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首頁 最新帖子 主題搜尋 社區娛樂 資料修改 會員註冊 會員登錄 離開系統 
李岫春--對聯入門教程
留言簿 精品區 我的主題 我的檔案萬年曆
天下文壇 > 學術論衡 > 李岫春--對聯入門教程   塌鼻子先生  添翠軒  
發表主題 發起投票 | 關 閉 窗 口   
  發帖人 主題標題:  李岫春--對聯入門教程       回覆數: 7 點數: 2344  第 1 樓 

   江山如畫




分區管理員
積 分:4775
貨 幣:4775
發帖數:851
來 自:Unknow

 

   時間:2007-03-02 10:26    編輯主題 引用回覆 檢視作者資料 給作者發悄悄話 檢視作者的所有帖子 版主操作 刪除主題    到頂端

   李岫春--對聯入門教程
   摘自 天下文壇   江山如畫  2007-03-02 10:26
http://yuhsia.com/ccb/index.pl

1 [入門教程] 一、對聯的特點與格式

  對聯屬於一種凝縮了的文學藝術品類。在眾多的文學品類中,對聯與格律詩有著極其相近的特徵,那就是都以最精巧的語言和有節奏的韻律集中地反映人們的生活而抒發情感。對聯與格律詩相比,其實質是相同的,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其實,一副好的對聯,就是一首詩,可以說,對聯是具有特殊形式的詩。
  概括對聯的特點,主要分四個方面:一是形式對稱,二是內容相關,三是文字精練,四是節奏鮮明。也有人將其稱為對聯四美,即建築美、對稱美、語言美和節律美。
  下面分別介紹對聯的四大特點:

  (一)形式對稱

  對稱,指上下聯句的對仗形式,也稱對偶形式。對仗,是中國古典文學的一項重要的修辭方法,是對聯的魅力和生命之所在。什麼是對仗呢?對仗,換言之,就是對偶句的對稱。“對仗”一詞來源於古代宮中衛隊行列(儀仗隊),這種行列是兩兩相對排列,故稱對仗。對仗作為一種修辭方式運用到漢語文字藝術中,即比喻用平行的兩句話,成雙成對地排列,表達相關或相反的關係。中國古代文學中,對偶句屢見不鮮。不管是《詩經》還是《尚書》、《易經》、《老子》、《淮南子》都有對仗鮮明的佳句,兩漢以後的賦體文學,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駢體文學,唐代以後的格律詩,對偶這一辭格逐漸被人們所掌握,成為古典文學中不可替代的修辭方式。
  對仗,是漢語文學的一大特徵。中國的方塊字,一字一言,本身便為對仗藝術的產生提供了適宜其生長的先決條件。這一特點使得駢文、詩歌、對聯這種凝縮藝術千年不衰,具備了強大的生命力。
  對聯中的對仗是在對聯的出句和對句中把同類的概念或相對的概念放在相對應的位置上,使之並列起來,形成聯句的對稱美。在對聯中,對仗方式尤為重要,它是對聯藝術的精髓所在。民間有一則關於春聯的謎語,這樣寫著:

  兩姊妹,一般長
  同打扮,各梳妝
  滿臉紅光,年年報吉祥。

  隻言片語,很精到地寫出了對聯的對稱美、建築美和祝頌吉祥的特點。
  對仗形式的產生,來源於客觀世界本來具有的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的現象,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這種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啟示了文學藝術的對稱美,同時也迎合了中國古代陰陽學說中“一陰一陽為之道也”的理論。劉勰在他的《文心雕龍•麗辭》篇中指出,“造化賦形,支體必雙,神體為用,事不孤立。”強調了客觀事物的對偶狀態。劉勰還講到:“麗辭之體,凡有四對,言對為易,事對為難,反對為優,正對為劣。”因為,反對更能反映充滿複雜矛盾的客觀存在博物館能表現作者的辯證思維,更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質。
  學會寫對聯,必須掌握對仗方式的基本要求。古人曰:“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前人講對仗,有明確的原則。《縹湘對類》一書提出“實對實,虛對虛”的基本法則,強調“有無虛與實,死活重兼輕”,這為後來的楹聯藝術奠定了基本框架。古人做對仗,又將漢字分為實字、虛字、助字三大類。實字類又另外分出半實字,虛字類又分出活與死兩小類,並且又另附半虛字。分類如下:

  實字:花、草、林、山、天、地……
  半實:力、雄、文、武、光、雷……
  虛字(死):高、新、強、大、精、小……
  虛字(活):流、歌、升、鬥、照、開……
  半虛:上、下、中、內、外。裏……
  助字:之、也、然、哉、焉、何……

  前人對以上這種分類,概括了幾句話:“無形可見為虛,有跡可指為實,體本乎靜為死,用發乎動為生,似有似無者半虛半實。”這種分類方法,比起我們現在的漢語分類,似乎單調而新穎,然而仔細分析,它同現代漢語分類也有相通之處。古人所說的實字,即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名詞;所謂半實,則是抽象名詞;所謂虛字部分,活的是動詞,死的是形容詞;助詞,即是虛詞,包括介詞和連詞、助詞等。“半虛”則包括較抽象的時間詞和形容詞。掌握和熟悉古代詞分類法,對我們今天研究和欣賞對聯很有幫助。
  初學對聯,最宜先學工對(也稱嚴式對),也就是說,要按同類詞對仗成聯,下面舉例說明:

  竹因臨水情斯暢;
  蘭以當風氣亦和。

  聯句上下第一字“竹”、“蘭”均為草木類名詞,第二字“因”、“以”均為介詞,第三字“臨”、“當”均為動詞,第四字“水”、“風”均為天文、地理類名詞,第五字“情”、“氣”均為人文類名詞,第六字“斯”、“亦”均為助詞,第七字“暢”、“和”二字均為形容詞。
  再如,杭州越秀山鎮海樓聯:

  急水與天爭入海;
  亂雲隨日共沉山。

  聯中上下首字“急”、“亂”均為形容詞,第二字“水”、“雲”均為天文名詞,第三字“與”、“隨”均為動詞,第四字“天”、“日”為天文名詞,第五字“爭”、“共”均為副詞,第六字“入”、“沉”二字均為動詞,第七字“海”、“山”均為地理名詞。對仗也是極工的。
  名詞的義類相對在工對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比如,在出句中有“風雨”一詞,首先要考慮到“風雨”是天文類名詞,仄聲,並列結構,在對句中必須用天文類名詞對仗,而且要以平聲的並列結構屬對。比如,可以選用“星辰”、“冰霜”、“雲霞”等相對。如用“日月”屬對,則為失對,如用“晚霞”、“星光”則犯了詞性失調的錯誤。因“晚霞”、“星光”均為偏正結構名詞。如用“山河”屬對,則不為工對,只能算作寬對了。如用“魚龍”相對,則犯異類相對的弊病。
  在對仗中,句法、結構相同的語句相對仗是較普遍的,如謝貞、王籍詩句聯:

  風定花猶落;
  鳥鳴山更幽。

  但也有一些對仗只是字面相對,並不一定在句法、結構上相同,如下聯:

  永憶江湖歸白髮;
  欲回天地入扁舟。

  句中出句的“白髮”不是“歸”的直接賓語,“歸白髮”實際上是“白髮歸”的倒裝句,對句的“扁舟”則是“入”的直接賓語。
  此外,在對仗中,還要考慮你在聯中要表達何種感情,你所選擇的詞是否合乎事物的常理,你所選擇的意象是否達到你所表達的藝術效果。因此,兩者都要兼顧,不要以辭害義。在偶對中琢字要貼切,古人雲:“選字無垠,用字有師”即是這個道理。初學者要多看多寫,如暫時無好句以對,最好沉澱一段時間再動筆,或放下來,或另起爐灶。寫作的藝術就是提煉的藝術。寫作的過程即是提煉的過程,只要多看、多寫,就會熟能生巧,出口成對了。

  (二)內容相關

  對聯,之所以稱其為對聯,不但在其中需要對仗,重要的還在於一個“聯”字,對聯不聯則不能稱其為對聯。如果上下聯是兩個不相關的事物,兩者不能照映、貫通、呼應,即成敗筆。比如:

  一勞永逸長生樂;
  萬象回春大地新。

  此聯不管從平仄對仗方面,還是從詞性方面看,都能說得過去,基本對稱,但它卻不能算做對聯。因為上下聯是孤立存在的,不能共同表達一個完整的主題。上聯是化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苜蓿》句:“此物長生,種者一勞永逸”。下聯則是一般春聯句,兩者沒有互相的聯繫。
  對聯的聯繫形式多種多樣。有的對聯不但內容相關,而且在形式上也做到相互關聯。如徐樹人所撰一副對聯:

  惟貧病相兼,乃稱寒士;
  並錢漕不取,才算清官。

  此聯意思是:只有貧病交加,才算寒士;不愛錢,不徵稅才算清官。上聯是陪襯,下聯是正意,一“乃”一“才”表示其轉折關係。
  有的對聯雖然不用關聯詞,但可以使人們清楚地看出它表示的因果關係,如雁門關聯:

  莫愁前路無知己;
  西出陽關多故人。

  上聯是因,下聯是果,可見它們內部的聯繫是很縝密的。再請看梁啟超和張之洞屬對一聯:

  四水江第一,四時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誰是第一,誰是第二;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後,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後。

  上聯張之洞以“四水”、“四時”為題引出聯句,意在提出問題發難。下聯梁啟超則以“三教”、“三才”屬對,不卑不亢而對答。上聯有意刁難,下聯借題言志,上下聯呼應有效,在內容上達到了一種完美的契合。
  不管是寫景抒情,還是懷古詠物,以物言志等等,在立意上象意通氣,開合得當,要借助比興手法,放得開,收得攏。不能單純為寫景而寫景,為抒情而抒情。請看顧憲成書院門聯: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上聯意在寫景,下聯卻獨在言志,兩種互不相關的事物相互為用,則上聯不單是為寫景而寫景了,一句“聲聲入耳”,道破了作者的用心。而下聯的“事事關心”則是作者的立意初衷。

  (三)文字精練

  對聯之所以從古至今千年不衰,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文字精練,表現力強,精悍短小,便於傳播,對仗精巧,朗朗上口。
  對聯有極強的表現力,這不僅與中國的語言文字特點有關,更主要的是在於作者對聯句進行高度的濃縮和提煉,使其達到比賦、駢文更精練,比詩、詞、曲更靈活的的特殊文體。它不需要小說的三要素,只要把要說的意思用最洗練、簡捷的語言表達清楚即可,如雲南昆明西山三清閣聯:

  聽鳥說甚;
  問花笑誰。

  此人以擬人的手法寫景,使人聯想此地定是鳥語花香、風景秀麗的景區。全聯僅用八個字,便精到地概括了花開似錦、群鳥爭鳴的自然景觀。可謂妙筆生花之句,再如吉林長白山高山亭聯:

  千峰拔地;
  萬笏朝天。

  此聯是在說千座山峰拔地而起,直入雲漢,又像大臣手中的玉板拱對青天。寥寥數字,把一副祖國的錦繡河山描繪的如此壯美,如果作者沒有提煉語言的能力,是絕對做不到的。再請看周恩來在青年時代寫的一副贈聯:

  浮舟滄海;
  立馬昆侖。

  此聯也只八個字,卻濃縮了如此廣闊的空間和深邃的情感。從聯語中,我們感受得到作者那出世救國的偉大胸襟和為中華崛起而奮鬥的英雄氣概。可謂言簡意賅,用字如金。煉字煉句的難度是很大的,不像一些人所說簡而易行,信手拈來,實際上,做好一副奇絕對聯,其難度不比寫一首詩來得容易。
  提煉語言,還必須結合體驗生活,才能使聯句既簡練,又合理。利用誇張、比擬等手法,必須做到貼切、自然、有的放矢,避免離題萬里,才能使讀者讀之可信,嚼之有味。如一洗澡堂聯:

  到此皆潔身之士;
  相對乃忘形之交。

  寥寥十四字便把此處風物提示的淋漓盡致。文字既典雅,又新奇,不偏不倚,恰到好處。
  另外,凡聯句中上聯用過的字,下聯中則不能再用,否則犯了“重字”之忌。聯意再好,如犯了重字,則不為美(巧對類聯除外)。如”春風化雨;花木逢春”,從詞類相對說,可屬常對,然聯中“春”字兩出,為聯中一忌,即便詞意再美,不可取。

  (四)節奏鮮明
  關於對聯的節奏,將在有關章節裏詳細論述,這裏僅就節奏與結構及平仄的一些相互關係加以說明。
  對聯與詩詞的不同之處在外在形式上。即對聯的字數、篇幅不限,相比之下比較靈活、自由,但有一點必須注意,即對聯的上下聯的字數必須相等。也就是說,所有的對聯字的總數必須是偶數。
  對聯的節奏是比較靈活的,但它並是不無序可循。所謂的節奏靈活,是說它沒有固定的程式,在長聯中只要做驪大概的平仄交錯就可以了,因為節奏與平仄是同氣相連的兩個方面。至於七言以下的短聯,因字數少,要求須嚴格些,但無論如何,在不因辭害義的前提下,上聯尾字須是仄聲,下聯尾字須是平聲。一些名聯打破這種常規實為可諒,但我們做為初學者來說,切不可效仿。仍以工對為好。這樣,可提高我們的屬對水平。
  我們把對聯的特點編成口訣,以便於記憶:

  上下聯句須相同,
  字詞失對理不通。
  聯句有機成一體,
  最忌孤立各西東。
  雜亂冗長生大錯,
  意象完美見句工。
  節奏輕重分揚抑,
  一吟三歎韻無窮。

   (作者:李岫春  惡人谷珠樓錄校  轉于聯友茶館)




   [ 秋靈 2007-08-30 22:05 編輯 ]
    天下文壇  天下文壇 江山如畫  2007-03-02 10:26
http://yuhsia.com/ccb/index.pl

  



回覆:  [入門教程]二、對�.        第 2 樓 

   江山如畫




分區管理員
積 分:4775
貨 幣:4775
發帖數:851
來 自:Unknow

 

