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首頁 最新帖子 主題搜尋 社區娛樂 資料修改 會員註冊 會員登錄 離開系統 
復興中華文化,不能少了格律詩
留言簿 精品區 我的主題 我的檔案萬年曆
天下文壇 > 學術論衡 > 復興中華文化,不能少了格律詩   塌鼻子先生  添翠軒  
發表主題 發起投票 | 關 閉 窗 口   
  發帖人 主題標題:  復興中華文化,不能少了格律詩       回覆數: 0 點數: 529  第 1 樓 

   滄海拾夢




天下文壇 分區區長
積 分:50622
貨 幣:50622
發帖數:4882
來 自:蓮花島

 

   時間:2010-12-05 19:25    編輯主題 引用回覆 檢視作者資料 給作者發悄悄話 檢視作者的所有帖子 版主操作 刪除主題    到頂端

   復興中華文化,不能少了格律詩
   摘自 天下文壇   滄海拾夢  2010-12-05 19:25
http://yuhsia.com/ccb/index.pl

復興中華文化,不能少了格律詩

格律詩是大美的詩體,是中華文化瑰寶中的明珠。歷史告訴我們,因其大美,格律詩沒有被打倒、被取代,也永遠不會被打倒、被取代。只要漢字不滅,格律詩就不會亡。經過一段歷史曲折後,格律詩從復蘇走向復興有著歷史的必然性。改革開放後,我們提出復興中華文化。依我看,復興中華文化不能少了格律詩。
  格律詩為什麼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就是因為這種形式實在是太美了。格律詩是以漢字為載體的。漢字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以單音、四聲、獨體、方塊為特徵的文字。漢字把字形和字義、文字與圖畫、語言與音樂等絕妙地結合在一起,這是以拼音為特徵的文字所不可比擬的。格律詩的基本規則,把漢字的這些獨特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為格律詩的無比美妙和無窮魅力提供了形式上的支撐。以五、七言格律詩為例:
  第一,它給人以均齊美。格律詩,充分利用了漢字獨體、方塊的特點。在五、七言格律詩中,每個字就像一位士兵,按照規定的行數(句)和列數(字),排列成整齊的隊列和方陣,就像閱兵式上的儀仗隊,在視覺上給人以均齊的而不是散亂的美感。
  第二,它給人以節奏美。五、七言格律詩,整體上有均齊美,但均齊中又不呆板,“隊列和方陣”中詞組停頓、音調升降有規律的變化,給人以強烈的參差感、節奏感。單音獨體的漢字,便于靈活地組成單字、二字、三字、四字的音組,形成錯落有序的停頓(節奏點),加之每個字都有四聲的變化,特別是按照平仄或相間或相對的有規律的變化,呈現出結構上和語調上的差異性、多樣性,詞組長短相間,聲調陰陽相錯,使人吟誦起來抑揚頓挫、和諧悅耳。
  第三,它給人以音樂美。格律詩,最講究聲調和押韻。聲韻,是格律詩的“樂譜”,它使節奏美插上了音樂的翅膀。正是借助有規律的韻腳,使全詩的聯句之間相互照應,在全詩中發揮著整體性、穩定性的作用;正是借助有規律的韻腳,看似參差無序的音節“貫穿成一個完整的曲調”,同一韻的聲音間隔出現,往復回應,使人聽起來悅耳動聽,產生一種和諧回環的美感;正是借助于有規律的韻腳,使人讀起來朗朗上口,比起其他任何詩作更便于人們吟誦和記憶。
  第四,它給人以對稱美。對稱是一種高級美感。格律詩充分利用了“單音”、“獨體”、“方塊”的獨特優勢,把對稱融于句型、結構、音調、詞意中,使對稱美發揮得淋漓盡致。“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試問,世界上,哪一種以拼音文字為載體的詩有這樣悅目、順口、賞心的對稱美?
  第五,它給人以簡潔美。格律詩,從句數看,多則八句,少則四句。從字數看,多則56個字,少則20個字,這種“苛刻”的規定,客觀上要求作者必須在煉字、煉句、煉意、煉格上狠下功夫,以最簡潔的語言文字描繪多彩的客觀世界和表述豐富的內心情感。
  總之,格律詩借助于漢字的獨特優勢,創造出美妙的情感表達形式。它是先賢們在長期的詩歌創作過程中,經過千錘百煉後形成的“黃金定律”,是寶貴的藝術財富。如此美妙的文學形式,為什麼要摒棄、否定呢?復興中華文化,怎麼能少了格律詩呢?

(作者馬凱,為國務委員、國務院秘書長)


轉貼




   [ 滄海拾夢 2010-12-05 19:25 編輯 ]
    天下文壇  天下文壇 滄海拾夢  2010-12-05 19:25
http://yuhsia.com/ccb/index.pl

  



 
社區在線 1116   發表主題 發起投票 | 關 閉 窗 口
回覆標題:
UBB 標籤:
縮放輸入框: 5 6

回覆內容:
   UBB 標籤說明  [表情分頁] [表情全顯]
表情圖片:

讀取表情圖片中......
會員代號:  會員密碼: 
貼圖 URL: (可自動分析圖片連接)
連接 URL: (可自動分析多媒體連接)
 附件 :  附件說明:  
附件上載限制在 200 K 以內
 回覆選項:  限註冊會員 HTML代碼  限積分 以上




Powered by CCB Version 201105 © 2007-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cpu:1 ms, page:1 ms,Read:10, Write: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