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首頁 最新帖子 主題搜尋 社區娛樂 資料修改 會員註冊 會員登錄 離開系統 
中國楹聯學會發佈聯律通則(試行)
留言簿 精品區 我的主題 我的檔案萬年曆
天下文壇 > 學術論衡 > 中國楹聯學會發佈聯律通則(試行)   塌鼻子先生  添翠軒  
發表主題 發起投票 | 關 閉 窗 口   
  發帖人 主題標題:  中國楹聯學會發佈聯律通則(試行)       回覆數: 2 點數: 1344  第 1 樓 

   江山如畫




分區管理員
積 分:4775
貨 幣:4775
發帖數:851
來 自:Unknow

 

   時間:2007-05-24 06:36    編輯主題 引用回覆 檢視作者資料 給作者發悄悄話 檢視作者的所有帖子 版主操作 刪除主題    到頂端

   中國楹聯學會發佈聯律通則(試行)
   摘自 天下文壇   江山如畫  2007-05-24 06:36
http://yuhsia.com/ccb/index.pl

中國楹聯學會發佈聯律通則(試行)


按語:中國楹聯學會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工作報告指出,楹聯作為獨立的文體,應該有自己的理論體系,運行規則。長期以來,聯界在很大程度上習慣於套用詩律,沒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易於掌握的聯律,長此下去,勢必影響楹聯文化事業的發展。這一論述,在我國楹聯界引起了廣泛的共鳴。進一步把握楹聯發展規律,盡快制訂出一套既符合楹聯文體自身特點,又切合時代發展需要的聯律,已成為楹聯文化事業蓬勃、健康發展的迫切需要。


中國楹聯學會學術委員會在廣泛開展聯格文則討論的基礎上,遵循「求大同,存小異」、「嚴而不死,寬而不濫」的原則,適時地制訂了《聯律通則(試行)》。這是楹聯學術理論研究的重要成果,是我國楹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一件大事。

實施《聯律通則(試行)》,必將對進一步提高楹聯創作水平,普及楹聯知識產生積極的影響。在楹聯創作、評審、鑒賞的實踐中,我們必須堅持聯律的嚴肅性和權威性。我們由衷地希望廣大聯友在實踐中繼續關注《聯律通則(試行)》,使其不斷充實和完善,無愧於聯界的基本法則。

聯 律 通 則

(試行)

中 國 楹 聯 學 會

第一章 引 言


第一條 楹聯作為有一千多年歷史的獨立文體,根植於中華民族悠久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從各種文學形式來看,楹聯與包括駢賦、唐詩、宋詞、元曲、民間韻律性文學等在內的其它文學體裁、語言、文論術語之間,既有互相包容、滲透、扶翼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規律、定則。

第二條 楹聯是傳統的格律文學,具有格律性、典型性。凡不符合聯律基本要求的作品就不應稱其為楹聯。

第三條 楹聯的基本特徵是詞語對仗和聲律協調。每一副楹聯,由上聯、下聯兩部分構成。上下聯從形式到內容均為相輔相成、對立統一的關係。

第四條 楹聯文體質的規定性、適應性,要求創作與賞評堅持創新而不離傳統體范,重律而尤見時代風徽的原則。

第二章 總 則


第一條 字句對等。上下聯的字數及其句數要相等。

第二條 詞性一致。上下聯句法結構的對應位置用詞的詞類屬性要相同。

第三條 結構對應。聯文用詞的構成、詞義的配合、修辭的運用,上下聯要對應平衡。

第四條 節律對拍。聯文語句的語流節拍,上下聯要一致。

第五條 平仄對立。聯文用詞綴句按節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聯對應節奏點位置的用字平仄要相反。對於單邊兩句及兩句以上的複句聯,每句句腳之平仄按音步遞換,句腳拼節形成「仄頂仄,平頂平」的格局。上聯收於仄聲、下聯收於平聲。

