能死,其又奚言)

三:減少語辭之繁累––詩句之組成,應力求經濟,尤其近體詩有其一定之字數限制,用典可減少語辭之繁累。如:
覽古 李商隱
莫恃金湯忽太平,草間霜露古今情;
空糊赬壤真何益,欲舉黃旗竟未成;
長樂瓦飛隨水逝,景陽鐘墮失天明;
回頭一弔箕山客,始信逃堯不為名。

詩中「長樂」一詞乃指漢之長樂宮。【漢書】平帝紀:「大風吹長安城,東門屋瓦飛旦盡」;「景陽鐘」之典出自【南史】:「齊武帝數遊幸,載宮人於後車,宮內深隱,不聞鼓漏,置鐘於景陽樓上,應五鼓及三鼓。宮人聞聲早起粧飾」。「箕山客」一詞乃指堯之許由也,【莊子】:「堯讓天下於許由。許由曰:『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又齧缺遇許由曰:『子將何之?』曰:『將逃堯』。又史記:「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塚」。如此利用有限之文字,即將所欲表達之意念,呈現在讀者眼前,故可減少語辭之繁累。

四:充實內容、美化詞句––用典可使文辭妍麗,聲調和諧,對仗工整,結構謹嚴,而增加外形之美,與豐富之內涵。如:
潭州 李商隱
潭州官舍暮樓空,今古無端入望中;
湘淚淺深滋竹色,楚歌重疊怨蘭叢;
陶公戰艦空灘雨,賈傅承塵破廟風;
目斷故園人不至,松醪一醉與誰同。

其中「湘淚」一詞,乃引【述異記】裡故事:「舜帝南巡,死於蒼梧。舜妃娥皇女英傷心慟哭,淚下沾竹,而竹色盡斑」。「楚歌」一詞指屈原「離騷」、「九歌」賦中,指斥令尹子蘭之故事。陶公句,借當年陶侃之戰功顯赫,以暗諷當今之摒棄賢能。賈傅句,借賈誼祠中之蛛網塵封,風雨侵凌景象,而寓人才埋沒之感,又切合潭州之地,典中情景,與詩人當時之情景,融成一體,益覺凝鍊警策,讀之令人頓生無限感慨。

--------------------------------------------------------------------------------

典故之種類

典故之種類有三,即明典、暗典、翻典,分述於下:
一:明典––明典者,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也。如:
氣春江上別,淚血渭陽情;(杜甫:奉送二十三舅錄事崔偉之攝郴州五排)

「渭陽」一詞出自【詩經】唐風:「我送舅氏,曰至渭陽」之句,遂以代「舅氏」二字。又如:

鄰水延福寺早行 陸游
化蝶方酣枕,聞雞又著鞭;
亂山徐吐日,積水遠生煙;
淹泊真衰矣,登臨獨惘然;
桃花應笑客,無酒到愁邊。

其中「化蝶」一詞,典出於【莊子】之齊物論:「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歟!不知周也。俄而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歟!蝴蝶之夢為周歟?」後人遂以「化蝶」或「夢蝶」,借喻為「睡覺」。而「聞雞」一詞則出自【晉書】:「祖逖與劉琨,共被同寢。中夜聞荒雞鳴,逖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劍」。此處借為清晨之意。

二:暗典––暗典者,於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跡,須詳加玩味,方能體會。如:
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後即事之四 元遺山
萬里荊襄入戰塵,汴州門外即荊榛;
蛟龍豈是池中物,蟣蝨空悲地上臣;
喬木他年懷故國,野煙何處望行人;
秋風不用吹華髮,滄海橫流要此身。

末句出自范寧【穀梁傳序】:孔子觀滄海之橫流,乃喟然而歎曰:『文王即沒,文不在茲乎?』作者以文王之任為己任,故言『秋風不用吹華髮,滄海橫流要此身』。暗典之使用,只師取前人典故之意,而不用其辭。即【文心雕龍】所謂「雖引古事,莫取舊辭」是也。

三:翻典––翻典者,即反用以前之典故,使產生意外之效果,如:
賈生 李商隱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雖說賈誼,卻反其意而用之。又林和靖之【自做壽堂詩】:
湖上青山對結廬,墳前修竹亦蕭疏;
茂陵他日求遺稿,猶喜曾無封禪書。

雖說相如,然反其意而用之也。【藝苑雌黃】云:「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李義山詩:『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雖說賈誼,然反其意而用之矣;林和靖詩:『茂陵他日求遺稿,猶喜曾無封禪書』。雖說相如,亦反其意而用之矣。直用其事者,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學業高人,超越尋常拘攣之見,不規規然蹈襲前人陳跡者,何以臻此」。又如李商隱之【任弘農尉獻州刺史乞假歸京】詩:
黃昏封印點刑徒,愧負荊山入座隅;
卻羨卞和雙刖足,一生無復沒階趨。

詩中用萬般無奈之口氣,「卻羨」卞和因獻璞玉,而雙腳被刖之事,以表明作者不甘奴顏屈膝之意,其實何嘗真願斬足,此亦屬翻典之類。

--------------------------------------------------------------------------------

典故之來源

典故之來源有四:一為譬喻,二為成辭,三為史事,四比古人。詳細介紹於下:
一:譬喻––所謂譬喻,即是將以前之人、地、事、物作為當今之比況。其中又可分為以事喻事,以事喻人,以人喻事,以人喻人,以物喻人等五種情形。如:
別房太尉墓 杜甫
他鄉復行役,駐馬別孤墳;
近淚無乾土,低空有斷雲;
對棋陪謝傅,把劍覓徐君;
唯見林花落,鶯啼送客聞。