   時間:2007-03-02 10:29    編輯主題 引用回覆 檢視作者資料 給作者發悄悄話 檢視作者的所有帖子 版主操作 刪除主題    到頂端

   [入門教程]二、對�.
   摘自 天下文壇   江山如畫  2007-03-02 10:29
http://yuhsia.com/ccb/index.pl

[入門教程]二、對聯的謀篇與創作

  古人將對聯的創作稱之為“屬對”。“屬”,類也,“對”,配偶也。意思就是以類字配成偶句以成的文體。由此可見其“屬對”二字的內涵所在。對聯的獨立單位是“副”,不能用“首”或“條”等稱謂。不管對聯字數多少,必須要求上下句字數相等。對仗合理,詞性相近。
  乍看起來,對聯這一文體在浩翰如雲的傳統文學中,是再簡約不過的了,它短小,精練,易學易會,應用方便,尤其是那些在生活中屢見不鮮的春聯、婚聯之類,似乎持一般文化水平的人都能嘗試。其實不然。形式的簡短,只是就表像而言,若論及對聯的創作理論及藝術手法,並不比詩歌簡單。對聯和格律詩實質上是相同的,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對聯只有上下兩句,而格律詩就不只兩句了,對聯在精練程度上比格律詩要求的還要高,因此聯語中的水份是很少的。一副好的對聯,不但要做到語言精練、對仗精巧、意象精深,還要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撰寫對聯難度較大,難度特大的對聯,要想對好,比寫格律詩要困難的多。有的聯語要花費大量時間才能對好,有的聯上聯出了,數百年之後,下聯仍無人對出,致使在楹壇上出現了“絕對”這一特殊現象。所以,一位作者,只有學識是不夠的,必須有長期的生活體驗以及濃郁的藝術表現手法。創作一副對聯,格調固然重要,但格調只是一種文學技巧,而藝術是文學的靈魂。格調是死的,藝術則是活的,格調給人以外表的美,而藝術則能給人以內在的美。所以,要求作者必須具有詩人的思維力、觀察力和感染力。像寫詩那樣去寫對聯,要做到立意奇絕,感情真摯,內容含蓄,語言飽滿,文辭洗練,構思巧妙,意象清晰,寓意深刻,對仗合理,音律優美,儘量使對聯達到詩化的境界。有人認為,寫對聯比寫詩來得容易,其實要真正寫好一副對聯,並非易事。它和詩歌一樣,同樣要講究比興之法。如果沒有藝術的衝動,只是為應付而作,因文造情,其作品絕無藝術生命力。晉朝陸機在他的《文賦》中指出,“詩緣情而綺糜”,指出詩歌的本質在於抒情和言志,這就必須首先做到語言優美而動人,對聯亦如此,必須借助於審美形象去表達自身的情緒,還要做到聯中有我,即在聯中呈現出自己的風格。古人雲:“學文者,必先浚文之源,而後究文之法,浚文之源在讀書,在養氣。”此乃獨到之談。其中道出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勤學之功,丹華之妙”的深刻道理。此乃書外功夫,是非一般人能體會的了的。清代學者袁枚在談到文學創作時說:“只可取意,不可取法”,“平居有古人,學習方深,落筆無古人,而精神始出。”對聯的創作過程是對語言最精闢的提煉。作為一種語言藝術,對聯創作必須充分掌握極度的概括特徵,以最精練的形式喚起人們的美感。大的題材可以大寫,小題材則要小寫,不可無的放矢,無病呻吟。在創作時,在避免文辭堆砌的陽春白雪,也要避免庸俗直白的下里巴人。沈德潛指出:“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學識,斯有第一等真詩。”為此,作者平時要加強自己的思想修養,擴展自己的胸謀,開闊自己的視野,到時候駕馭大的題材就不會無處落筆了。


  下面談一談對聯創作中的規則。


(一)立  意

  詩以意為主,楹聯也如此。王夫之在《薑齋詩話》裏指出,“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意為主,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李杜所以稱大家者,無意之詩,十不得一二也,煙雲泉石,花鳥苔林,全鋪錦帳,寓意則靈。”意,就是楹聯中的“題旨”,作者寫一副楹聯作品,必須要明確歌頌什麼,讚美什麼,批判什麼,總得要有個明確的感情。沒有立意在先,再好的文辭、再好的技巧,也只能是文字的堆砌。一副楹聯,不僅要寓意明確,還要立意高遠、精神。古今名聯,或言及風物,或追溯歷史,或以文采見長,或以技巧取勝,而成佳構。如明嘉慶進士陳大綱寫的湖南岳陽樓聯:

  四面湖山歸眼底;
  萬家憂樂到心頭。

  此聯獨闢蹊徑,寫風景,言簡意賅,只在出句點破而已。下聯筆鋒突轉,從四面湖山的空曠即而想到萬家憂樂,這是全聯的主題所在,立意也就在於此。作者若沒有真摯的憐憫之心,是絕不會寫出這樣的聯句的。

  立意,也叫命意,是對聯之前提。對聯具有廣泛的社會效應,因此,作品首先要做到主題明確,意象清晰,概念具體。你要寫什麼,怎麼寫,均在立意之中。應該說,藝術的提煉往往來源於筆前的立意,點晴之筆往往來自於熟慮的思考和機智的文采。請看山海關一聯:

  群山盡作窺邊勢;
  大海能銷出塞聲。

  聯語道出“山”、“海”之氣勢,巧用“窺邊”、“出塞”二詞,擬戍邊將士,透出了山海關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負荷的重要性。作者猶如向人們述說歷史,把人們牽回那烽火硝煙的歲月之中。立意可謂高妙、奇絕。被人們視為不可多得之上品。


(二)取  象

  取象,或稱物色,就是選取意象,這是在楹聯立意之後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那麼什麼是意象呢?所謂意象,即是楹聯中帶有作者主觀感情色彩的形象。換句話說,就是作者在構思時直接浮現於頭腦中的多種形象,藉以表達自己的一種思想情感。平時我們所說的觸景生情,這個“景”就是我們說的“象”。請看劉坤一寫的題滕王閣聯:

  興廢總關情,看落霞孤鶩、秋水長天,幸此地湖山無恙;
  古今才一瞬,問江上才人、閣中帝子,比當年風景如何。

  作者在上聯巧妙地攝取了“落霞孤鶩”、“秋水長天”、“湖山”等物景,以哲人的眼界,向人們提出了世事興廢的自然規律,下聯引出此時與當年的時空差,相比這下,今昔對照,令人在時代的變遷中引發懷古幽情。若無上聯出自王勃《滕王閣序》中的定格之景,便不會有下聯作者要抒發的感慨之情。作者依稀在告訴人們,“此地湖山”歷經風雨滄桑而依然無恙,得來之不易。言外之意,也多少道出了滕王閣的佳麗風光。

  下聯在取象上也用得恰到好處。請看:

  得好友來如對月;
  有奇書談勝看花。

  聯中的“月”、“花”即是意象,作者借用二者以喻“好友”、“奇書”的價值。如聯句中不使用人們所認可的意象,聯句則索然無味,如同嚼蠟。在這裏,意象的作用不僅僅是比較價值,更重要的是它能使讀者從中產生聯想,給人們展開一種廣闊、恢宏的藝術空間。因此,一副好聯,必須有一較為確切的意象,才能將自己抽象的情感化為具體的形象,使讀者感悟到你真正的立意所在。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中認為,感情由於景物的感觸而發生,隨著景物的不同而變化,因此,山川的壯麗,可以啟發作者的文思,觸景生情,才能用語言將所要抒發之情描寫出來。這樣的對聯,在風景聯、名勝聯內,比比皆是,無所不在。請看陳熾所撰九江煙水亭聯:

  勝跡表宮亭,況恰當蘆阜南橫,大江東去;
  平湖波煙月,誰補種四周楊柳,十裏荷花。

  此地乃當年周瑜點將台處,宋代理學家周敦頤曾在此講學,取“山頭水色薄笑煙”詩意,名煙水亭。此聯借“蘆阜南橫”、“大江東去”、“四周楊柳”、“十裏荷花”等物象,為讀者營造了煙水亭的佳麗勝景。更巧以“況恰當”、“誰補種”二句以成佳構,使得聯內景色不虛,觸之有物。可使讀者神思馳騁于聯外,而發懷古之幽情。

  取象,特別要做到自然、真實。《文心雕龍•原道》雲:“龍鳳以藻繪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雲霞雕色,有逾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奇。夫豈外飾,蓋自然耳。”蘇東坡也強調“文理自然”,並自道其文“如行雲流水,舒卷自如。”這些見解,對於我們的對聯創作十分有用。

  要做到取象的自然真實,首先要對所寫的景物或物件要有仔細的觀察和研究,對寫作物件有深入的瞭解。請看清人朱藍坡撰東坡赤壁聯:

  勝跡別嘉魚,何須訂異箴訛,但借江山攄感慨;
  豪情傳夢鶴,偶爾吟風弄月,毋將賦詠概平生。

  東坡赤壁古稱赤鼻,也稱赤鼻磯,在今湖北黃崗縣城西門外。宋代大詩人蘇東坡隱居此地時,曾作前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篇。為與三國“赤壁之戰”的赤壁相區別,在清康熙年間重修時,定名為“東坡赤壁”。《陽春白雪》一書在《念奴嬌》注釋中寫道:“‘人道是’者不過是供一般人的說法而懷古,並非東坡不知三國赤壁。”作者在聯中證實了周瑜破曹的赤壁應在湖北嘉魚縣境內。這一點蘇軾在《赤壁賦》後記裏有“江漢之間,指赤壁者三”,可見他是清楚的。後來一些好事者認為蘇東坡弄錯了地方,不斷有人來“訂異箴訛”,作者作此聯匡謬,指出蘇東坡不過是“借江山攄感慨”而已,作者的看法是正確的。蘇東坡是通過作品來表達對祖國河山的摯愛,反映了作者對人生的思慮。作品中所表述的豪爽曠達情懷,才是緊要之處,何必拘泥去考證哪里才是“赤壁之戰”的故址呢?從聯中可以看出,作者是對所寫物件做了深入的考證。如果不是對歷史的深思和熟慮,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如此佳聯的。

  其次是要用語貼切,即不可嘩眾取寵,也不能堆砌華麗辭藻。所謂用語貼切,就是內容要切人、切事、切地、切情等。比如為一紀念地題聯,就必須對歷史人物、歷史事蹟說得恰如其分,使人讀之親切、真實,有個性、針對性,最忌諱的是作品的概念化。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革命將士萬古流芳”之類的詞,美侖美奐,卻不著邊際,是必須忌諱的。請看安慶市徐錫麟烈士紀念樓聯:

  登百尺樓,看大好河山,天若有情,應識四方思猛士;
  留一抔土,以爭光日月,人誰不死,獨將千古讓先生。

  聯語氣勢磅礴,雄渾壯麗,一氣呵成,然細心斟酌,聯中字字句句都飽醮真情,用詞得體,張馳適度,並無造作之辭。徐錫麟是我國民主革命時期的傑出反清志士,與秋瑾計畫聯合起義,在謀刺皖撫恩銘時被捕,不久遇害。作者“登百尺樓,看大好河山”才引發“天若有情,應識四方思猛士”。此情此景,不禁發世人感慨,“留一抔土,以爭光日月”,下聯最後的“人誰不死,獨將千古讓先生”,則是作者驚世之筆,不禁使人們想起文天祥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語中的,鏗鏘有聲,讀後令人感慨萬千。

  在選取意象時特別要注意兩個問題:

  一是要選取最能表現自己感情的意象。比如有這樣一副聯: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心似平原走馬,易放難收。

  聯中的“逆水行舟”、“平原走馬”即是意象,以比喻“學”和“心”的某種程度,這裏的意象可以說再確切不過了。在確立下聯的立意中,作者可能想到了心猿意馬這句成語,然後將其化開,把“心”這一抽象之詞處理得如此活靈活現,撫之有物。

  二是要選取含蘊豐富的意象。因每個人的經歷、地位、水平、年齡都有差異,即使是寫同一體裁,其結果也會千差萬別。顯示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藝術效果。揚州史公祠為紀念抗清英雄史可法而造,祠中有聯,乃清代文人張爾藎所作,聯曰:

  數點梅花亡國淚;
  二分明月故臣心。

  聯中以點點梅花喻淚,以皎皎明月比心,情景交融,亡國之音,催人淚下。可以說聯中之字,動一處則全聯失色。“梅花”、“明月”兩個具象詞,用在這裏,十分貼切、含蓄。梅花喻高潔之物,又寒天之花以飾亡國之淚,個中情景,不言而喻。二分明月,乃是從徐凝《憶揚州》詩“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奈在揚州”所化,這裏即指史公祠的地理位置。此聯不但感情豐富,寓意含蓄,而且用詞精妙。不妨將梅花換成其他什麼花,勢必會減了分數。所以說選取意象必須精確。更要注意某種現象的基本含義,避免牽強附會,淺嘗輒止。


(三)言  志

  舜帝曰:“詩言志,歌詠言。”這是在說詩體的文學宗旨。楹聯也同樣如此。孟子亦雲:“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意思是講不瞭解作者就不可能對其作品有真正的理解,反過來講,我們可以通過瞭解作者的人品。劉勰在其《文心雕龍•明詩》中首先給詩下了定義,認為“言志”就是“持人情性”,而所含的就是“無邪”的情志,意即健康、真實的思想感情。自古至今,詩人們一直恪守這一格言,認為“言志”是詩的本質,詩不言志,作者無法將自己的理想、抱負、志向、情趣抒發出來,從這一點說,“志”應是詩的靈魂。聯與詩同,細細分析,一副好的對聯,都是或明或隱地向人們表達自己的心志。“詩言志”應該做兩種解釋,一是詩必須要言志,二是你不管採取何種手法去寫,最終你的志也會在你的作品中流露出來。因為作品是作者思想的外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每個人又都有自己的內在情性、社會經歷和語言風格,即使寫同一題材,也會千差萬別,異彩紛呈,然言志這一宗旨都是統一的。在對聯中,有人將旨在抒發自己情致的對聯稱之為言志聯,比如徐悲鴻在解放前寫過的一副聯:

  獨持偏見;
  一意孤行。

  作者有意利用貶義片語成聯句,藉以抒發自己追求自我、不與惡勢力隨波逐流的志向和情懷。聯語正氣逼人,入木三分,一腔膽識浮於紙上。

  在寫法上,言志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有意的表白,一種是無意的流露。前者如清代彭元瑞寫的自勉聯:

  何物動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誰催我?三更燈火五更雞。

  再有如長篇小說《紅岩》中革命志士為犧牲難友龍光章同志獻出的一副挽聯:

  是七尺男兒,生能舍己;
  作千秋雄魂,死不還家。

  辜鴻銘集蘇軾的一副對聯則屬後者:

  荷盡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

  周策縱的集詞聯,似不自覺的無意流露,然而最能看出人物的思想情趣。請看:

  別來風月為誰留?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啼到春歸無尋處,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孟子在論詩時曾提出過“以意逆志”和“知人論世”的兩種讀書方法,前者是說只有全面理解了作品,才能瞭解作者的思路;後者是說要讀懂某作家的作品,一定對其作者的身世有所瞭解才行。兩者相互為用,會對我們欣賞對聯大有幫助。

  在對聯創作過程中,要遵循“詩言志”的宗旨,強調寫作態度端正、嚴肅,因作品一旦寫出,便具有了一定的社會意義,如處理得不好,輕的鬧出笑話,嚴重者還會帶來很壞的社會影響。


(四)抒  情

  指在作品中抒發內心的思想感情。可“直抒胸臆”,謂直接抒情,亦可“寓情于景”,謂間接抒情。它帶有作者鮮明的個性特點,並反映一定時代、一定人群的某種共同感情,以增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晉朝陸機就指出過“詩緣情”之說。他說的情乃是指人們的心靈意緒,它包括人生悲喜之感,而以真實感人作為其審美之特徵。鍾嶸在他的《詩品序》中認為,詩歌的感情,乃是社會生活和自然現象對詩人心靈感召的結果,其中最激發人心的即是悲壯、分別之情,只有這些感情,才適合以詩的形式抒發出來。縱觀古今楹品亦然。請看小鳳仙挽蔡鍔聯:

  萬里南天鵬翼,直上扶搖,哪堪憂患餘生,萍水姻緣成一夢;
  幾年北地燕支,自悲淪落,贏得英雄知己,桃花顏色亦千秋。

  小鳳仙乃北京一妓女,蔡鍔在逆境中與小鳳仙結成知己,得到了小鳳仙的幫助,脫離袁世凱的囹圄之中。後蔡不幸早逝,小鳳仙聞訊後,以聯挽之。聯語直抒胸臆,感情真切,如泣如訴,此聯以抒情見長,可謂一字一調,字字見情,生死離別之情躍然紙上,使人讀之扣人心弦,肝腸欲斷,實為抒情聯中之佳品。

  請看周作人挽馬隅卿聯:

  月夜看燈才一夢;
  雨窗欹枕更何人。

  馬隅卿為北大教授,是周的故友。上聯寫二人前一天還一道觀燈,僅隔一個夢(即一夜)就病逝了;下聯寫自己在風雨中轉側不安的情緒。聯語洗練,既不寫逝者生平之業績,也不寫自己悲痛欲絕的傷情,而只寫一方空間,以小事托出,極富詩意。此深情篤意完全是自寓情于景中道來,此種寫法屬於間接抒情。

  還有一種抒情手法既不屬於直接抒情,又不屬於間接抒情,從字面上看似通篇寫景,無一字涉及主觀情緒,但作者思想感情已在不儘然中融化在其中了。如山東濟南大明湖聯: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聯中不摻入任何主觀情緒,只將此地現實風景以直接的手法托出,儼然一幅風景優美的山水畫。然而我們卻不能說作者無“詩興”之作。試問,如果作者沒有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的心情,又怎能寫出這樣飽醮情感,寓意舒展的佳作呢?古人雲:“一切景語皆情語”即是此理。


(五)章  法

  章法即指文章的組織結構。一般而言,寫對聯是無成法可循的。如一旦形成陳規的章法,便會束縛了人們的思維,失去了活力。然一切事物又都有其規律性,鑒於此,古人還是總結出一些帶有規律性的東西。一般認為,對聯的創作理論及美學原則多遵循詩賦駢句,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指出:“造化賦形,支體必雙,神理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辭,運載百慮,高下相須,自然成對。”這精闢的論述,不僅適用於詩賦駢等文體,自然也是對聯的創作理論根據和美學原則。古人對章法的理解,從來就有:“只可取意,不可取法,意有真意,法無定法,以古為法,以今為意”的說法(袁枚語)。古人的這一理論,從辯證唯物法的角度去道破真諦。但還是有一家之言,謂詩法之“起、承、轉、合”。

  對於楹聯,上四點是否可行呢?筆者認為:短聯不必苛求,一些長聯,不妨可以借鑒。因此,懂得一些作詩章法,是做好對聯的關鍵所在。請看徐達為故邸撰寫一聯: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英雄,問樓外青山,山外白雲,何處是唐宮漢闕;
  小苑春回,鶯喚起一庭佳麗,看池邊綠樹,樹邊紅雨,此地有舜日堯天。

  上聯前兩句從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詞中化出,由此引發對祖國山河的懷戀之情,發思古之幽情。此為大處著筆,給讀者展開一副風雲迭起,遼遠壯麗的景象;下聯則從小處點墨,從小見大,錯落有序,使人觀之有物、聞之有聲,感情貼切,一“問”一“看”使得起、承、轉、合十分得體,歎為觀止矣。

  總之,對聯的章法,要應用靈活,要求周密、完整,佈局得體,脈胳清晰,還要做到跌宕有致,那種平鋪直敍的寫法,是無章法可言的,也很少寫出較好的對聯。
(作者:李岫春 惡人谷珠樓錄校  再轉貼時請注明)
    天下文壇  天下文壇 江山如畫  2007-03-02 10:29
http://yuhsia.com/ccb/index.pl

  


回覆:  [入門教程]三、對�.        第 3 樓 

   江山如畫




分區管理員
積 分:4775
貨 幣:4775
發帖數:851
來 自:Unknow

 

   時間:2007-03-02 10:31    編輯主題 引用回覆 檢視作者資料 給作者發悄悄話 檢視作者的所有帖子 版主操作 刪除主題    到頂端

   [入門教程]三、對�.
   摘自 天下文壇   江山如畫  2007-03-02 10:31
http://yuhsia.com/ccb/index.pl

[入門教程]三、對聯的節奏與風格

  當代詩詞理論家李汝倫在論及詩詞格律時,把中國詩詞的特點譽稱為四大美人,即是:聲韻美、均齊美、對稱美和參差美。除參差美只適應詞曲體裁外,其聲韻美、均齊美、對稱美的特徵同樣適用於對聯。其中的均齊美就是我們這裏要說的節奏美。

  (一)對聯的節奏美

  節奏美主要表現在節奏的平均、字數、行數的固定上。在律詩中,五言詩為三拍, 七言詩為五拍,五言句法多為上二下三,七言句法多為上四下三,但不管句法如何,其頓數則仍須一致。如李白的

  吳官花草埋幽徑
  晉代衣冠成古丘


  句法應是:

  吳宮花草——埋幽徑
  晉代衣冠——成古丘

  杜甫的

  五更鼓角聲悲壯
  三峽星河影動搖


  句法應為:

  五更鼓角聲——悲壯
  三峽星河影——動搖

  均齊美的產生來自人們對大自然的感悟。比如花葉的搭配,花瓣的排列,天籟的聲音等。大自然有自己獨有的自然屬性、內在規律,我們的古人將自然之美與藝術之美融成一體,使中國的古老文化達到一種全新、永恆、貫通的境界。

  在音樂中,樂譜強弱、長短有規律地交替出現的現象稱為節奏,在對聯中,同句的平仄交替,上下的平仄相拗,形成明顯的強弱、長短、高低、緩急的音步,似音樂中的旋律,我們也稱其為節奏。

  對聯上下聯的節奏,一般是一致的,通常對聯是以兩個字或一個字作為音節,煞尾的字可以是一個字或者一個詞。這是對聯的一般節奏。

  說到節奏,便涉及到煉字的問題,一般四言和五言聯,第三個字要選擇特別響亮有力的;六言和七言聯、八言聯要注意第三、第五個字;九言聯要注意第四、第六個字;十言聯則以第四、第五、第七、第八字為重要。下面我們對一般四字聯、五字聯、六字聯、七字聯的節奏進行簡略說明。

  四字聯的節奏有:單節奏、二二、三一、一三等;五言聯有一二二、二二一、二三、三二、一四、四一等;六言聯有二二二、三三、二四、四二等;七言聯有三四、四三、二五、五二、一六、六一、二一四、二二三、二二二一等。八言聯大多由兩個四言聯組成,九言聯大多由四言聯和五言聯組成。十言聯以上的聯句,多由三、四、五、六、七言的節奏,加以合併而成。

  如海瑞自題的四字聯(前一後三式)

  幹/國家事
  讀/聖人書

  周恩來贈王樸山四言聯(前二後二式)

  浮舟/滄海
  立馬/昆侖

  山西嶽祠五言聯(前二後三式)

  文章/千古事
  社稷/一戎衣

  佚人作自策聯(前一後四式)

  養/浩然正氣
  極/風雲壯觀

  傅山自題聯(前二中二後二式)

  竹雨/松風/琴韻
  茶煙/梧月/書聲

  明鄭成功自題六言聯(前二後四式)

  養心/莫善寡欲
  至樂/無如讀書

  清翁方綱贈謹庭六言聯(前一後五式)

  結/幽蘭以延佇
  撫/孤松而盤桓

  湖北古隆中七言聯(前四後三式)

  三顧頻煩/天下計
  一番晤對/古今情

  清梁同書贈友七言聯(前二後五式)

  閑為/水竹雲山主
  靜得/風花雪月權

  清林則徐自題七言聯(前三後四式)

  不要錢/原非易事
  太要好/也是私心

  以上我們說的是對聯的一般節奏,可以看出,一般節奏的上下節奏是完全一致的,下面我們談談對聯的特殊節奏。

  請看諸葛亮武侯祠聯:

  心在朝庭,原無論先主後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洛陽

  如按一般節奏分,後半句不管如何斷句,都是錯誤的,正確的方法應為:

  心在/朝庭,原/無論/先主後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洛陽。

  可見其聯的語言節奏和語義節奏是不相同的,如按常規分法,勢必割裂詞語,導致無法理解聯意。這種對聯當屬於特殊結構。

  對聯的音節一般是兩字為一頓,它和作為意思單位的詞語有時是不一致的。在這種情況下,不能採取割裂詞語來遷就章節的削足適履的做法,而應保持每聯詞語意思的完整,按詞義單位劃分節奏。另外,在讀聯時要注意聯句的內在節奏,輕重緩急。要處理得法,不要隨心所欲地在聯句中添“啊、呀”的語氣詞,只需在需要停頓之處,適當地延長一些就行了,這就是處理“緩急”的道理。在撰聯煉字上,要注意選用鮮明恰當,高雅清新,平仄協調,讀音響亮的字。能用實詞的儘量用實詞,虛詞儘量少用或不用。音均意豐,以少勝多,才會創作出好的作品。

  講究對聯的節奏,還應避免“三同調落腳”。例如:

  琴瑟調和盡樂事
  親朋團聚齊歡心

  上聯三仄聲落腳、下聯三平聲收尾。按規律上聯的“盡”字應是平聲字。下聯的“齊”字應是仄聲字。如以“一三五不論”視之,固然可以,但這樣一來,整副對聯抑揚起伏的節奏感便受到了影響。

  總之,對聯中的失替(相鄰音步末字平仄不交替)、失對(相對音步末字平仄不相拗)、同聲收尾、三同調落腳等都屬於影響對聯節奏美的平仄失調現象。我們在撰寫對聯時,要注意盡力避之。

  (二)對聯的格調

  對聯的格調,直接影響到作品的品次,作者使用哪種格調,第一取決於題材,第二是作者的情性,有人偏重短聯,重在一氣呵成:有人喜用長句,意在纏綿反惻;有人喜好宛轉,巧於花心悟語;有人傾於豪放,旨在鐵琶高歌,不一而足。其實作品即是格調、藝術特色的綜合表現,它包括作品的格律聲調、作者風格、作品體裁等諸多因素。有詩曰:“直緣多藝用心勞,心能玲瓏格調高”。陳家銓先生在其《諧聯集萃》序中談到,要“諧不傷雅,既雅且諧,格調才算高尚”。此言不虛。

  從體裁的角度來看,對聯的格調大致可分為以下十種:

  1.律詩格調

  最初,對聯多以五、七言為多,它是對聯格調的主流,這種詩歌式的對聯,現在仍占大多數。如蘇小妹聯:

  輕風扶細柳
  淡月失梅花

  杭州藕香居茶室聯:

  欲把西湖比西子
  從來佳茗似佳人

  2.詞格調

  到了宋朝,宋詞逐漸興盛,同時也豐富了對聯藝術。於是便出現了詞格調的對聯。
  詞別稱長短句,詞格者即聯句長短參差不一,有的音律也近於詞曲,這種體式分明是受了來詞、元曲之影響。如南京徐達的故居聯: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英雄,問樓外青山、山外白雲,何處是唐宮漢闕
  小院春回,鶯喚起一庭佳麗,看池邊綠樹、樹邊紅雨,此間有舜日堯天

  再如顧複初題成都濯景樓聯:

  引袖拂寒星,古意蒼茫,看四望雲山,青來劍外
  停琴佇涼月,予懷浩渺,送一篙春水,綠到江南

  3.民歌格調

  有的對聯很像民歌,語言通俗樸素,形式生動活潑,很有民歌情調。請看解縉所寫一聯:

  金水河邊金線柳,金線柳穿金魚口
  玉欄杆外玉簪花,玉簪花插玉人頭

  4.散文格調

  有的對聯卻像一段信筆而成的散文,其語式隨便,如娓娓而談。以文入聯,有人說自曾國藩始。請看清末文人俞樾的自挽聯:

  生無補乎時,死無關乎數,辛苦苦著二百五十卷書,流傳人間,是亦足矣
  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浩蕩蕩曆半生三十年事,放懷一笑,吾其歸乎

  再如秋瑾墓聯:

  悲哉,秋之為氣
  慘矣,瑾其可懷

  情調特似古代散文。

  5.戲文格調

  有的聯從表情斷句、疊詞上看,很有戲文的味道,例如:

  想當年那段情由未必如此
  看今日這般光景或者有之

  再如:

  鶯鶯燕燕,翠翠綠綠,處處融融洽洽
  風風雨雨,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6.曲格調

  曲的格調表現在語言質樸自然,新鮮潑辣,形象生動、詼諧。此類對聯具有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風格。例如棺材鋪聯:

  這買賣稀奇,人人怕照顧我,要照顧我
  那東西古怪,個個見不得它,離不得它

  再如詼諧聯:

  一大喬、二小喬,三寸金蓮四寸腰,五匣六盒七彩粉,八分九分十倍嬌
  十九月、八分圓,七個進士六個還,五更四鼓三聲響,二喬大喬一人占

  7.成語格調

  有的對聯為成語嵌成。如林則徐撰聯: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8.繞口格調

  有的聯很像繞口令。如:

  屋北鹿獨宿
  溪西雞齊啼

  再如:

  煙沿簷
  湮燕眼

  9.謎面格調

  有的像一則謎面。如:

  白蛇過江,頭頂一輪紅日
  青龍掛壁,身披萬點金星

  上聯喻油燈,下聯喻秤。再如:

  四壁圖書三尺劍
  半肩行李一張琴

  聯中藏“張三”、 “李四”四個字。

  10.駢文格調

  用駢體寫成的文章稱為駢文,駢文講究詞句整齊、對偶、聲韻和諧,辭藻華美。漢、南北朝後,駢文風行,它後來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學史,對聯同樣受其影響。駢文格調的對聯在清代的長聯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這種格調在清代以前出現得並不多,清末民國初期,對聯越寫越長,從此,駢文格調便有了充分發揮的餘地。如李聯芬寫的武漢黃鶴樓聯:

  數千年勝跡,曠世傳來,看風凰孤岫,鸚鵡芳洲,黃鵠漁磯,晴川傑閣,好個春花秋月,只落得剩山殘水,極目今古愁,是何時崔顥題詩,青蓮擱筆
  一萬里長江,幾人淘盡?望漢口斜陽,洞庭遠漲,瀟湘夜雨,雲夢朝霞,許多酒興風情,僅留下蒼煙晚照,放懷天地窄,都付與笛聲縹緲,鶴影蹁躚

  此聯不僅用了大量的駢名,如“鳳凰孤岫,鸚鵡芳洲,黃鶴漁磯,晴川傑閣”,“漢口夕陽,洞庭遠漲,瀟湘夜雨,雲夢朝霞”等等,把人帶入曠遠、舒展的詩情畫意之中,而且用詞典雅、清麗、極富文采,邊敘邊議,挾眼前景物、歷史風雲鋪成一幅壯美的畫卷,文辭激揚,如欄外濤聲,從遠而近,不絕於耳。

  (三)對聯的風格
  對聯的風格豐富多樣,大致可歸納為典雅、清新、豪放、婉約等。這些不同的風格是由作者內在的“情性”,天生的“才”、
“氣”和後天的“學”、“習”的不同而形成的。各種風格雖各有不同的特點,但有規律可尋。不過就一個作者而言,它還是有一種主要的風格的。有人提倡“因性以練才”,此說有一定的道理。這裏僅就對聯的語言風格簡要舉例說明o

  1.濃豔富麗

  以重彩之筆抒發情趣。如武昌東湖可竹軒聯:

  皓月凝輝竹影婆娑留畫意
  明湖搖翠漿聲欸乃壯詩情

  2.清新俊爽

  請看睡仙亭聯:

  黃鶴從何處歸來,江漢雙流,玉笛梅花吹不落
  仙人是哪年睡起,春婆一夢,晨鐘暮鼓喚難醒

  3.含蓄婉約

  請看北京頤和園月波樓聯:

  一徑竹蔭雲滿地
  半簾花影月籠紗

  4.磅薄豪放

  老驥追風抒壯志
  雄鷹展翅入青雲

  對聯作品格調的高低,並不取決於風格,不能說豪放格調比婉約高。作品格調的高低是由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決定的,只有作者具有高尚的思想和高度的藝術概括能力,方能寫出格調較高的作品來。

    天下文壇  天下文壇 江山如畫  2007-03-02 10:31
http://yuhsia.com/ccb/index.pl

  


回覆:  [入門教程]四、對�.        第 4 樓 

   江山如畫




分區管理員
積 分:4775
貨 幣:4775
發帖數:851
來 自:Unknow

 

   時間:2007-03-02 10:33    編輯主題 引用回覆 檢視作者資料 給作者發悄悄話 檢視作者的所有帖子 版主操作 刪除主題    到頂端

   [入門教程]四、對�.
   摘自 天下文壇   江山如畫  2007-03-02 10:33
http://yuhsia.com/ccb/index.pl

[入門教程]四、對聯的詞類與詞性

  對稱美是對聯的主要特點。所謂對稱,除了平仄相對、節奏一致之外,還要做到詞類相近,詞性相當,結構相似,字數相等。只有這樣,才能使作品達到高度完美。反之,則不能稱其為一副好的對聯。本篇主要談談對聯中的詞性對仗的問題。

  要想弄懂詞性的屬對問題,先要弄清詞的分類。古代詞類的劃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礎。實詞可以分成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等類,某個詞屬於某一詞類比較固定,各類詞在句子中做什麼成份也有一定的分工。在現代漢語中,漢字分為十二大類,即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以上實詞)、介詞、副詞、助詞、連詞、嘆詞、象聲詞(以上稱虛詞)。古人按照詩的對仗規律,將詞大體可分為九類,即名詞、形容詞、數量詞、顏色詞、方位詞、動詞、副詞、虛詞、代詞,其中名詞又可細分為十幾類。這種劃分的方法比較適應於對聯的創作。那麼怎麼才能做到詞性相當呢?《縹湘對類》一書提出“實對實、虛對虛”的原則。也就是說,名詞必須對名詞,動詞必須對動詞,形容調必須對形容詞,副詞必須對副詞,助詞必須對助詞等等,各歸其類,映襯成趣。但細分,則每類之內品種仍多。如名詞有專名、有注稱;形容詞有形容大小、高低、長短、顏色、狀態等,許多不同的詞以長對短、白對黑為工整;但內容決定形式,若內容可取,屬對不妨稍寬。如清倪國璉的古藤書屋聯:

  一庭芳草圍新綠;
  十畝藤花落古香。

  其中“芳草”之“芳”與“藤花”之“藤”,一為形容詞,一為名詞;“新綠”之“綠”指的是顏色,“古香”之“香”乃指氣味。雖同為形容詞,並非—類,從個別對語講,似欠工整,可從全聯角度看,卻形象鮮明,音節和暢,被一致認為是“工對”。

  比較而言。虛詞的對仗似乎比實詞要求得寬些。比如有時介詞可與副詞相對,這不僅因為虛詞類的漢字相對少些,更主要原因在於這部分字、詞本身詞性就很複雜,往往一個字包容幾種詞性。比如“為”可以做動詞,也可以做介詞、副詞、助詞,有時還可以做連詞。“向”可以做名詞,也可以做介詞、動詞、副詞、連詞等等。所以通常人們對虛詞要求得就不很嚴格了,能做到虛詞對虛詞也就可以了。但嘆詞、助詞、象聲詞卻很少與介詞、副詞、連詞相對。

  在講究詞類和詞性對仗的同時,還要注意一個義類相對的問題。什麼是義類相對呢?所謂義類相對,懸指將漢字中所表達的同一類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對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這一修辭方法。特別是將名詞部分分為許多小類,如:

  1.天文(日月風雨等)  2.時令(年節朝夕等)  3.地理(山風江河等)
  4.官室(樓臺門戶等)  5.草木(草木桃李等)  6.飛禽(雞鳥鳳鶴等)
  7.走獸(狼虎象馬等)  8.魚蟲(蛇魚蟻蝗等)  9.飲食(茶酒萊肴等)
  10.器物(盆杯壺盞等) 11.文具(筆墨紙硯等) 12.衣飾(衣冠巾帶等)
  13.形體(身心手足等) 14.人事(道德才情等) 15.人倫(父子兄弟等)
  16.珍寶(金銀玉珠等) 17.軍事(弓箭刀劍等) 18.文藝(詩詞書畫等)
  19.文史(經典史冊等) 20.精神(智愚苦樂等)

  另有按其他內容分類法.此處就不一一贅述。

  筆者按詞類編成部分對句,可使讀者更明瞭一些:

  地理對:河對海、地對山、大陸對長天、荒原對沙漠、古塞對雄關。
  天文對:冰對火、雪對霜、海市對山光、星辰對日月、瑞雪對驕陽。
  顏色對:紅對白、紫對緗、黑樺對白楊、青竹對綠柳、墨蘭對珠黃。
  方位對:南對北、西對東、六極對八風、五湖對四海、邊塞對圍城。
  數字對:一對二、百對千、兩兩對三三、千年對萬壽、獨木對群山。
  花木對:桃對李、菊對蘭、玫瑰對牡丹、綠茵對紅葉、白芷對橙柑。
  飛禽對:鷗對鳥、梟對鵬、白鶴對黃鶯、杜鵑對喜鵲、燕舞對鴣鳴。
  走獸對:熊對象、馬對羊、狡兔對貪狼、雄獅對猛虎、牛仔對猴王。
  魚蟲對:蜂對蠓、蛾對蟲、螻蟻對魚龍、河龜對海蚌、蝴蝶對蜻蜓。
  人倫對:夫對婦、臣對君、祖宗對玄孫、同志對朋友、家族對外親。
  文學對:詞對賦、曲對文、五典對三墳、楚辭對史記、詩品對文心。
  感情對:愁對樂、喜對吟、和氣對知心、湧泉對滴水、思緒對情恩。
  精神對:癡對智、佞對昏、頹廢對沉淪、修身對養性、刻骨對銘心。
  人事對:公對私、言對行、協作對競爭、生活對勞動、長辭對永生。
  文史對:經對史、古對今、後漢對先秦、伏羲對盤古、忠臣對昏君。
  形體對:面對首、毛對肌、口舌對心脾、饑腸對傲骨、奪目對畫皮。
  宮室對:樓對閣、戶對窗、皇室對民房、茅廬對寺廟、巨廈對中堂。
  珍寶對:珠對玉、錦對珍、綠翡對白銀、瓊瑤對瑪瑙、紫貝對黃金。
  軍事對:弓對箭、將對兵、烽火對狂旌、楚歌對劍氣、畫角對長城。
  飲食對:茶對酒、鹽對油、瓜果對米粥、山珍對海味、熊掌對猴頭。
  時令對:朝對夕、暮對晨、白晝對黃昏、中秋對元旦、去暑對立春。
  文具對:棋對紙、筆對琴、潑墨對撰文、硯池對書案、七彩對八音。
  衣飾對:巾對帶、衣對衫、木屐對華冠、袈裟對繈褓、項鏈對耳環。
  虛詞對:然對也、之對乎、而已對斯夫、無非對是否、矣哉對再如。
  副詞對:還對再、就對將、偶爾對時常、方才對恰巧、必定對應當。
  連詞對:及對與、而對或、除非對倘若、雖然對即使、因為對如果。
  介詞對:同對往、被對朝、由於對沿著、自從對為了、除了對依照。
  助詞對:的對地、啦對吧、罷了對是嗎、哎喲對完了、似的對等著。
  嘆詞對:嘿對喂、哦對啊、嘿嘍對哇啦、哎呀對嗨喲、哼哼對哈哈。
  象聲詞對:轟對嗡、噹對嘩、叮咚對乒乓、咣噹對撲哧、唏哩對嘩啦。
  聯綿對:阡對陌、貅對貔、璀璨對旖旎、氤氳對灩瀲、翡翠對琉璃。

  在對聯的對仗類型中,有工對、寬對的區別。工對,即指同類的詞或相關的詞相對。如上邊講到的按類別屬對即為工對。寬對,即指詞性相同,句法結構相同的對仗。然而工對不見得就是好聯,寬對有的不乏為上乘之作。要說明一點,顏色對、方位對、數詞對、虛詞對和動詞對,必須嚴格按同類對仗,否則為失對。特別是動詞,如造成失對,勢必使上下聯句子的結構發生變化,其他詞對得再好,也算失對。另外,有些常用名(如人名、地名、國名、書名等)也應從嚴對仗。另外還有一種所謂的鄰對,它指門類相臨近的字詞可以互相通對。鄰對一般比寬對嚴格,但又不如工對那樣整齊精密。下面是可以通對的門類:

  1.天文與時令  2.天文與地理  3.地理與宮室
  4.宮室與器物  5.器物與文具  6.器物與衣飾
  7.衣飾與飲食  8.文具與文學  9.植物與動物
  10.形體與人事 11.人倫與代名 12.疑問代詞與副詞
  13.方位與數目 14.數目與顏色 15.人名與地名
  16.同義與反義 17.同義與連綿 18.反義與連綿
  19.副詞與介詞 20.連詞與助詞 21.介詞與助詞
  22.嘆詞與助詞

  名詞對

  即在聯語中重用名詞的作用,表示人或事、物名稱的詞。如:人、馬、花、月、天空、北京、中國、頭、今天、愛情、道德、小麥、星期天……請看:

  詩寫梅花月;
  茶熏穀雨香。

  在精練的聯語中,名詞占去十分之八,只有“寫”、“熏”二字為動詞。作者以簡約的語言,描繪出了一副春天的畫面,其構思之精巧,立意之獨別,實不多見。

  晚清黃遵憲寫過這樣一副言志聯:

  藥是當歸,花宜旋覆;
  蟲還無恙,鳥莫内何。

  作者借四種不同的花鳥草蟲成聯,意在抒發歸隱後的複雜心態。“當歸”即中藥當歸,“旋覆”即中藥旋覆花,“無恙”為蟲名,“奈何”即杜鵑。聯語中的當歸、旋覆、無恙、奈何均為雙關詞,作者在這裏要寫的並不是物之本身,而是由字而引伸的雙關寓意。以抒發不甘寂寞、與命運抗爭的一種心態。

  再看著名畫家黃賓虹的一副聯:

  心腸鐵石梅知己;
  肌骨冰霜竹可人。

  黃賓虹不光畫畫得好,聯也寫得奇絕。聯語是說鐵石性格如梅,冰霜品質似竹,作者巧妙地運用名詞的作用,乾淨俐落,不拖泥帶水,立意精工,非常人可比。

  再看傅山寫的一副聯:

  竹雨松風琴韻;
  茶煙梧月書聲。

  此聯皆以名詞入句,卻深得意境,不禁使人想起“白馬秋風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之佳構。可見,撰聯工在意境的開發,如無意境,再好的辭藻也不會辟出新意。