第六條 語意相關。上下聯所表達的內容相關聯,統一於主題。

第三章 附 則


第一條 用字的平仄聲調遵循漢語音韻學的成規。(1)在近古與近代通行的韻書中,字分四聲,「平聲」不分陰陽,統稱為「平」,「上聲」、「去聲」、「入聲」三種聲調為「仄」;(2)現代漢語字音以「陰平」、「陽平」為「平」,「上聲」、「去聲」為「仄」。判別聲調平仄遵循「雙軌制」,但舊聲、今聲在同一聯文中不得混用。

第二條 語句的平仄結構以兩字(兩個音節)或一字(一個音節)為一個節奏,節奏點在每個節奏的第二字(一字節奏,節奏點即為該字,誦讀時隔占一節奏),以此安排平仄重複交替。

第三條 語句的語流節律按「二字而節」的常規節奏安排。在其與句法結構的語意節拍不一致時,平仄結構是不變的,可據聯文表達需求、作者態度表現與誦讀需要組織或劃分為種種相應的語意點頓句式。一副楹聯,或依節奏,或依意頓,只用一種方式,上下聯要一致。

第四條 使用領字,在上下聯相應位置要一致,詞性要相同,允許不拘平仄相反律,且不與被領詞語一起計節奏。

第五條 原則上按現代漢語語法學體系的詞性分類屬對。據歷史上詩聯家創作、鑒賞實際,允許異類相對的範圍大致包括:

① 形容詞和動詞(尤其不及物動詞);

② 在以名詞為中心的偏正詞組中充當修飾成分的詞;

③ 按句法結構充當狀語的詞;

④ 同義連用字、反義連用字、方位與數目、數目與顏色、同義與反義、同義與聯綿、反義與聯綿、副詞與連介詞、連介詞與助詞、聯綿字等常見形式;

⑤ 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兩種序列(或系列)之間相對,如,自然數列、天干地支系列、五行、十二屬相,以及即事為文合乎邏輯的臨時結構系列等。

第六條 對於歷史上形成且沿用至今的幾百種屬對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嵌字、銜字,音法中的借音、諧音,詞法中的交股、轉品,句法中的當句、頂足、流水,等等,不能盡入於律,未列本通則者,以「律有,因律;律無,循例」原則定可否;凡對偶類修辭格運用得當,合於本通則要求即可視為成對。

第七條 巧對、趣對、借對(或借音或借義)、摘句對、集句對等允許不受典型對式的嚴格限制。

第八條 避忌:
  ① 合掌。
  ② 不規則重字。
  ③ 上聯尾三仄、下聯尾三平。

第九條 本通則作為楹聯創作、評審、鑒賞的依據,由中國楹聯學會解釋。

第十條 本通則自2007年6月1日起試行。


    天下文壇  天下文壇 江山如畫  2007-05-24 06:36
http://yuhsia.com/ccb/index.pl

  


回覆:  聯律畢竟是詩律─.        第 2 樓 

   江山如畫




分區管理員
積 分:4775
貨 幣:4775
發帖數:851
來 自:Unknow

 

   時間:2007-07-17 23:00    編輯主題 引用回覆 檢視作者資料 給作者發悄悄話 檢視作者的所有帖子 版主操作 刪除主題    到頂端

   聯律畢竟是詩律─.
   摘自 天下文壇   江山如畫  2007-07-17 23:00
http://yuhsia.com/ccb/index.pl

聯律畢竟是詩律──讀中國楹聯學會的《聯律通則(試行)》有感/陳錫波
2007-6-21


中國楹聯學會今年五月間發布了其學術委員會制訂《聯律通則(試行)》。令人欣慰,《通則》沒有接納那種認為對聯是有獨立意義的對偶句,只要對偶、不講平仄的高論。在引言中,確認「楹聯的基本特徵是詞語對仗和聲律協調」,申明「凡不符合聯律基本要求的作品就不應稱其為楹聯。」