詩中「對棋陪謝傅,把劍覓徐君」之句,係引晉代謝安與其姪謝玄相對下棋,及春秋時代吳大夫季札掛劍之故事,以比喻其與房太尉之生死交情,乃是以事喻事之類。又如李商隱之【為有】:
為有雲屏無限嬌,鳳城寒盡怕春宵;
無端嫁得金龜婿,辜負香衾赴早朝。

詩中「金龜婿」一詞,乃指做官之丈夫。按唐朝官制為九品中正制,凡品官皆應配龜。三品以上,其龜袋飾金。故後世言做大官之丈夫,即稱「金龜婿」。此以物喻人之類也。再如李白之【清平調】之二:
一枝穠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詩中第四句乃引漢成帝寵幸趙飛燕之故事,以比喻楊妃,即以人相喻之例。又如李商隱之【寄令狐郎中】詩:
嵩雲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
休問梁園舊賓客,茂陵風雨病相如。

此詩乃以事喻人之例,據西京雜記云:「梁孝王好營宮室園囿,作曜華之宮,築兔園,日與宮人賓客弋釣其中」。司馬相如遊梁園,梁孝王令與諸生同宿。故本詩之「梁園舊賓客」一詞即指相如。(按司馬相如漢成都人,長於詞賦,景帝時為武騎常侍,武帝時召為郎,因通西南夷有功,後拜為孝文園令,因病免,家居茂陵。故有「茂陵風雨病相如」之句)至若杜牧之【金谷園】詩:
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
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

乃是引過去之人,以比喻今事。即引綠珠跳樓之故事,以喻目所見之落花,乃是以人喻物之例。按金谷園為晉時石崇之別墅,崇有妾名綠珠,美而豔,善吹笛。孫秀欲得之,而崇不許,秀因大怒,矯詔收崇。時崇正宴於樓上,介士到門,崇對綠珠云:「吾為爾得罪」。珠泣道:「當效死君前」,乃墜樓死。

二:引用成辭––如岑參之【奉和中書舍人賈至早朝大明宮】:
雞鳴紫陌曙光寒,鶯囀皇州春色闌;
金闕曉鐘開萬戶,玉階仙仗擁千官;
花迎劍珮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乾;
獨有鳳凰池上客,陽春一曲和皆難。

詩中「陽春一曲和皆難」之「陽春」兩字,乃引用「陽春白雪」之成語剪裁而成。出自宋玉對楚王問:「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即曲高和寡之意,又如錢起之【送僧歸日本】:
上國隨緣住,來途若夢行;
浮天滄海遠,去世法舟輕;
水月通禪寂,魚龍聽梵聲;
惟憐一燈影,萬里眼中明。

其中「一燈影」一詞,出自佛教之【維摩詰經】云:「有法,名無盡燈。譬一燈燃千百燈,冥者比明,明終不盡。夫一菩薩開道千百眾生,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譯為無上正等正覺心)其道意亦不滅盡,是名無盡燈」。作者引此舟中禪燈之光影,比喻日本僧人帶法回國,輾轉發揚光大之意。

三:引史事––如鄭畋之【馬嵬】:
玄宗回馬楊妃死,雲雨難望日月新;
終是聖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

詩中「景陽宮井」一詞,乃引南朝陳後主之史實,以襯托出唐玄宗之聖明。按景陽宮本為南朝宮殿之名,景陽宮井又名「臙脂井」。隋滅南唐時,陳後主與張麗華、孔貴嬪二妃,匿於井中被獲,因又名「辱井」。又如杜牧之【赤壁懷古】: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詩中「東風」二字,乃引【三國志吳志】之史實。蓋云:「赤壁之役,周瑜用部將黃蓋之計,火攻曹操大軍。時東風大作,故得成功」。以言周郎之勝魏,實乘東風之便也。

四:引古人為比––如范成大之【虞姬墓】:
劉項家人總可憐,英雄無策庇嬋娟;
戚姬葬處君知否?不及虞兮有墓田。

本詩乃就古人相為比喻之例,按【史記】呂太后本紀:「高祖為漢王,得定陶戚姬,愛幸而生如意。欲廢太子立如意,不果。孝惠元年,呂太后酖趙王,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飲瘖藥,使居廁中,命曰人彘」。此處乃引項羽之虞姬與漢王之戚姬相為比況。另如王維之【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仗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上例第七句以接輿比裴迪,第八句以陶潛自比,以示幽閒與澹泊名利。按接輿者,春秋楚人,姓陸名通,字接輿。昭王時政治無常,乃披髮佯狂不仕,時人稱為楚狂。孔子適楚,楚狂接輿遊其門而歌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五柳者,晉陶潛也,潛字淵明,一字元亮。陶侃之曾孫,嘗為彭澤令,故又稱陶彭澤。郡遣督郵至,縣吏曰:「應束帶見之」。潛歎曰:「吾焉能為五斗米折腰」,遂棄冠去。世稱靖節先生,因其宅邊有五柳樹,故自號五柳先生。