  動詞對

  即在聯語裏重用動詞的作用,表示陳述人或事物的動作情況變化和其他活動的詞。如:走、笑、有、在、飛、寫、起來、上去、觀念、悲歡、存在、發展等。

  請看杭州孤山放鶴亭聯:

  水清石出魚可數;
  人去樓空鶴不歸。

  在簡短的聯語中,動詞幾乎占去了一半,出、數、去、空(亦作動詞用)、歸。但用詞極巧,不因重動而使聯語有雕琢之感,令人讀之生情、意境洞出,給人一種纏綿、空曠、滄桑變幻之感,餘味無窮。

  孫中山先生不但是位偉大的民主革命家,還是楹壇高手,他早年曾寫過這樣一副對聯:

  願乘風破萬里浪;
  甘面壁讀十年書。

  聯語字裏行間滲透出作者早年滿懷豪情,壯志淩雲的胸懷。上聯一個“乘”字,一個“破”字,展示了作者樹立遠大的志向,非凡氣概;下聯的一個“面”字,一個“讀”字,寫出了作者苦讀求知,不懈追求的治學精神,一揚一抑,準確地刻畫了作者的內心世界。

  北京潭柘寺有一副寫彌勒佛的佳聯: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聯語重用動詞“容”、 “笑”二字,把彌勒佛大肚笑口、笑容可掬的形象描繪得一覽無餘。上聯寫外貌形態,下聯寫內心情態,
“容”、 “笑”二字分別三出,用字精到,層層迭進,通俗諧趣,發人深省。

  形容詞對

  即在聯語中注重對形容詞的作用(形容詞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狀、性質或動作、行為的狀態的詞)。如:高、白、好、快、暖和、活潑、懇切、優秀……

  請看賴少其為無錫黿頭渚通芬堂所撰一聯:

  湖闊魚龍躍;
  山陰草木香。

  作者在簡練的聯句中,競用了四個形容詞,以“闊”飾“湖”,以“躍”飾“魚龍”,以“陰”飾“山”,以“香”飾“草木”,連貫自然,與景物相配,十分得體,無見雕琢。

  上海孫中山故居有一聯為孫中山所撰:

  滿堂花醉三千客;
  一劍霜寒四十州。

  此聯在氣度上重用了“醉”、“寒”二字,一“醉”字便將此地風光之高絕寫得惟妙惟肖;下聯化用唐朝詩人貫休詩句,原詩為“一劍霜寒十四州”,其將十四移位,借喻以武力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決心。“寒”用在這裏,是隱喻革命鬥爭之嚴酷性。

  數詞、量詞對

  數詞是表示數目多少和次序先後的詞,基本數詞有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億;組合數詞有十一、九十九、一百八十六、五十年、二十世紀、七月一日等;表示次序先後的如第一、第二、初五、第六等。

  量詞表示計算人、事物或行為數量時所用的單位。主要有度量單位:尺、寸、裏、升、鬥、斤、兩等;個體事物單位:個、只、件、根、本、間、種等;集體事物單位:獨、雙、對、打、群、諸等。還有一種詞稱動量詞,數目較少,有次、隊、回、遍、道、下、陣、遭、趟、頓等。物量和動量經常要同數詞一起用。數詞和量詞連用的時候稱數量詞,如三斤、一雙、十回等。

  數詞和量詞在對聯中有著特殊的意義,其主要作用有:創造形象和意境,加大對聯難度,進行數學運算,連續嵌入自然數等。

  請看蘇州閑吟亭聯:

  千朵紅蓮三尺水;
  一彎明月半亭風。

  此聯以白描手法寫景,似不加半句渲染,然細心看去,便知作者在其中有意創造了意境。千朵紅蓮襯托三尺湖水,一彎明月設置半亭微風,豈不是一幅絕美的園林風景畫?這其中,千朵、三尺、一彎、半亭在聯內所起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

  北宋劉攽才思敏捷,博學出眾,曾與司馬光同修《資治通鑒》。一次,宰相王安石有意難他,出一上聯讓劉攽對,劉欣然應對,由此,王安石很賞識他,聯曰:

  北斗七星,水底連天十四點;
  南樓孤雁,月中帶影一雙飛。

  北斗映水,恰為十四顆星斗,孤雁披月,依稀如作雙飛。聯語構思絕巧,立意奇美。聯中連用六個數詞,四個方位詞,不顯堆砌,反而以意境取勝。

  再請看下聯: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葉風篷,下九江,還有十裏;
  十裏遠,九裏香,八七六五號輪,雖走四三年舊道,只二日,勝似一年。

  這副數字聯巧在連續嵌入自然數,上聯順排,下聯逆推,難度較大。據說上聯為明嘉靖年一船夫于九江渡口向當年狀元羅洪先求對,羅竟啞口無言,故為傳世絕聯。下聯被今人李戎翔對出。下聯的“九裏香”指的是一種木料,據說1943年有人找這種木料,花了一年時光方弄到手。1959年,佛山市一位老工人裝修,因需要此料,只兩天便從十裏遠的農村找到了。李戎翔聞聽此事,撫今追昔,有感而發,欣然對出下聯。

  再請看下聯:

  天下三分明月夜;
  揚州十裏小紅樓。

  梁章钜在他的《楹聯三話》中引自《隱居通儀》一文:賈似道鎮揚州日,上元張燈,客有摘七句作燈門聯者曰:“天下三分明月夜,揚州十裏小紅樓。”眾稱其切,唯“天下“對“揚州”乍看屬寬對,均為名詞,偏正結構,“下”對“揚”不工,然“天下”對“揚州”則無嫌。

  代詞對

  在漢語中代替名詞、動詞、形容詞、數量詞、副詞的詞,稱為代詞。代詞分為人稱代詞:你、我、他、咱們、自己等;疑問代詞:誰、哪、什麼、怎麼、多少、多麼;指示代詞:這、那、這裏、那麼、這樣。,古漢語文言虛詞的其、何、孰等也為代詞範疇。

  請看民國年間楹聯大師劉師亮寫的一副嘲弄軍閥的對聯:

  你革命,我革命,大家喊革命,問他一十八年,究竟革死多少命;
  男同胞,女同胞,親愛結同胞,哀我七千萬眾,只能同得這回胞。

  作者以口語詩入聯,真乃入木三分,切中要害。語中巧用了人稱代詞“你”、“我”、“大家”、“他”、“男”、“女”、“同胞”、“眾”、“命”,疑問代詞“多少”,真可謂句句有力,字字見工。

  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曾為一家理髮店寫過一聯:

  磨礪以須,問天下頭顱幾許;
  及鋒而試,看老夫手段如何。

  作者語意雙關,雖包含殺機,卻耐人尋味。聯句以疑問式處理,巧用疑問代詞“幾許”、
“如何”,如向世人證明手段,顯出作者英武、灑脫的英雄氣概,符合作者的身份和心態,為聯語增色不少,被後人稱為聯中佳品,不為之過。

  請看金聖歎所撰一聯:

  真讀書人天下少;
  不如意事古今多。

  此聯尾的一“多”一“少”,道出了世間的兩大道理,天下讀書之人多矣,然真讀書人甚少,強調一個‘真”字。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道出了世途的艱難。二者類比,以多少量之,也引人深思。

  介詞對

  即放在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的片語的前邊,合起來表示方向、時間、處所、方式、物件等意義的詞。如:從、自、往、朝、當、到、於、在(方向、處所、時間);把、對、同、為、跟、連(物件、目的);以、按照(方式);比、跟、同(比較);被、讓(被動)。在古文裏,與、以、於、為、所等屬於介詞範疇。介詞在漢語中不能單獨使用,也不能重疊使用,其必須用在名詞或代詞的前邊。

  請看周恩來寫的這樣一副聯:

  與有肝膽人共事;
  從無字句中讀書。

  聯句首字“與”、從”為介詞,是介紹與什麼人共事、從何處讀書的道理。用語精練、直接、自然,給人以鮮明、清晰的感覺。

  請看山東曲阜孔府門聯:

  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
  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

  聯句字“與”、“同”、“鹹”、“並”均為介詞。

  再看下聯:

  與人當寬;
  自處當嚴。

  “與”、“自”二字用在聯首,當介紹“人”和“處”二字以給動詞“寬”、“嚴”,組成結構,聯句簡約、洗練、明瞭,為介詞入聯的典型範例。

  副詞對

  副詞是用在動詞、形容詞前面,起到修飾和限制的作用,但不能修飾和限制名詞。如表示時間、頻率(已經、曾經、正在、立刻、忽然、終於、一直、永久、才、就),表示程度(很、更、越、最、太、更加、非常、特別、稍微),表示範圍(都、全、總、只、統統、僅僅),表示重複、連續(又、再、還、尚、猶),表示語氣(可、卻、竟、決、倒、竟然、難道),表示否定、肯定(不、設、必、許、沒有、必定、也許)。在古文言文中,已、猶、則、也、有、可等均為副詞範疇。

  請看長沙天心閣聯:

  四面雲山都到眼;
  萬家憂樂最關心。

  聯句中第五字“都”、“最”為副詞,縱觀全聯,二字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若省略了此二字,整個對聯便索然無味了。

  請看下聯:

  不可說!不可說;
  如之何?如之何。

  這是一副為革命進步人士楊杏佛寫的挽聯。楊與宋慶齡、魯迅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1933年被國民黨殺害。“不可說”是在國民黨白色恐怖之下發出的感慨。“如之何”,是筆者表達自己的悲憤之情。“不可”、“如之”為副詞,作者巧妙地運用了副詞的作用,用語奇精,內容含蓄,喻意深重,表達了人們敢怒不敢言的社會心態。

  看南通曹頂詞聯:

  匹夫猶恥國非國;
  百世以為公可公。

  此聯為明代抗倭英雄張騫所撰。聯中“非”、“可”二字為副詞,分別修飾國家和人物(曹頂)的,是說國不像國,公(指曹)可為公(對有功績的人的尊稱)的道理。

  助詞對

  助詞系獨立性最差、意義最不實在的一種虛詞,多用在詞、片語、句子後邊起輔助作用。助詞包括結構助詞(的、地、得、所);時態助詞(了、著、過);語氣助詞(呢、嗎、吧、啊),另外,所、著、等、似也屬於助詞,古文言文中之、乎、矣、也等屬於助詞範疇。雖此類詞獨立性最差,但它在語言中卻起到非同小可的作用。有的聯句因一字之差,則謬之千里,使用得好,可使聯句增色,情趣盎然。

  請看這樣一副對聯:

  民猶是也,國猶是也,何分南北;
  總而言之,統而言之,不是東西。

  此聯為王湘綺寫的諷刺袁世凱的,被近代人視為名聯。此聯不但採用了嵌字法、轉意法,而且還巧妙地運用了虛詞的作用,使聯句情趣動人,感召力強。

  連詞對

  能夠將兩個詞或者兩個語言單位連接起來的詞叫連詞。如:和、與、而、同、跟、及、並、或、以及、不但、並且、或者、而且(連接詞和片語);不但、雖然、既然、要是、如果、假使、倘若、只要、除非、即使、因為、不論、不管、儘管、而且、可是、但是、然而、況且、所以、因而、因此、於是(連接句子)。古文中的而、與、則、乃、然等屬於連詞範疇。

  請看下聯:

  熟視無睹,諸君儘管貪污作弊;
  有口難訴,我輩何須民主自由。

  此聯是諷刺國民黨貪污腐敗,扼殺民主自由的一副對聯。聯中使用了連詞“儘管”、“何須”,在聯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使聯語的雙關語氣得以發揮,增強了對聯的穿透性。

  嘆詞對

  嘆詞,即表示強烈感情的或者表示呼喚應答的聲音的詞。它一般不同別的詞發生組合關係,通常在句子的前邊獨立存在。在對聯中,嘆詞的應用不是很多,在一般的詼諧聯中偶有使用。

  請看下聯:

  咦,哪里放炮;
  哦,他們過年。

  據說這是一副雲南某村土地廟聯,作者借土地神之口,發表感歎,像土地神在過年之際看人間一派熱鬧景象之時的自語的寫照。作者似乎在寫土地神的孤寂心態,批駁了人間不似仙境的迷信觀念。

  有人曾寫過這樣一幅對聯,以諷刺那種對母、對妻兩種面目的人,聯曰:

  老母任磕頭,哎哎哎,噯噯噯;
  嬌妻只努嘴,哦哦我,噢噢噢。

  一串簡單的語氣詞,像一副漫畫,活畫出兩副迥然不同的面孔,惟妙惟肖,再加之上聯一個“任”字,下聯一個“只”字,使其形成鮮明的反差。

  杭州嶽飛祠有一幅嘲諷秦檜夫婦的對聯,這樣寫道:

  唉!仆本喪心,有賢妻何至若是;
  啐!婦雖長舌,非老賊不到今朝。

  嶽飛祠有兩個白鐵鑄成的秦檜夫婦像,跪在嶽飛像前,有人撰以此聯,作者以秦檜夫婦互責互怒的口吻入聯,以醜化他們的骯髒靈魂,作者以語氣詞入聯,一“唉”一“啐”,惟妙惟肖,妙趣橫生,令人至信。

(作者:李岫春 錄校:惡人谷珠樓 再轉貼時請注明)
    天下文壇  天下文壇 江山如畫  2007-03-02 10:33
http://yuhsia.com/ccb/index.pl

  


回覆:  [入門教程]五、對�.        第 5 樓 

   江山如畫




分區管理員
積 分:4775
貨 幣:4775
發帖數:851
來 自:Unknow

 

   時間:2007-03-02 10:37    編輯主題 引用回覆 檢視作者資料 給作者發悄悄話 檢視作者的所有帖子 版主操作 刪除主題    到頂端

   [入門教程]五、對�.
   摘自 天下文壇   江山如畫  2007-03-02 10:37
http://yuhsia.com/ccb/index.pl

[入門教程]五、對聯的句法與結構

  對聯除了要做到對仗和諧,平仄合理,節奏有致,詞性相近,還要注意對聯的句法問題。句法問題,實質就是語法的邏輯問題,句法不通,即使聯句意義再好,也難為佳句,這是屬對中不可忽視的一個問題。

  常見的對聯(短聯)句法,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並列關係

  上下聯在形式上平行並列,語氣一致,上下聯分別從兩個不同的角度說明同一個事物,以表示同一主題的稱為並列關係,這種形式的聯語常在句中用“也”、“又”、“既……又”等,也可以不用關聯,不用關聯詞,稱意合法。