《通則》由引言、總則和附則三意組成。總則是其主體,由六條組成,題目分別是:字句對等,詞性一致,結構對應,節律對拍,平仄對立,語意相關。其中第五條平仄對立,講律詩的基本單位──聯的平仄結構:本句平仄交替,對句平仄對立。另外五條,合在一起,解釋修詞學上一種詞格──對偶的意思。對偶,《辭海》有關條目說:「對偶,修詞學上詞格之一。用字數相等、句法相似的語句,表現相反或相關的意思。」總則就講兩件事:平仄的結構、對偶的常識。這是律詩,特別是頷聯和頸聯,必要的基本知識。

附則共有十條。第一條,簡言之,就是說可以按古漢語或普通話判別聲調的平仄,正合筆者在拙作《驪鱗──對聯以及關於對聯》一書中提出的「古漢語辨四聲以繼傳統;普通話分平仄而開生面」的主張。理由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語音和聲調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如詩韻一東的忠、沖、宮、風、隆與二冬的鐘、衝、恭、封、龍,後來它們的聲調已無分別,詞韻已將其合二為一。現在普通話沒有入聲。有些字與古漢語的聲調不一樣,用普通話來分平仄,是合理的,也是必然的;同時,為了與唐詩宋詞的聲調保持一致,有所承傳,也有必要繼續採用古漢語的四聲。

其他的條目,多數是一些解釋性和常識性的問題。有些是修詞手法和創作技巧,不屬於律的範疇。第七條,講到「巧對、趣對、借對(或借音或借義)、摘句對、集對等允許不受典型對式的嚴格限制。」但是,既然《通則》引言中明確指出「凡不符合聯律基本要求的作品就不應稱其為楹聯」,這些「不受典型對式的嚴格限制」的對,還應不應稱其為楹聯呢?詩中,除了格律詩,還有樂府、古體詩、白話詩、民歌等等,各有名稱,不拘一格,這些「不受典型對式的嚴格限制」的對,理該給它另一個名稱,或者乾脆就分別稱之為巧對、趣對、摘句對、集對。它們是對,只是對偶;不是聯,不協平仄。這樣,既承認它們的「合法地位」,又不會亂了對聯的套。

總之,縱觀整個《通則》,只是「套用」部分詩律,即有關頷聯和頸聯的規則,也就是詞語對仗、聲律協調這兩個基本因素,看不出有什麼對聯「自己的一套」。

好像,總則第五條說,「上聯收於仄聲,下聯收於平聲」,為什麼?因為押平聲韻是律詩特點之一,其中必須對仗的頷聯和頸聯下比最後一個字是韻腳,必為平聲。又如,附則第八條的禁忌,禁用「上聯尾三仄,下聯尾三平」,為什麼?按「一三五不論」的慣例,即總則第五條說的非節奏點的字,「平平仄仄仄平平」的句子可以是「平平仄仄平平平」,只是因為三平調,就是禁忌所指的「尾三平」是古風最明顯的特徵,唐代詩人寫律詩時特別避免出現三平尾,以免混淆。這些也都是詩律的規矩。

另外,根據總則第五條「上下聯對應節奏點位置的用字平仄要相反」的意思,不言而喻,非節奏點的用字平仄可以不相反,「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裡面的平,是否可以用仄聲字?《通則》沒有提及。如果用仄聲字,在詩律是大忌,叫做犯孤平。《聯律通則》允不允許呢?對詩律的取捨,哪些要取、哪些要捨,有原則可依否?

學會在發布《通則》時,加按語說,「長期以來,聯界在很大程度上習慣於套用詩律,沒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易於掌握的聯律」。

既然,對聯「套用詩律」是「長期以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已經「習慣」,可見,古往今來的對聯,包括那些膾炙人口的名聯,是「套用詩律」寫出來的,這些長期以來,在很大程度上形成的習慣,符合約定俗成的規律而成慣例。《荀子.正名》曰,「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不宜。」總結這些慣例,即是對聯「套用詩律」的規範。何必強調「自己一套行之有效、易於掌握的聯律」!「聯律」,始終沒有、也不可能走出詩律的「一套」。