--------------------------------------------------------------------------------

用典之要領

賦詩作文,原皆不貴用事,鐘嶸【詩品】云:「夫屬詞比事,乃為通談,吟詠情性,何貴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臺多悲風』(曹植雜詩),亦唯所見;『清晨登隴首』(張華),羌無故實;『明月照積雪』(謝靈運歲暮詩),詎出經史?古今勝語,多非補假,皆由直尋……」民初,胡適等倡導文學革命,提出八不主義,其中一條即是「不用典」,然招至許多人之反對,其友江亢致書云:「所謂用典者,亦有廣狹之義,餖飣獺祭,古人早懸為厲禁,若並成語與故事而屏之,則非唯文字之品格全失,即文字之作用亦亡……文字最妙之意味,在於用字簡而涵義多,此斷非用典不為功……」因而使胡適修正其主張。蓋如詠史、懷古、諷諫之作,須引故實以為立論之根據,而詠物之什,若只是描寫其外表之構造、形態、功用等,則不但情感無法表達,亦且難以成為生動之文學創作。故用典有其不可磨滅之功能,然亦須知道要領,方能恰到好處,而不至勉強湊合堆砌,或過於晦澀而令人難懂。略敘於下:
一:事如己出,渾然無跡––【西清詩話】引杜少陵云:「作詩用事,要如禪家語『水中著鹽,飲水乃知鹽味』,此說詩家之秘藏也。如『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杜甫閣夜詩)人徒見凌轢造化之功,不知乃用事也。【漢書】禰衡傳『撾漁陽槮,聲悲壯』;漢武故事:『星辰動搖,東方朔謂民勞之應』。則善用事者,如繫風捕影,豈有跡耶!」

二:純用易見事、易識事––【隨園詩話】云:「用僻典如請生客入座,必須問名探姓,令人生厭。宋喬子曠好用僻書,人稱孤穴,詩人當以為戒」。蓋做詩原以運用文字技巧之白描為上乘,用典乃不得已手段,故必須選用人人皆知之典故,若引用過於深奧之典以矜才博,使讀者無法了解,則詩意焉表達,又如何能引起讀者之共鳴。且僻事宜實用,以使讀者易於了解;熟事宜虛用,方不至變成老生常談。如前之【赤壁】詩等。

三:引用典故須加剪裁,期能切中題旨––如一味囫圇堆砌而不能脫化,即古人所譏之「故紙堆中討生活」是也,更有何詩意可言。試看劉禹錫之【蜀先主廟】: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
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
淒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

詩中「三足鼎」與「五銖錢」乃是兩則故實,「三足鼎」係指諸葛亮隱居於隆中,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分析當時形勢,策劃「蜀、魏、吳三足鼎立」事。「五銖錢」乃是漢武帝所鑄之錢,所謂「業復五銖錢」,即寓有「復漢」之意也。又如李白【聽蜀僧濬彈琴】詩中,「客心洗流水」一句,乃是引用「高山流水」之成語剪裁而成。語出【列子】湯問:「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故後世稱樂曲高妙曰「高山流水」。

四:典故有涉及諷刺譏笑或過於恭維者,皆不宜引用––蓋以典譏人有失溫柔敦厚之旨;反之若恭維過當,則有失作者之身分與人格。如杜甫【敬贈鄭諫議十韻】:
諫官非不達,詩義早知名;
破的由來事,先鋒孰敢爭;
思飄雲物動,律中鬼神驚;
毫髮無遺憾,波瀾獨老成;
野人寧得所,天意薄浮生;
多病休儒服,冥搜信客旌;
築居仙縹緲,旅食歲崢嶸;
使者求顏闔,諸公厭禰衡;
將期一諾重,欻使寸心傾;
君見窮途哭,宜憂阮步兵。

詩中只讚鄭之詩詞而不及其諫諍,方不至過分恭維而失作者身分。

以上為用典之要領,總之學有餘而約以用,始稱得上善於用典;意有餘而約以言,始稱得上善於措辭。誠如【文心雕龍】所言「綜學在博,取事貴約,校揀務精,捃理須覈」是也。以下更摘錄數則前人之有關作詩用典之論述,以供參考。

--------------------------------------------------------------------------------

歷代詩家之論用典

文章當從三易:易見事也,易識字也,易讀誦也,(沈約:沈隱侯集)
邢子才曰:「沈侯文章用事,不使人覺,若胸臆語也」深以此服之。(顏之推:顏氏家訓)

作詩用故事,以不露痕跡為高,昔人所謂使事如不使也。盛庶常如梓謂杜詩「荒庭垂橘柚,古壁畫龍蛇」,皆寓禹事,於題禹廟最切。「青青竹筍迎船出,白白江魚入饌來」,皆養親事,於題中扶侍字最切。余謂劉賓客詩「樓中飲興同明月,江上詩情為晚霞」,一用庾亮,一用謝脁,讀之使人不覺,亦是此法。阮亭先生云:「往年董御使玉虯外遷隴右道,留別余輩詩云:『逐臣西北去,河水東南流』。初謂常語,後讀【北史】中魏孝武帝奔宇文泰,循河西行,流涕謂粱禦曰:『此水東流,而朕西上』。乃悟董語本此,深歎其用古之妙」。(顧嗣立:寒廳詩話)