  看游俊作成都武侯祠聯:

  兩表酬三顧
  一對足千秋

  作者抓住最能表現諸葛亮形象的兩個方面,“兩表”(即《前、後出師表》),
“一對”(《隆中對》),對諸葛亮進行了歌頌。表現了他超人的才智和非凡的功績。聯語語言精煉,條理清楚,出語驚人。此類對聯,濃筆重彩.形象鮮明,但如果處理不當,會有單調和重複累贅之弊。

  (二)連貫關係

  上下聯按時間順序敍述連續的事件,或者按意義上的承接關係構成,稱連貫關係,關聯詞多用“已……又……”、“才……又……”等。例如:

  臺灣省已歸日本
  頤和園又搭天棚

  甲午戰爭以後,清政府被逼將台、澎列島割讓日本,其後有些人主張辦海軍以圖強,可慈禧卻把海軍的公款拿去建供她個人享樂用的頤和園,國人無不氣憤,有人寫出上聯予以諷刺。

  (三)遞進關係

  對句和出句的關係從小而大,由淺入深,由表及裏,這種關係被稱為遞進關係。常用的關聯詞有“況”、“更”、“不但……而且”等。如一理髮店聯:

  不教白髮催人老
  更喜春風吹面生

  在敍事層次上,下聯比上聯更深一層,下聯化用白居《草》中詩歌句“春風吹又生”,寓意尤濃,此為聯句的高妙之處。有的聯省去表示遞進關係的關聯詞,而並不減其遞進的意思。如一旅社聯:

  進門都是客
  到此即為家

  聯話末用關聯詞,但仍是表示一種遞進關係,放入此類。

  (四)假設關係

  出句提出假設,對句作出結論,這種句法關係稱假設關係,常用的關聯詞有“若”、“如”、“便”、“如果……就”、“要是……就”等等。

  如啟功所撰一聯:

  若能杯水如名淡
  應信村茶比酒香

  上聯出句提出假設,對句推出結果,意思是說如果能將名利視為杯水一樣清淡,你會覺得農家的清茶勝過酒的香醇。

  (五)條件關係

  即出句提出條件,對句得出結果,這種句法關係就是條件關係。例如:

  多勤寡欲
  益壽延年

  天地入胸臆
  文章生風雷

  略翻書數則
  便不愧三餐

  “多勤寡欲”是條件,“益壽延年”是結果,只有條件具備才能達成結果。以上三聯均屬此類。

  (六)轉折關係

  出句推出條件,對句卻從相反的方向去敍說,稱轉折關係。這種句法在對聯中很常見。常用關聯詞“但”、“卻”、“然”等,但也有不用者。如一理髮店聯:

  雖為毫末技藝
  卻是頂上功夫

  上聯“毫末技藝”在於抑,下聯“頂上功夫”,意在揚。

  再如:翁同龢自題聯:

  文章真處性情見
  談笑深時風雨來

  此聯雖未用關聯詞,不難看出仍為轉折關係。兩種境界有彌縷之感,但其轉折處卻是山回路轉,柳暗花明。關聯詞的取捨,全在於作者對內容的處理以及作者的文辭好惡,此無定法。

  (七)選擇關係

  上下句分別說兩件事,表示二者擇一,稱為選擇關係或稱取捨關係。常用“寧……不……”、“與其……不如……”、“但”、“不”等,如:

  寧為玉碎
  不為瓦全

  聯句以“寧……不……”關聯直抒胸臆,表現出剛正不阿,一身正氣的英雄氣概。

  再如一婚聯:

  但求天長地久
  何必朝相暮依

  可以看出,這是一對身居兩地的新婚夫婦,為表達愛情的真摯而撰寫的對聯。

  (八)因果關係

  出句和對句分別推出原因和結果的關係。 —般出句講原因、理由,對句講結果、或做出結論,但也有倒裝者。

  例如一棉花店聯:

  聚來千畝雪
  化作萬家春

  前一句是因,是說棉花大豐收的景象,後一句是果,是說大家有了棉衣,再不覺得冬天的嚴寒。

  再如雁門關聯:

  莫愁前路無知己
  西出陽關多故人

  此為因果倒裝句式,出句是結論,對句是理由,倒裝句式,可增添對聯的文學色彩。

  (九)目的關係

  出句和對句是表示目的和行動的關係。或者出句是目的,對句是行動或措施,但也有互為倒裝者。

  看下聯:

  巧理千家事
  增添萬戶心

  出句說的是要做的事,即行動;對句說的是目的。

  再看一聯:

  忍令上國衣冠淪于夷狄
  相率中原豪傑還我河山

  此聯為石達開所作。出句是說再不能忍受“夷狄”(清統治者)對我們的壓迫,意在行動起來;下聯說的是要達到的目的,此聯即為倒裝式。

  以上所舉三例均為短聯,至於帶有短句的長聯,讀者可以據此理去分析、領會,這裏不再贅述。

  對聯的結構,即聯句的搭配和排列,也就是上下聯的文法結構必須相互照應,相互對稱,即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如此等等。聯句結構之優劣,決定對聯的成敗,所以,完整地組織聯句,有利於突出主題,使對聯富有藝術感染力,是撰寫對聯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請看峨媚山聖積寺聯:

  半天——開佛閣
  平地——見人家

  出句和對句都是由一個雙音節偏正結構和一個三音節動賓結構組成,其意義單位和節奏單位一致,使人讀之上口,不失為一副佳作。

  杭州龍井園有一副對聯:

  詩寫——梅花月
  茶煮——穀雨春

  再看:

  勤勞門第春來早
  和睦人家燕去遲

  “春來早”和“燕去遲”都是“主——謂——補”結構。

  請看貴州甲秀樓聯:

  水從碧玉環中出
  人在青蓮瓣裏行

  意義單位為一、五、一。 “水”與“人”是名詞相對,“出”與“行”是動詞相對。“從碧玉環中”與“在青蓮瓣裏”則是兩個介賓結構相對。上下結構相似。

  內容決定形式。對聯結構相對,形成整齊和諧的形式美,不過,由於內容的需要,有時也可靈活一些。如:

  世間有佛宗斯佛
  天下無橋長此橋

  此聯為二、二、三結構,意義單位也是二、二、三形式,但“宗斯佛”是動賓結構,“長此橋”卻是“長於此橋”的省略,是動補結構,在無傷大雅的情況下,結構偶爾不相似也是允許的。此聯節奏單位和意義一致。一致是常例,不一致是變例。不管一致不一致,上下聯必須相等。這是對聯結構的前提。在字數相等的基礎上,出句和對句各意義單位的語法結構必須相似,方成佳構。再如杭州雲棲寺聯:

  水——向石邊——流出——冷
  風——從花裏——過來——香

  其意義單位為“一三三一”。“水”與“風”,“冷”與“香”分別為名詞、形容詞相對;“向石邊”與“從花裏”是介賓結構相對;“流出”、“過來”都是動詞、趨向動詞,結構也相似。

  作品的組織和構造,作品的各個部分的聯繫和安排,這就是結構問題。結構特點是顯露在外的,所以它是作品的形成因素,但它又是由作品的思想內容決定的,不按照一定的主題要求形成的結構是沒有的。另外,結構對於體裁有依從性,所以小說、戲劇、詩歌等作品,都有別於其他自身的體裁形成的特點。對聯的結構同樣如此。

  對聯的結構問題,極少有人提及,似乎它最簡單不過,無足措意,其實不然。清代趙翼在論到絕句詩歌時,曾說“也須結構匠心裁”。對聯的結構問題,顯然比絕句要複雜得多,下面談談有關對聯的結構。

  1.對襯 關聯

  對稱:是對聯結構最基本的要求。上下兩聯,要求具有嚴整的對稱美,像飛機的兩翼、車的兩輪一樣。如果上下聯光是字數相等而句子結構不一致,那就不能做到嚴格的對稱美。例如陳愛珠女士(大文學家茅盾先生的母親)挽其夫沈永錫聯:

  幼誦孔孟之言,長學聲光化電憂國憂家,斯人斯疾,奈何長才未展,死難瞑目
  良人亦即良師,十年互勉互勵雹碎春江,百身莫贖,從今誓守遺言,管教雙雛

  此聯感情深摯,也有精美的詞語,但從結構形成來說,卻遠未達到嚴整對稱美的要求。上聯首句是動賓結構,下聯首句是主謂結構,“幼誦”對“良人”,“孔孟之言”對“亦即良師”等都沒有對好。我們的漢語言文字,一個詞可以是一個字,也可以是幾個字,因此在考慮字數相等時,也要考慮片語相同,只有上下聯片語相同,即做到了句子結構相同,然後全聯的結構才能具有嚴整的對稱美。

  關聯:這是對聯結構的第二個要求。

  水上公園尋菡萏 (仄仄平平平仄仄)
  村中老媼嗜評書 (平平仄仄仄平平)

  詞性、平仄都合乎要求,它能否算是一幅對聯呢?不能。因為它存在著一個致命的缺陷,上下句的內容毫無瓜葛,沒有一點聯繫。因為一幅對聯除了要字數相等、詞性相對、平仄和諧以外,上下句還必須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有機整體。再如“圖書館裏查資料,動物園中看虎狼”。也是互不相干的兩句話,根本不能算是一副對聯。以上說的是對聯結構的一般要求:即上下聯要對稱、要關聯,這是任何一副對聯都要達到的。但是對聯的內容、句法、體式既各不相同,其結構形式自然也會有多種多樣的不同,這是我們要進一步探究的。

  2.常式 變式

  從形式的角度來說,對聯的結構,可以概括地分為常式結構和變式結構兩種:

  常式:就是經常見到的比較固定的結構,從句子長短的角度來說,像五言、七言,還有四言、六言、八言聯,就是作者經常、大量採用的結構形式;五、七言聯,就是常見的五言律、七言律句型的對聯,四言、六言聯,即常見的駢文中四、六句式對聯。

  變式:就是句子、句法參差多變的對聯的結構。長聯比之短聯,不僅形體增大許多倍,而且聲律、格調也隨之而起了變化。如各個句子的句腳就得遵循“平頂平,仄頂仄”這條規律。他們的結構,和常見的五律或七律句式的對聯的結構顯然大不相同。長聯的結構是靈活多變的。

  我們再來看看清代孫髯做的昆明大觀樓聯及它的結構特點吧:

  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州,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辜負四周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淩虛,歎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鍾,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這副馳名中外的名聯,它的結構有怎樣的特點呢?主要一點是:上聯寫景,由“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句起,總領下文,然後曆寫從東西南北各方向所見的壯美和秀麗的勝景。下聯抒情,由“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句帶出下文,然後分寫漢、唐、宋、元各朝的“偉烈豐功”全都煙消雲散了。另一點是選用排句鋪敍,上聯“看”是一個領尖字,下面四個四字句是結構相似的排句,尾段“莫辜負”三字後又是四個排句。下聯相對部分,結構與這相同。再一個特點是:上聯是從橫的空間著筆,下聯是從縱的時間著想。上聯是動詞“喜”為意脈,下聯是以動詞“歎”為意脈。全聯詞藻華美,描敘得富有詩情畫意。“神駿”指金馬山,“靈儀”指碧雞山,“蛇蜒”形容蛇山,“縞素”形容白鶴山,“蟹嶼螺洲”指滇池中的小島嶼和小沙洲。用蟹和螺來代替“小”字,既形象又有動感。“風鬟霧鬢”,喻指搖曳多姿的垂柳。下聯“把酒淩虛”,是說對著天空舉起灑杯。“漢習樓船”,漢武帝因洱海昆明池阻他從滇池通往印度的去路,就“大修昆明池,治樓船(高大的戰船)”,練習水軍以討伐它。“唐標鐵柱”,《新唐書•吐薄列傳》上說:“九征(即唐九征)毀桓夷城,建鐵柱於滇池(系洱海之誤)以勒功”。“宋揮玉斧”,《續資治通鑒•宋紀》:“王全斌即平蜀,欲乘勢取雲南,以圖獻;帝(趙匡胤)鑒唐天寶之禍,起于南記,以玉斧畫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我有也’”。玉斧系文房玩物。“元跨革囊”,
《元史•憲宗本紀》:“忽必烈征大理過大渡河,至金沙江,乘革囊(牛羊皮筏子)以渡”。此聯的結構使得主題突出鮮明。

  變式結構有以下幾種:

  (1)並列式。所謂並列式結構,即上下兩聯的意義沒有主從之分,它們分別從不同側面去表達同一主題。請看下列聯:

  盛世盡雷鋒,共秉丹心創大業
  新時多伯樂,同具慧眼識人才

  尊師重教,英才輩出,中華崛起
  簡政放權,經濟繁榮,民族復興

  碧螺雲霧銀峰,鍾山川秀氣,豈止清心明目
  綠雪雨花玉露,攝天地精英,更能益壽延年

  (2)主從式。上下聯意義有主從之分的,就是主從式結構。例如這副航運公司聯:

  不靠風帆力
  全憑水火功

  上聯是賓,下聯是主,上聯是虛寫,是引子,下聯是實寫,是正文。又如“滿院向陽樹,一代接班人”,上聯是喻體,下聯才是本體。上聯是處於賓位,下聯處於主體。此聯也是主從式結構。

  (3)分總式。有的對聯,語意有分述和總述的叫分總式結構。例如:

  新天新地新人新事新氣象
  春雨春風春花春月春色美

  前四點乃是分說,末尾“新氣象”、“春色美”乃是總說。這是先分後總的例聯。

  下麵再看一幅先總後分的例聯:

  好社會山好水好風光好
  新時期地新天新氣象新

  (4)首尾總括式。此式先說總大意,次將大意分別述說,末尾總述一筆。下面就是這種結構的對聯:

  祖國在繁榮: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百業興旺開勝景
  人民增福利:喜四海豐收,四時恒足,四海升平樂新春

  上聯頭一句是總括,以下三句分別說三個方面,述說祖國繁榮的情況。末尾再來一筆。下聯也是這種結構撰成的。

  (5)對話式。上下聯語,像是兩個人在對話,這就是對話式結構。例如這副廢舊物品回收店聯:

  我豈肯得新棄舊
  君何妨以有易無

  “我”是店主自稱,“君”則是稱來店的顧客,像是對面說話似的。

  又如明代著名學者邱壑幼時答一同學的家長聯,也是這一類:

  孰謂犬能欺得虎 (家長)
  安知魚不化為龍 (邱壑)

  (6)問答式。有的對聯語意一問一答,是為問答式結構。例如李調元答友聯:

  洞庭湖,八百里,波滔滔,浪滾滾,大人從何而來
  巫山峽,十二峰,雲靄靄,霧騰騰,本院自天而降

  下聯針對上聯所問作答,語意十分清楚。

  (7)環遞式。聯語用環轉相遞之法組成,形成環環相扣,便是環遞式結構。

  例如原《前線》刊物編緝部同志挽吳晗聯:

  文章滿紙,滿紙丹心,丹心遭厄,奇冤絕古今
  風雨同舟,同舟聆教,聆教難忘,心花慰英靈

  除接句外,前三句環環相扣。又如:

  水車,車水,水隨車,車停水止
  風扇,扇風,風出扇,扇動風生

  這是全聯各句環環相扣的例聯。

  (8)排偶自對式。排偶為原始的對句形式,對仗要求僅為句子等長,以及相對的詞語在詞性上、句法結構上大體相同。允許句中音步失替及兩邊平仄失對,又允許同字相對。請看這種結構的例聯:

  先武穆而神,大漢千古,大宋千古
  後文宣而帝,山東一人,山西一人

  這是佚名題杭州岳廟旁關廟聯。

  再如民國初曹民甫挽宋教仁聯:

  不可說,不可說
  如其何,如其何

  後一例全部以同字相對。此式常常用來表示深摯而又激動的感情。

  (9)排比自對式。排比自對由排偶向參差化發展而成,可以同字相對,同聲相對,但對仗之相數至少為三,句長可相等亦可不相等。例如:

  涪王兄弟,蘄王夫婦,鄂王父子,聚河岳精英僅留半壁
  兩字君恩,四字母訓,五字兵法,灑英雄涕淚莫複中原

  這是佚名題杭州岳鄂王廟楹聯。再看一副與此大同小異的、佚名題江陰雙忠祠(唐張巡、許遠)楹聯:

  僮可烹,妾可殺,城不可失,矢志保江淮半壁
  生同歲,死同歲,神亦同祀,精忠比日月雙輝

  前一例為等長排比句自對,後一例為不等長排比句自對。自對之相數為三,且都有同字相對。排比句之相數至少為三,故無雙相自對。

  一副對聯,究竟採用何種結構形式,這要根據內容的繁簡和作者的文學修養隨宜而定。

(作者:李岫春  錄校:惡人谷珠樓  再轉貼時請注明)
    天下文壇  天下文壇 江山如畫  2007-03-02 10:37
http://yuhsia.com/ccb/index.pl

  


回覆:  [入門教程]六、對�.        第 6 樓 

   江山如畫




分區管理員
積 分:4775
貨 幣:4775
發帖數:851
來 自:Unknow

 

   時間:2007-03-02 10:38    編輯主題 引用回覆 檢視作者資料 給作者發悄悄話 檢視作者的所有帖子 版主操作 刪除主題    到頂端

   [入門教程]六、對�.
   摘自 天下文壇   江山如畫  2007-03-02 10:38
http://yuhsia.com/ccb/index.pl

[入門教程]六、對聯的音律與平仄

  從先秦的對偶句發展到漢、南北朝時期的賦、駢儷,文人們逐漸感覺到音律在賦、駢文中的神奇作用,人們開始對對偶聲律注重考究。後來,沈約、劉勰聲律說的出現和傳播則是對聯日益走向成熟的催化刑。

  沈德潛認為:“詩以聲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揚抗墜之間。”劉勰在《文心雕龍•聲律》中說:“凡聲有飛沈,響有雙疊。雙聲隔字而每舛,疊韻雜句而必睽。沉則響發而斷,飛則聲颺不還。並轆轤交往,逆鱗相比,迂其際會,則往蹇來連。”劉勰對音律說得比較清楚生動,他主張飛沉交錯運用,即把平仄調配得像井上的轆轤的繩子一下一下,回環往復,像龍鱗有逆有順,緊密排比,相反相成。清代錢大昕在其《潛研堂文集》中說沈約等人是“欲令一句之中平側(仄)相間耳”。沈約說:
“十字之內,顛倒相配”。這些論述.為後來的對聯理論奠定了基礎。

  在對聯中,平仄律猶如它的雙腿,一平一仄,就像人左右腳走路一樣,要保持平衡才好,平仄律是從文學音律的角度對漢字聲調的分類。古漢語將漢字分為平、上、去、人四個聲調。平,所指的就是古漢語中的平聲;仄,所指的是古漢語中的上、去、入聲,因為按照四聲原理,入聲字與平聲字的音頻相差甚微,而平聲的諧樂範圍都在入聲的諧樂範圍之內,所以,到了元代以後,在北方入聲逐漸消失,化入現在的二聲和四聲之中,平聲又分出陰平和陽平兩大類,後逐漸衍化成近代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人們將它稱為新四聲,凡聲調為陰平、陽平(指標準拼音一、二聲)的稱為平聲,凡聲調為上、去聲(即標準拼音三、四聲)的稱為仄聲。
“擊、說、積、極、習”在古漢語中均屬入聲字,雖然現在已入陰平、陽平之中,但論及平仄時,仍應屬仄聲。入聲字的特點是讀起來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覺(現在我國江南的一些地方,如閩南方言,仍保持著這種發音方式,他們對入聲字並不難辯認)。利用不同聲調的意態,交錯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將這種平仄律應用于不同的文學體裁之中,就使文學作品有了抑揚頓挫的音樂感。
《康熙字典》上載一首歌訣,即說明四聲的讀法,其歌曰:
“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收藏,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根據這一原則,人們將所有的漢字統統分成兩大類,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這就形成了漢字的對立和統一。一平一仄,也就是一陰—陽的關係,平揚仄抑,平清仄濁,平長仄降,平悠長仄短促,平和緩仄急劇。平仄相替、節奏方出,節奏出則韻步起,由此形成了漢語的音韻美。聯句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句和下句也同樣要交替,就是說上句用了平聲字。下句相對應的位置必須用仄聲字與之相對,反之上聯用仄聲,下句則必須用平聲。這樣,就形成了字音的對立統一,有了字義的對仗,又有了字音的對仗,就形成了聯句結構的參差美,讀起來便琅琅上口,抑揚頓挫,鏗鏘有度,韻味和諧。

  現代詩歌理論家李汝倫說:“宇聲的平仄合乎音樂的配置,使詩詞具有了獨立性。”“可以吟而不唱,可以唱而不吟,也具有音樂美,即使動眼不動口,在眼中出現文字,也能顯示它的鏗鏘揚抑,因為有通感在起作用。”

  聯詩同源,它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一副對仗工整的聯句,酷似律詩中的頸聯和頷聯,律詩在平仄對仗中講“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一規則對於對聯依然適用。就是說,第一字、三字、五字可平可仄(按規矩對當然更好),第二字、四字、六字必須按平仄格式對出,否則,便犯了孤平的錯誤。

  現將五言、七言對聯(同樣是律詩的)平仄格式列舉說明如下.先看長沙愛晚亭聯:

  西南雲氣來衡嶽
  日夜江聲下洞庭

  這是一副平起仄收式聯,如將此聯按平仄寫出,即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以上加框的平仄,表示可平可仄,以下同)

  再看峨眉山萬年寺聯:

  海到天邊雲是岸
  山登絕頂雪為峰

  這是—副仄聲起頭式聯,如用平仄調寫出,即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以上是七言字聯格式。下面談談五言聯的兩種起頭式:

  看一書齋聯:

  開窗林月白
  洗硯石泉香

  這是一平起仄收式聯,如將此聯按平仄寫出,即是: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下聯是一副峨眉山雷洞坪聯:

  老雪凝千古
  殷雷遲半空

  此為仄起仄收式聯,如將此聯用平仄調寫出,則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下麵再談一談四字聯。四字聯沒有固定格式,它要求上下聯平仄相對,平仄交錯,一般上聯末字為“仄”,下聯末字為“平”。如奉節縣白帝城聯:

  節以明理
  德能立名

  平仄調為:

  平仄平仄
  平平仄平

  再如黃州赤壁聯:

  月色如故
  江水有聲

  其平仄調為:

  仄仄平仄
  平仄仄平

  最後再說六字聯的格式。六字聯的格式比較鬆散,歸納起來,大致分為兩種,第一種格式為:

  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

  如章均所撰聯:

  慎言語節飲食
  蓄道德能文章

  第二種格式為:

  仄仄平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

  如某一園亭聯:

  竹雨松風梧月
  茶煙琴韻書聲

  以上格式,為一般式。但什麼事物也不是絕對的,如一些趣聯巧對,則可打破原有格式。這裏不一一贅述。

  我們說一副聯是平聲起頭還是仄聲起頭,並不是去看第一字,而是要看第二個字,因為漢字多以兩字為一個音節,而且音節的重點一般落在第二字的上面。兩字一停頓,一字一煞尾(有的也以兩個字煞尾的)。兩字為一頓叫雙音步,一字為一頓叫單音步。頓是音節單位。

  我們說“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原則有時也要靈活一些,律詩在這方面有很多說法,這裏不再論及,只就一般現象加以說明。

  1.一、三、五不能不論

  例如在上面所舉的峨眉山萬年寺聯中,下聯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五字必須是仄,如果改成平聲字,那麼就變成“平平仄仄平平平”,句末連用三個平聲字,叫“三平調”,是對聯中的大忌,是絕對不允許的。還例如在長沙愛晚亭聯中,下聯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就必須用平,而不能不論,如用了仄聲,句子就變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除了韻腳以外只有—個平聲字,導致字的平仄、陰陽不平衡,這又犯了孤平的毛病。在詩歌中,孤平是可以救的,救的辦法是將出句中的第五字由仄變平,這樣就成了“仄仄仄平平仄平”。

  2.二、四、六有時可以不分明

  例如,在蛾眉山萬年寺聯中的上聯,第五字原為平,如果用了仄,那麼第六字就要由仄改為平(為救)。即全句變成“仄仄平平仄平仄”(注意在這種拗的情況下,本句七言的第三字或五言的第一字必須是平聲)。再例如在長沙愛晚亭聯的上聯中,第六字也可不用平而用仄(拗),其條件是對句的第五字不用仄而用平(救)。這樣.全聯即成為:

  平平仄仄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以上這些律詩平仄的一般規則,在寫對聯時,值得借鑒。

  平仄對仗,是指對聯的上聯與下聯的平仄音律相對而言。具體到對聯的上下聯本身,也有一定的要求,比如:平聲和仄聲必須交替使用,既不能只用平聲,也不能只用仄聲。因為平仄的作用是掌握聲調平衡的關鍵。如平仄單調,就會造成聲調的枯竭、失調,讀之也覺得吃力、不舒服。還有,如果上聯和下聯是幾個短句組成,則必須在每個短句之間,形成平仄交替的效果。即上一個短句的末一個音步與下一個短句的頭一音步,要平仄交替。

  例九江煙水亭聯:

  煙柳有情,駘蕩春光,風籟更吹晨笛起
  水天無際,澄鮮秋色,月明遠共夜珠來

  上聯的第一個短句中的“有情”音步為平平,那麼接下來的二個短句中的第一個音步的“駘蕩”必須是仄仄,其他處都必須是如此處理,我們通常把上下聯的平仄相對稱為相拗,以上這種平仄交換稱為交替。一副好聯,必須做到上下相拗,句中交替,才能產生輕重、緩急、迴旋的音樂感,吟誦時會給人以美的享受。

  我們說上下聯平仄反要相拗,這是以上聯交替為前提的,上聯是依據,下聯是協從,但有時在征聯活動中出句是下聯,這樣對句就是上聯了。

  對聯出、對句各分句的最後一字稱“句腳”,也稱“腰眼”,是平仄運用的關鍵所在,一般必須平仄相拗。請看成都武侯祠聯:

  勤王事大好兒孫,三世忠貞,史筆猶褒陳庶子
  出師表驚人文字,千秋涕淚,墨痕同濺岳將軍

  上下聯尾字,多為上仄、下平,視為正格。因仄聲字短促有力,平聲字舒緩悠揚,仄聲收上聯,聲調抑而頓,給人以言猶未盡之思;平聲收下聯,聲調揚而舒,令人發餘味無窮之感。但有個別的聯不是上仄下平,而是上平下平,或上平下仄或上仄下仄,視為變格。這往往是由於內容所限或是某種需要,多不採用。如成都杜甫草堂聯即上平下平式:

  柯如青銅根如石
  花為四壁船為家

  奉節白帝城武侯祠聯,即上仄下仄式:

  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
  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與

  泰山壺天閣聯為上平下仄:

  登此山一半已是壺天
  造絕頂千重尚多福地

  另外,對聯要避免“三同調落腳”,即上聯用三仄聲收尾,下聯三平聲收尾。總之,“失替”、“失對”、“同聲收尾”、“上平下仄收尾”、“三同調落腳”都屬於影響對聯節奏美的失調現象,初學者應該儘量避之。

    天下文壇  天下文壇 江山如畫  2007-03-02 10:38
http://yuhsia.com/ccb/index.pl

  


回覆:  [入門教程]七、對�.        第 7 樓 

   江山如畫




分區管理員
積 分:4775
貨 幣:4775
發帖數:851
來 自:Unknow

 

   時間:2007-03-02 10:39    編輯主題 引用回覆 檢視作者資料 給作者發悄悄話 檢視作者的所有帖子 版主操作 刪除主題    到頂端

   [入門教程]七、對�.
   摘自 天下文壇   江山如畫  2007-03-02 10:39
http://yuhsia.com/ccb/index.pl

[入門教程]七、對聯的集句和仿改

  就對聯的創作手法而言,大體可分為兩種。一種為自撰聯,另一種就是集句聯。

  (一)集句聯

  集句聯是一種特殊的創作手法。“集”在這裏做“聚集”、“集合”解。它是從古今文人的詩詞、賦文、碑帖、經典中分別選取兩個有關聯的句子。按照對聯中的聲律、對仗、平仄等要求組成聯句。既保留原文的詞句,又要語言渾成,另出新意,給人一種“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藝術感染力。同時,集聯還可使人自然地聯想到所集的原作,無形中給人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藝術空間,這對陶冶情操,交流心靈,大有裨益。