其實,對聯──對仗的聯,名稱本身已經清楚地界定了自身的屬性──對和聯,對偶和協律。對聯本來就是詩律規範下的產物。

《全唐詩》──共四萬八千九百多首,其中五律有九千五百七十一首,七律有五千九百零三首,每首有兩聯須對仗,不計律絕中還有對聯,就已經有三萬零九百四十八聯是對聯了。這麼大量的對聯,聯家們不應該視而不見。當然,這是詩中的對聯,還不是獨立形式的對聯,但是,它們工整的對仗和嚴謹的格律,已經為獨立形式的對聯提供了很好的範例和堅實的基礎。

可是,律詩只有五言和七言,對聯可不限於五言七言,怎麼辦?詞譜裡的句式,又為獨立形式的對聯提供了借鑑的方便。王力教授說,「詞最初稱為『曲詞』或『曲子詞』,是配音樂的。後來詞跟樂府一樣,漸漸跟音樂分離了,成為詩的別體,所以有人把詞稱為『詩餘』」。又說,「詞的特點之一就是全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不但五字句、七字句多數是律句,連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八字句、九字句、十一字句等,也多數是律句」。不管對聯的字數是多少,只要像詞那樣,以律句一字引、二字引、三字尾、四字頭的平仄組合,按本句平仄交替、對句平仄對立的原則,即可靈活配置組合而成。

詩詞聯本是一家,道理就在這裡。

說對聯源於律詩、由律詩脫胎而來,沒有矮化對聯。唐代的格律詩,在南齊沈約首創四聲的基礎上,將四聲兩元化分為平仄;又確定詩中對仗的應用,這兩點,而僅僅是這兩點,正是唐詩有別於古往其他詩文的獨特之處。唐詩的這兩大優點,集平仄聲律之美妙和駢偶文體之華采,集中地表現在它的頷聯和頸聯上。對聯,取唐詩的這兩大優點,獨樹一幟自立於中國文學之林,難道不值得鼓掌嗎?對聯集中了詩詞的精彩,也集中了詩詞創作技巧的難度,也就是說,它凝聚了詩詞的精華。所以,「長期以來」,對聯「在很大程度上習慣於套用詩律」,是理所當然的。




    天下文壇  天下文壇 江山如畫  2007-07-17 23:00
http://yuhsia.com/ccb/index.pl

  


回覆:  補充通則        第 3 樓 

   敏翔




天下良友
積 分:437
貨 幣:437
發帖數:77
來 自:Unknow

 

   時間:2007-07-18 16:19    編輯主題 引用回覆 檢視作者資料 給作者發悄悄話 檢視作者的所有帖子 版主操作 刪除主題    到頂端

   補充通則
   摘自 天下文壇   敏翔  2007-07-18 16:19
http://yuhsia.com/ccb/index.pl

補充一:
詩鍾:七言雜體,五言雜體,駢體分詠,流水碎,建除體,碎聯,集句,
等七種聯句不算正格的楹聯。

補充二:辨識正格的楹聯:以各聯之起句第二个字與倒數第二字平仄聲
相同者為正格。平仄不相同者列為不合格之楹聯。
舉正格例一: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舉變格例一: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此聯為不合格】

敏翔 敬覆

中國楹聯學會 賜鑒




   [ 敏翔 2007-07-18 16:26 編輯 ]
    天下文壇  天下文壇 敏翔  2007-07-18 16:19
http://yuhsia.com/ccb/index.pl

  



 
社區在線 219   發表主題 發起投票 | 關 閉 窗 口
回覆標題:
UBB 標籤:
縮放輸入框: 5 6

回覆內容:
   UBB 標籤說明  [表情分頁] [表情全顯]
表情圖片:

讀取表情圖片中......
會員代號:  會員密碼: 
貼圖 URL: (可自動分析圖片連接)
連接 URL: (可自動分析多媒體連接)
 附件 :  附件說明:  
附件上載限制在 200 K 以內
 回覆選項:  限註冊會員 HTML代碼  限積分 以上




Powered by CCB Version 201105 © 2007-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cpu:1 ms, page:1 ms,Read:12, Write: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