施補華【峴傭說詩】亦云「死典活用,古人所貴。少陵【禹廟】詩:『空庭垂橘柚,古壁畫龍蛇』。『橘柚』、『龍蛇』皆用禹事,如此點化,即成景語,甚妙」。

援引典故,詩家所尚。然亦有羌無故實而自高,臚陳卷軸而轉卑者。假如作田家詩,只宜稱情而言,乞靈古人,便乖本色。又以詩入詩,最是凡境。經史諸子,一經徵引,都入詠歌,方別於橫潦無源之學。(曹子健善用史,謝康樂善用經,杜少陵經史並用。)但實事貴用之使活,熟語貴用之使新,語如己出,無斧鑿痕,斯不受古人束縛。(沈德潛:說詩晬話)

東坡和李公擇詩云:「敝裘羸馬古河濱,野闊天低糝玉塵;自笑餐氈典屬國,來看換酒謫仙人」。為蘇李事也,用典親切如此。(魏慶之:詩人玉屑)

唐人以詩為專門之學,雖名世善用故事者,或不免小誤;如王摩詰詩:「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不敗由天幸乃霍去病,非衛青也,去病傳云:「其軍常先大將軍,亦有天幸,未嘗困絕」。意有「大將軍」三字,誤指去病作衛青耳!李太白「山陰道士如相訪,為寫黃庭換白鵝」。乃道德經,非黃庭也。逸少嘗寫黃庭與王修,故二事相紊,杜牧之尤不勝數。前輩云:「用事雖可在心目間,亦當就時校閱,則記牢而不誤。」端名言也。(西清詩話)

善使故事者,勿為故事所使,如禪家云:「轉法華,勿為法華轉。」使事之妙,在有而若無,實而若虛,可意悟不可言傳,可力學得,不可倉促得也。宋人使事最多,而最不善使,故詩道衰。我朝越宋繼唐,正以有豪傑數輩,得使事三昧耳!第恐數十年後,必有厭而掃除者,則其濫觴,末弩為之也。(王世懋:藝圃擷餘)

詩言志,古人善詩者,皆不喜以故實填塞,若填塞則詞重,而體不靈,氣不逸,必俗物也。本地風光,用之不盡。或有故事赴於筆下,即用之亦不見痕跡,方是作者。(徐增:而庵詩話)

有意逞博,翻書抽帙,活剝生吞,搜新炫奇,猶夫生客滿座,高貴接談,為主人者,躬親浹洽,有何受用處。不若知己數人,賓主相忘,談經論史,其樂何如耶!又如借本經營,原非己物,終歲紛紜,徒見跼踖。不若四弓之田,一畝之宮,採山釣水,嘯歌閑閑,即腰金衣紫,亦不肯與之相易也。(薛雪:一瓢詩話)

韋應物詩云:「心同野鶴與塵遠,詩似冰壺徹底清」。又送人詩:「冰壺見底未為清,少年如玉有詩名」。可謂用事之法,蓋不拘故常也。王臨川「慷慨秋風起,悲歌不為鱸」。蘇眉山「不須更說知幾早,直為鱸魚也自賢」。反復曲折,同歸一意。亦如「把酒祝公公莫拒,緇衣心為好賢傾」,「我欲折繻留此老,緇衣誰作好賢詩」。共用一事,而造語不同。(黃徹:溪詩話)

詩人皆以徵古為用事,不必盡然也,今且於六義之中,略論比興。取象曰比,取義曰興,義即象下之義,凡禽魚草木人物名數,萬象之中,義類同者,盡入比興,關雎即其義也。如陶公以孤雲比貧士,鮑照以直比朱絲,以清比玉壺,時人呼比為用事,呼用事為比。如陸機【齊謳行】:「鄙哉牛山歎,未及至人情;爽鳩茍已徂,吾子安得停」。此規勸之忠,是用事,非比也。如謝康樂【還舊園作】:「偶與張邴合,久欲歸東山」。此敘志之忠,是比,非用事也。詳味可知。(釋皎然:詩式)

葉夢得【石林詩話】云:『楊大年、劉子儀皆喜唐彥謙詩,以其用事精巧,對偶親切。黃魯直詩體雖不類,然亦不以楊、劉為過。如彥謙【題漢高廟】云:「耳聞明主提三尺,眼見愚民盜一抔」,雖是著題,而語皆歇後,一抔事無兩出,或可略「土」字;如「三尺律」「三尺喙」皆可,何獨劍乎?耳聞明主,眼見愚民,尤不成語。余數見交遊道魯直意,殊不可解。蘇子瞻詩有「買牛但只捐三尺,射鼠何勞挽六鈞」。亦與此同病,六鈞可去「弓」字,三尺不可去「劍」字,此理甚易知也』。而趙翼【陔餘叢考】則云:『唐彥謙【長陵詩】:「耳聞明主提三尺,眼見愚民盜一抔」葉石林謂一抔可去「土」字,三尺不可去「劍」字。按【漢書】高帝紀:上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豈非天命乎?」鹿門此詩,正是用【漢書】成語,非杜撰也』。

用事患不得肯綮,得肯綮則一篇之中,八句皆用,一句之中,二事串用,亦何不可?宛轉清空,了無痕跡,縱橫變化,莫測端倪。此全在神運筆融,猶斲輪甘苦,心手自知,難以言述。(胡應麟:詩藪)




   [ 秋靈 2006-11-17 10:32 編輯 ]
    天下文壇  天下文壇 秋靈  2006-11-16 21:22
http://yuhsia.com/ccb/index.pl

  



若問今生情何似,潔出塵泥一朵蓮。
回覆:  詩之創作與欣賞         第 7 樓 

   秋靈




天下閒人
積 分:67082
貨 幣:67082
發帖數:14777
來 自:天下

 

   時間:2006-11-18 22:44    編輯主題 引用回覆 檢視作者資料 給作者發悄悄話 檢視作者的所有帖子 版主操作 刪除主題    到頂端

   詩之創作與欣賞
   摘自 天下文壇   秋靈  2006-11-18 22:44
http://yuhsia.com/ccb/index.pl

http://poem.bise.idv.tw/big5/books/poemgist/12.htm

綜前數章,已就古典詩之做法,作一系列之闡發,而本章則就詩之創作與欣賞作一概述,以為總結。

詩之創作

詩之創作,宜應注意之處有數點,略述於下:
一:做詩需有法度──清沈德潛【說詩晬話】云:「詩貴性情,亦須論法,雜亂無章非詩也。然所謂法者,行其所當行,止其所當止,起伏照應,承接轉換,自神明變化於其中矣。若泥定此處應如何,彼處應如何,不以意運法,轉以意從法,則死法矣。試看天地間水流雲住,月到風來,何處看得死法」。然則詩之做法,初學不可不知,亦不可拘泥不化,所謂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清人徐增亦云:「詩蓋有法,離他不得,卻又即他不得,離則傷體,即則傷氣」。誠如書畫等藝術,初學時,須求其能入於帖(法也),既有所成,則求其能出於帖。此乃自模仿以躋於創作之歷程,故初學者宜入其法以求規矩,待得會心,則必出乎其法,方不至陷於沈滯呆板之境地。總之,不執死法,是為藝文從事者所應追求之境界也。又學詩亦需審度法外之法,古人云:「學詩而不盡詩之領域,審法外之法,雖及門而猶在門外也,法外之法者,出乎篇章之外,無法律矩度可尋,嚴滄浪所謂『羚羊挂角,無跡可求』是也」。然此法可意會而不可言傳,學者讀多自知,作多自曉。誠無法以筆墨形容也。

二:做詩須有情感──古人云「凡為詩文者,固以情也,非情則謎而不詩」。詩實係詩人對於宇宙間,萬事萬物之情感的表述。故又云:「詩者,情之所之也」,劉勰亦云:「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文心雕龍神思篇)。是以詩人對於宇宙人生,須能入乎其內,方能寫之(創作);又必須出乎其外,方能觀之(欣賞)。傅庚生【中國文學欣賞舉隅】亦云:「人之內發者為情,外觸者曰感,應感而生是曰興會。逢佳節而思親,赴荊門而懷古,窺鬢斑則書憤,凝白露以相思,興之所至,適逢其會,發為詞章,便成佳構……以感人淺深,衡量作品之優劣,往往得之」。故寫景者因目之所見,而寓心之所感,情景交融,斐然成章,即為上上佳作。【冷齋夜話】有云:「李格非善論文章,嘗曰:『諸葛孔明【出師表】、劉伶【酒德頌】、陶淵明【歸去來辭】、李令伯【乞養親表】,皆沛然如肺肝流出,殊不見斧鑿痕。是數君子在後漢之末,兩晉之間,初未嘗欲以文章名世,而其詞意超邁如此。是知文章以氣為主,氣以誠為主』」。其所謂誠者,即發自衷心之情感也。由於詩文乃作者之心畫與心聲,文詞風格足以反應作者之氣局與品格。宋吳處厚【青箱雜記】云:「山林草野之詞,其氣枯碎;朝廷臺閣之文,其氣溫縟。晏元獻詩但說『梨花院落,柳絮池塘』,自有富貴氣象。李慶孫等每言『金玉錦繡』,視之仍乞兒相」;史達祖詞中喜用「偷」字,其東風第一詞:「巧沁蘭心,偷黏草甲」;【夜合花】詞:「輕衫未攬,猶將淚點偷藏」。【綺羅香】詞「做冷欺花,將煙困柳,千里偷催春暮」;雖云巧,然並不大方。故周止庵【論詞雜著】云:「梅溪詞中喜用『偷』字,足以定其品格矣」。是以吾輩文人,當以立品為先。李東陽【麓堂詩話】云:「趙子昂書畫絕出,詩亦清麗……然至對元世祖曰:『往事已非那可說,且將忠赤報皇元』則掃地矣」。而明末舊臣中,錢謙益、吳偉業、龔鼎孳等,其詩文雖皆為一時巨擘,然因成為二截人,而為人所輕,甚至於連文名亦為人所賤。故筆者每戒門下云:「欲學作詩,需先學立品」。庶不至流為斯文之玷也。

三:做詩須有才識──鍾嶸之【詩品】云:「學詩非博學莫辦,博學須多讀書,讀書非為詩也,然為詩不可不讀書,不讀書則詩識不豐,詩情不高,詩味不永,詩識不厚,屬辭不雅」。吳雷發【說詩菅蒯】亦云:「筆墨之事,具尚有才,而詩為甚。然無識不能有才,才與識實相表裡,做詩須多讀書,書,所以長我才識也。然必有才識者,方善讀書,不然,萬卷之書,都化塵物矣!詩須多作,作多則漸生才識,然必有才識者,方許多作,不然,如不識路者,愈走愈遠矣」。是知為詩者,才與識實缺一不可也。【隨園詩話】云:「今人博通經史,而不能為詩者,猶之有廳堂大廈,而無園榭之樂;能吟詩詞,而不能博通經史,猶之有園榭,而無正寢廳堂也」,是皆不可偏廢。古人云:「觀其詩,即可徵見其人之性情」,【茶餘客話】亦云:「詩以道性情,詩無性情,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考據詳核,雕繢滿紙,不可以言詩也。既有性情矣,而學問不廣博,識解不高超,亦只可批風抹月,道俗情,摩小景耳!是知性情本於天,學問成於人,識解則天兼焉者也。不兼此三者,不成大家,不可為詩人」。

四:做詩重境界──所謂境界,即情趣與意象也。朱光潛之【詩論】云:「每首詩的境界,都必須具有『情趣』和『意象』兩個要素。情趣簡稱『情』,意象簡稱『景』,情景相生而契合無間,情恰能稱景,景也恰能稱情,此即詩之境界」。是故言景處須有情,因其景而知情之所在。如李白之「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雖寫景,而孤棲懷遠,獨夜難堪之情,照人心曲矣。又如溫庭筠之「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雖寫景,而羈泊他鄉,旅況艱辛之狀,溢然如在目前矣。而言情處須有景,因其情而見景之狀況,如杜甫之「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則寫情於滿目悲涼之中,羈旅於兵燹萬里之外,躍現楮墨矣。若有景無情,祇是圖畫;有情無景,亦唯記事耳!【詩論】又云:「寫景宜於顯,顯則輪廓分明;寫情宜於隱,隱則含蓄淵永」。是以能夠情景交融之詩,方足以稱之為好詩。如杜甫之「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則是情景兼備而交融矣。

五:做詩切忌意雜──大凡做詩,最忌意雜。意雜則詩不純,尤以絕詩為甚,因絕詩只有四句,在此短短四句之中,欲表述一個意念,已有紙短情長之感。如數個意念,混雜其間,則末了看來,反變成不知所云,此即所謂沒有主題也。故如有數個意念,可分數首描寫。又同一題目,各人所表達之意念,必不相同。不但如此,如同一人所做,數首之中,所表達之意思亦自不同。而且會因外在環境之影響,或作者內心情緒之變化,而有所改變。年齡之成長,閱歷之增加,歲序之更迭,寒暑風雨之變化,高山大海,美景良辰,奇花珍木等四周之環境,以及人物相對之互動,在在都是影響詩緒之因素。故如何醞釀詩緒?使與外在環境相融合,亦是詩人作詩所應注意之要件。

六:做詩貴有新意──作詩須選擇一個與眾不同之角度去描寫,方能避開人云亦云,千篇一律之陳腔濫調。觀諸藝術之可貴處,其最主要者,約有數點:即原創性、獨創性、稀有性、無可替代性,而文學之創作,亦何曰不然。?所謂「道前人所未道」者,斯為善道也。此外,化抽象為具體,亦是詩詞之創作手法之一,歷來文學作品之所以能感人,亦緣於善用比喻與事證,即所謂化抽象為具體也。又正面不寫寫側面,亦是造成含蓄委婉詩境的要素,【詩論】云:「文之功用,偏於敘事說理,詩之功用,偏於抒情遣興。說理須直截了當,一覽無遺;抒情則低徊往復,纏綿不盡」。許君武教授亦云:「文出正面,詩出側面。詩忌正寫,重陪襯」。亦可為學詩者引為圭皋也。

--------------------------------------------------------------------------------

詩之欣賞

至於詩之欣賞,亦須抱持另一種角度。由於詩是感性的,抒情的,故其欣賞之角度,有別於日常生活中理性的,科學的。如杜牧之【赤壁】詩: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許顗之【彥周詩話】云:「孫氏霸業,繫此一戰,社稷存亡,生靈塗炭都不問,只恐捉了二喬,可見措大不識好惡」。而為杜牧作注之馮集梧即駁曰:「詩不當如此論,此直村學究讀史見識,豈是與語詩人言近旨遠之故乎?」(樊川詩集注)何文煥之【歷代詩話考索】亦云:「夫詩人之詞微以婉,不同論文直遂也」。蓋詩者借事托意,以小喻大,言近旨遠也。

另外,古典詩詞裡,常有一種情況,即以常理論,它是違反人情,悖於事理者。然如加以深入體會,就覺得雖無理,卻有情。比按常理常情所敘述出來者,更能感人。清代詞論家賀裳稱之為「無理而妙」。亦即嚴滄浪所云:「詩有別趣,非關理也,然理實未礙詩之妙,如『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等是。吳喬【圍爐詩話】云:「大抵賦需近理,比則不然,興更不然」,即此之謂也。袁枚【隨園詩話】亦云:「余常謂詩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沈石田【落花詩】云:『浩劫信於今日盡,癡心疑有別家開』;盧仝詩云:『昨夜醉酒歸,仆倒竟三五;摩挲青莓苔,莫嗔驚著汝』;宋人葛天民絕句倣之云:『池水漲波高二尺,失卻搗衣平正石;今朝水退石依然,老夫一夜空相憶』;又如:『老僧只恐雲飛去,日午先教掩寺門』等;近人陳楚南題背面美人圖云:『美人背倚玉欄干,惆悵花容欲見難;幾度喚他他不轉,癡心欲掉畫圖看』,妙在皆孩提語也」,類此,皆屬無理而妙者。亦即未經世故之純真語,看宇宙間之萬事萬物,皆與我同之故。近人傅庚生於【中國文學欣賞舉隅】云:「寫情到真處好,到癡處亦好,癡者,思慮發於無端也,情深者往往因無端之事,作有關之想也。張先【一叢花令】末句云:『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詞筌】謂其無理而妙;羨門『落花一夜嫁東風,無情蜂蝶相許』,愈無理而愈妙」。明周在之【閨怨】云:「江南二月試羅衣,春盡燕山雪尚飛;應是子規啼不到,故鄉雖好不思歸」。不咎征人而咎子規,又是另一種思婦之典型,亦近於癡者也。此即所謂「真」,或稱作「赤子之心」。換言之,即必須脫卻一切世故而純任天機之觀念。誠如王國維【人間詞話】所云:「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李後主是也」。在在闡明詩心貴在純真。

而夸飾的筆法,亦常是詩之另一種表現方式。李白之【秋浦歌】云:「白髮三千丈」;【北風行】云:「燕山雪花大如席」。亦可謂無理而妙。杜甫之【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宋代科學家沈括(存中)【夢溪筆談】認為:「四十圍乃是徑七尺,無乃太細長乎!」而高步瀛【唐宋詩舉要】云:「四十圍,二千尺,皆假象為詞,非有故實」。仇兆鰲【杜詩詳注】則云:「此乃激昂之語,不如此,不足以見柏之高大也」。

總之,創作者須別具隻眼,欣賞者亦須別具隻眼。創作在能刻劃入微,欣賞在能觀察入微。

此外,由於詩之篇幅短小,故對於語言之要求,更為嚴格,何謂詩的語言?謝榛【四溟詩話】云:「誦之行雲流水,聽之金聲玉振,觀之明霞散綺,講之獨繭抽絲。此詩家四關,使一關未過,則非佳句也。

--------------------------------------------------------------------------------

古典詩之時代性

自民初以來,某些反對舊有文化之士,認為古典詩已為時代潮流所淘汰,無法適應目前之環境。筆者則認為是否適應目前之環境,取決於古典詩創作者,是否有以古為新之精神。即能否以舊有之格律,創造出合乎時代風格之作品。能否以舊有之格律,創作出反應當前之國計民生,社會現象之時代性作品。誠如朱光潛之【詩論】所云:「有些人根本反對舊詩,以為舊詩變成一種桎梏,阻礙自由創造。我的看法卻不如此,我以為中國文學,祇有舊詩可與西方抗衡。它的精鍊深永,往往非西方所可及。至於舊詩是否成為桎梏?要看學者是否善學,善學者,到處可以討經驗;不善學,任何範式皆是桎梏」。

論及古典詩之時代性,筆者認為,有其不可變者;亦有其不得不變者。其不可變者如韻部系統即是。試觀古人給與「詩」之定義為「文有聲韻,可以吟詠者謂之詩」。故押韻為古典詩不可或缺之要件。自三百篇以來,莫不有韻,唯由於語言與聲韻之轉變,致使今韻與古韻稍有不同。大體言之,漢以前屬上古音時期,當時作品所押者為上古韻。魏晉六朝以迄於唐,則近於切韻系統,所押者為中古韻,盛唐以後而迄於今,乃是以【廣韻】與【平水韻】為通行詩韻。民國以來,由於推行以北方音系為主之國音系統,其韻類之分部,與傳統韻部有極大之差異。如今有部分人士,主張以中華新韻,取代原有之押韻系統者,此在筆者,則認為尚須有所商榷。回顧唐宋之間,雖有一次押韻系統之變革,然當時是以合併之法,將二百六韻之【廣韻】,併為一百六韻之平水韻系統。唯其以合併之法,故以今人來看當時以【廣韻】系統押韻之唐詩,不覺其扞格。而中華新韻係以所謂之官音(即北方官話)為押韻系統。其藍本為元周德清之【中原音韻】。即是將【中原音韻】之十九韻,再與合併或分割而成十八韻。即一麻、二波、三歌、四皆、五支、六兒、七齊、八微、九開、十模、十一魚、十二侯、十三豪、十四寒、十五痕、十六唐、十七庚、十八東。其與傳統韻書最大之差異有二:
一:取消入聲字,將入聲字分派於平、上、去三聲之中。
二:仄聲字不另立韻,而歸之於相承之平聲韻之中。

如今儻以中華新韻為押韻之標準,則將與唐詩發生脫節之情況。故除非另立名目,否則後人視今人之詩與前人之詩,將更感茫然。且夫古典詩之美,在於吟誦時,有其抑揚頓挫之聲調與旋律。一旦去掉入聲字,則此聲律之美,將於焉消失。此固愚意以為現行之押韻系統,不宜驟改為中華新韻之理由也。至若劉鑑之主張合併東、冬,脂、微之法,或為當前可行之策。考劉鑑於【經史正音切韻指南】云:
詳夫東、冬,脂、微,真、殷等,每二韻中酌其五音、清濁、輕重、等第、字音並同,是不當分而分者。及乎元、魂二韻相背戾而反通押,是何其若此之不倫也?……

依劉鑑之主張,是將冬併於東;微併於脂(即平水韻之支);殷並於真、文併於諄(以平水韻論,即將現行之真、文二韻合併);元併於仙(即先);青併於清(即併於庚);凡併於鹽等。又相承之上去入聲皆比照合併。如此依平聲韻為例,得東、江、之、魚、虞、齊、佳、灰、真、寒、刪、先、蕭、肴、豪、歌、麻、陽、庚、蒸、尤、侵、覃、鹽、咸等韻,而上、去、入聲準此。(筆者則認為尚有可併之韻,如寒、刪,蕭、肴,庚、蒸,嚴、咸等,唯玆事體大,尚待詞壇大家,韻學先進,參酌古今方國之音,作深入之研究與討論,方宜定案)

不得不變者如平仄格律等,在許可之範圍內,平仄格律應盡量放寬。目前本省之擊缽詩壇,固不乏才高德贍,學有專精之士。然亦有部分人士,唯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之格律,平時寫作,亦祇按譜填字,一毫不敢移易者,如此焉能作出性靈超逸,神韻幽遠之作品。毋怪乎令人生厭。試觀近體詩自唐以來,迄今已越數百年,其間造就出數以萬計之詩人。然究有幾人規規於平仄格律,而不敢移易半字者。唐順之【荊川集】曾云:
陶彭澤未嘗較聲律,雕句文;但信手寫出,便是宇宙間第一好詩,何則?其本色高也。自有詩以來,其較聲律,雕句文,用心最苦,而立說最嚴者,無如沈約。苦卻一生精力,,使人讀其詩,只見其綑縛齷齪,滿卷累牘,竟不能道出一兩句好話,何則?其本色卑也。本色卑,文不能工也,而況非其本色者哉。

觀諸古人所云:「拗而能救,即不算拗」。況且既能拗而救之,即顯示其人之詩學造詣,已更進一層矣。(拗與拗救,王漁洋之【律詩定體】、【師友詩傳續錄】,趙執信之【聲調譜】,董文煥之【聲調四譜】等論之甚詳,可供參考)故於平仄格律,筆者主張在許可範圍之內,只要拗而能救,宜盡量放寬。至於如:
題省中壁 杜甫
掖垣竹埤梧十尋,洞門對雪常陰陰;
落花遊絲白日靜,鳴鳩乳燕青春深;
腐儒衰晚謬通籍,退食遲迴違寸心;
袞職曾無一字補,許身愧比雙南金。
崔氏東山草堂 杜甫
愛汝玉山草堂靜,高秋爽氣相鮮新;
有時自發鐘磬響,落日更見漁樵人;
盤剝白鴉谷口栗,飯煮青泥坊底芹;
何為西莊王給事,柴門空閉鎖松筠。
九日 杜甫
去年登高郪縣北,今日重在涪江濱;
苦遭白髮不相放,羞見黃花無數新;
世亂鬱鬱久為客,路難悠悠常傍人,
酒闌卻憶十年事,腸斷驪山清路塵。
題落星寺 黃山谷
落星開土深結屋,龍閣老翁來賦詩;
小雨藏山客坐久,長江接天帆到遲;
宴寢清香與世隔,畫圖妙絕無人知;
蜂房各自開戶牖,處處煮茶藤一枝。

等全首拗亂者,即王漁洋先生所謂之「蒼莽歷落中自成音節」之古律形態之詩,固宜盡量少用也。
昔白香山與元微之書云:「詩合為詠時詠事而作」。試觀去年之溫妮颱風,以及前年之賀伯颱風,造成全臺無數生命財產之損失,而我輩詩人,究有幾人發為吟詠?宜乎與人以傳統詩與時代脫節之譏也。風俗之轉移,端賴主其事者正確之導航,及我輩詩人之共同努力。筆者於此,無日不殷切期望。

民國第二戊寅蒲月林正三脫稿於惜餘齋
    天下文壇  天下文壇 秋靈  2006-11-18 22:44
http://yuhsia.com/ccb/index.pl

  


若問今生情何似,潔出塵泥一朵蓮。
 
社區在線 788   發表主題 發起投票 | 關 閉 窗 口
回覆標題:
UBB 標籤:
縮放輸入框: 5 6

回覆內容:
   UBB 標籤說明  [表情分頁] [表情全顯]
表情圖片:

讀取表情圖片中......
會員代號:  會員密碼: 
貼圖 URL: (可自動分析圖片連接)
連接 URL: (可自動分析多媒體連接)
 附件 :  附件說明:  
附件上載限制在 200 K 以內
 回覆選項:  限註冊會員 HTML代碼  限積分 以上




Powered by CCB Version 201105 © 2007-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cpu:1 ms, page:11 ms,Read:24, Write: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