  集句聯可集同一作者的不同詩文,也可以集不同作者的詩文,既可以集同代作者的詩文,也可以集異代作者的詩文。也有對集句範圍加以限制的。如必須是唐詩之間相對,賦文之間相對之類。不管集句的範圍如何,當以集成的作品工巧為重,切不可讓集句的規定束縛了手腳而影響作品的成色。

  集句聯的起源大約同摘句詩互為先後。何文煥在其《歷代詩話考》中說:“荊公(王安石)始為集句詩,多者至百韻,皆合前人之句,語意對偶往往親切過於本詩”。王安石可為集聯之集大成者,然而集聯並非自王安石始,據《蓼花洲閑錄》所載,早在宋朝初年就已有集句聯的出現。

  集句聯的範圍很廣,可以集詩、集詞、集駢文、集碑、集帖、集宗教經典,甚至連成語、白話、俗語,也可集。但比較普遍的是詩詞集聯,如清代瑞方集李商隱、蘇東坡詩詞題鎮江焦山夕陽樓聯:

  夕陽無限好 
  高處不勝寒

  南京莫愁湖聯則是集韓愈、李白詩句而成聯:

  水如碧玉山如黛 
  人想衣裳花想容

  有人集白居易、王維詩句題於武則天廟:

  六宮粉黛無顏色 
  萬國衣冠拜冕旒

  以上聯句原來都是著名的詩句,文人們集詩句以成聯,不但不會失去它詩的靈感,還能在所集之聯中產生新的意境。有人乾脆把詩中的對偶句原封不動地拿來,作為對聯處理,這種聯叫摘句聯,如:

  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燭成灰淚始幹

  便是摘自李商隱《無題》詩中的對偶句,而集聯和摘句則是連接詩歌和對聯的一座橋樑。

  我們說對聯是一種特殊的文學形式,主要在於:一是它有比詩歌還要精練的語言,而且用字靈活自如,不受字數的限制,隨意性強。這是它自身體裁的特點,詩歌則顯得拘謹、死板了一些。

  集句是一種創造性勞動,並非遊戲文字之類。作者非有一定文學底韻不能駕馭。否則宏篇在手,亦難成佳對。在集句對中,作者根據自己的主觀意念,經過自己的選擇、思考,才能從浩瀚的文山詩海中擷取兩個毫不相關的句子相配以成佳對。從某種意義上講,做好一副集句聯要比自撰聯難得多,可謂得之不易。正因為集句得之不易,歷史上許多文人都在這顯其才華的天地裏,不懈地追索。其難度不亞于深山探寶、蒼海尋珠。

  北宋初年大詞人晏殊,得一上句:“無可奈何花落去”,無一配對,苦思一年,仍未成對,還是王琪提出:何不對以“似曾相識燕歸來”。晏大喜,如獲至寶,後他將其寫進自己的一首《浣溪沙》之中。集句成聯殊非易事。大文學家王安石也曾有過難成對句的尷尬。周紫芝在《竹坡詩話》裏記載:王荊公做集句,得“江州司馬青衫濕”之句,欲以全句作對,久而未得,一日問蔡天啟……天啟應聲曰:何不對“梨園弟子白髮新”,公大喜。

  從以上兩例可知,做一集句聯非容易事。當然也有不少集聯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只要作者平時刻意留心,傾心專注,就一定會集成佳對。有些人作集句可信手拈來,“得來全不費工夫”,其實是作者文思敏捷,長期苦心積貯的結果。它確是“成時容易卻艱辛”,一個平時不刻苦用心,持之以恆的人,即使將唐詩宋詞讀遍,也不會達到集句成聯的水平。要想做好集聯,必須平時多讀多寫,博學廣記。

  下面我們按所集不同體裁分類敍述:

  集詩句

  集詩句是集句聯中最為普通的,請看用毛澤東詞和周恩來詩句集成的聯:

  不到長城非好漢 
  難酬蹈海亦英雄

  不管是從音律上,還是從對仗上,都對得十分貼切、自然。而且感情貫通,渾成一體,只是“長”對“蹈”略顯不工,然不失為奇絕之作。

  請看王安石集謝貞、王籍詩句聯:

  風定花猶落 
  鳥鳴山更幽

  此聯不僅對仗工整,白璧無瑕,而且語言風格相近,用詞婉麗、清新,讀之有身臨其境之感。

  以上兩聯為集不同作者詩句而成聯,亦有集一人作品者,比如魯迅先生集屈原《離騷》句聯:

  望崦嵫而勿迫 
  恐鵜鴂之先鳴

  “崦嵫”,指崦嵫山,神話中日落的地方,“鵜鴂”是一種鳥,一說是松鶴,一說為伯勞。其鳥叫時,天氣將轉冷。上聯意思是說。太陽不要離崦嵫山太近,下聯意思是說,恐怕“鵜鴂”過早地啼叫。兩句都道出對時間的珍惜,意在激勵人們珍惜時間,莫荒廢了大好的青春時光。

  集詞句

  如梁啟超贈胡適聯,便是集的宋詞聯:

  蝴蝶兒,晚春時,又是一般閒暇 
  梧桐樹,三更雨,不知多少秋聲

  周策縱也是集詞的高手,他集過這樣一幅集聯:

  別來風月為誰留?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啼到春歸無尋處,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下聯是杭州西湖之濱樓外樓酒家的一副對聯:

  看檻曲縈紅,簷牙飛翠 
  有三秋桂子,十裏荷花

  上句出自南宋詞人姜白石的《翠樓吟》,下聯出自北宋詞人柳永的《望海潮》,它將西湖的絢麗風景融人聯中,令人神往。

  集史書句

  集文史句,包括賦、文、駢文、經典,由於文集多不用韻,故此比詩詞難了些。如下聯:

  床頭見數帙書,便以學問相許——《宋•王徽傳》 
  宅邊有五柳樹,嘗著文章自娛——《南宋•陶潛傳》

  下聯是集《史記》、《說苑》中文字聯:

  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史記•淮陰侯列傳》 
  春風風人,夏雨雨人——《說苑•貴德》

  上聯的原意為脫下他自己的衣服給我穿,讓出他自己的食物給我吃。下聯原意為春天的風吹拂我們,夏天的雨滋潤我們的身體。此聯屬對精巧,聯句結構相同,聯內各分句均有二疊字,疊字前一字均為名詞,後一字均為動詞,兩短句又為句中對,末尾又是同一字,內容貫通,思路貼切,乃集句聯中之上品。

  集文句

  集文句指集古典文學古籍中句,如集四書句:

  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聯為集聯中之佳品,其出、對句各以三個結構相似的短句,形成句中對,上下聯相對也十分工整,合乎章法,如天造地設,渾然天成,品賞之餘,令人大得禆益。

  下聯是《文心雕龍》集句:

  平理若衡照辭如鏡 
  動墨橫錦搖筆散珠

  聯句文辭華麗,內容關聯,然上下句第二字,平仄欠工,第三字詞性失對,第七字也然,但辭不害義,仍不失為一副好聯。

  集碑文句

  有人集石鼓文以成聯:

  花放水流,自有旨趣 
  禽嗚鳥樂,各具天成

  再如集《漢樊敏碑》聯:

  古人所重在大節 
  君子于學無常師

  集佛經句

  弘一大師李叔同學問精深,對佛門經典頗有研究,他曾著《華嚴集聯三百》,可見其造詣之深。如:

  天意憐幽草 
  人間愛晚晴

  此聯可謂作者的得意之作。聯中字句,所對無偏,巧奪天工,又意境深美,佛性自見。

  下聯也是李叔同所作:

  一即是多多即一 
  文隨於義義隨文

  聯中雖個別詞的詞性不工,然其行文,結構較為嚴謹。做到如此也實屬不易,可屬寬對範疇。

  成語對

  今人胡遂先生曾集過這樣一副對聯:

  守株待兔 
  緣木求魚

  上聯語出《韓非子•王蠹》一書,下聯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一書。“守株待兔”化為成語,意思是比喻那些狹隘死板,不勞而獲,異想天開的人。“緣木求魚”化為成語,意思是用來比喻辦事方式有誤,不可能達到目的的意思。兩句成語內容非常接近,均屬貶義,集成一聯,貼切自然,而且對仗亦十分工整,可謂上篇。

  郭沫若先生曾集一成語聯題于北京琉璃廠文化街:

  眾志成城,眾擎易舉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此聯不但為當句對,上下對仗亦工,聯首字在小句中重複,給對聯造成一種工巧的效果,值得玩味。

  名句對

  摘古今中外名人名言以成對,也屬集聯之一種。筆者曾集過這樣的兩幅對聯:

  性格決定命運——喬冠華 
  距離就是權威——戴高樂

  藝術是文化的標記——貝弗莉•西爾斯 
  詩歌是心靈的火花——列夫•托爾斯泰

  除此之外,集句聯中還有俗語對、白話對、隱語對等等,因篇幅所限,在此不再一一贅述。

  做集句聯,還要理清一個概念,就是要區別集句和摘句的不同之處
,集句是擷取前人一人的或兩人的詩詞文章中互不相關的詞句集成一副新的對聯,摘句則是將某一作品的同一首詩詞或文章的對偶句拿來,以成對聯。如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詩中的對句:

  海記憶體知己 
  天涯若比鄰

  唐人許渾的詩對句:

  浮雲初起日沉閣 
  山雨欲來風滿樓

  許多書中將摘句混同於集句聯,這是一種誤解,應當糾正。總之,集句聯是一種錘字煉句的好方法。可以說,它是對聯的最高形式。駕馭好集句聯,不但要有較深的文學功底,還要平時多讀古典作品,刻苦探索,舉一反三,不厭其煩,才能創造出得意之作。

  集聯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不管集一人之句,還是集兩人甚至多人句,必須含意深刻,思想貫通,對仗合理,渾然天成。如果內容上缺乏有機的聯繫,即使上下聯對仗工整也不能叫對聯,而只能叫句,如:

  袁安臥雪 
  仁傑望雲

  兩句都有典故出處,從詞意、聲調看對得較為工整,但內容卻不相關,沒有任何內在聯繫,不能表達一個中心思想,韻味索然,只對而不聯。

  第二,同一作品中的現成對句不能算集句,只能為摘句。

  第三,不能修飾和改動原句中的字,否則,不能稱為集句,而只能稱為仿改聯。

  第四,上下聯文字和意義忌重複,即使部分合掌,也是不允許的。

  (二)仿改聯

  對聯的仿改,即是模仿現成對聯加以部分改動,改動後的對聯,既可看出對聯的舊貌,卻又翻出新意。

  有一年,郭沫若在普陀山拾到個小本子,上寫著一幅春聯:

  年年失望年年望 
  處處難尋處處尋

  橫批“春在哪里”。

  再看,還有一首絕命詩,署著當天的日子,郭者馬上讓人查找失主,結果找到了,是一位精神幾乎失常的姑娘,經瞭解,這位姑娘已三次大學落榜,愛情上也受到挫折,於是想“魂歸普陀”。於是郭老耐心開導她,並為其改了她的原聯,改後為:

  年年失望年年望 
  事事難成事事成

  橫批為“春在心中”。

  後來,那位姑娘知道這位老者就是我國的大文學家,於是便向郭老傾吐了自己心中的苦楚。郭老聽後,奮筆贈蒲松齡落第自勉聯: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郭老對那位姑娘的對聯做了部分仿改,便為她指出了光明的前程,使其從沉迷中奮起,可謂通神之筆。

  請看廣州黃埔軍校聯:

  升官發財請走別路 
  貪生怕死莫入此門

  這副對聯是在1924年創辦陸軍軍官學校時貼出的對聯,聯句以通俗之辭,高度概括了學校的性質。1927年“四•一二”大慘案以後,國共合作破裂,國民黨將學校的共產黨教員、學生排斥出校,隨之學校的性質也改變了。這時,有人將原聯改為:

  升官發財莫走別路 
  貪生怕死請入此門

  聯句只將“請”、“莫”二字掉換位置,聯意則截然不同,一褒一貶,一語中的,可謂妙哉。

  (作者:李岫春  錄校:惡人谷珠樓  再轉貼時請注明)

    天下文壇  天下文壇 江山如畫  2007-03-02 10:39
http://yuhsia.com/ccb/index.pl

  


回覆:  [入門教程]八、對�.        第 8 樓 

   江山如畫




分區管理員
積 分:4775
貨 幣:4775
發帖數:851
來 自:Unknow

 

   時間:2007-03-02 10:39    編輯主題 引用回覆 檢視作者資料 給作者發悄悄話 檢視作者的所有帖子 版主操作 刪除主題    到頂端

   [入門教程]八、對�.
   摘自 天下文壇   江山如畫  2007-03-02 10:39
http://yuhsia.com/ccb/index.pl

[入門教程]八、對聯的用典與出新

  顧名思義,用典這一手法,就是在對聯中運用典故。什麼叫典故呢?簡言之,典故就是出於古典書籍中的軼事、趣聞、寓言,傳說人物或有出處的詩句、文章,都可以當作典故運用。我國舊體詩文中多喜用典,對聯亦如此。但對聯不一定都要用典,不少對聯因為用典而使其光彩奪目,文情雋永。如用典不當,也會使作品褪色。用典要講技巧,必須做到恰當合理,有的放矢,過分和不及都將成為敗筆。

  (一)用典要有思想性

  如鄭板橋為蘇州網師園濯纓水閣寫的一聯:

  曾三顏四
  禹寸陶分

  曾即孔子弟子曾參。他說過:“吾日三省我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每日反省自己的忠心、守信、復習三個方面,此為“曾三”。“顏”為孔子弟子顏回,他有四勿,即“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故稱顏四。“禹寸”,是說大禹珍惜每一寸光陰。《游南子》謂:“大聖大責尺壁,而重寸之陰”。陶分,指學者陶侃珍惜每一分時光。他說過,“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鄭板橋化古人之名言,以最簡練的語句,囊深邃之內容,此聯在於激勵人們,珍惜時光,思想積極,值得效仿、學習。

  (二)用典要準確

  用好典故,可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然而,必須做到用典準確,切不可典義失調。

  請看小鳳仙挽蔡鍔聯:

  不幸周郎竟短命
  早知李靖是英雄

  袁世凱本想利用小鳳仙以磨洗蔡鍔心志,但小鳳仙與蔡鍔相識後,結為知音,愛憎同道,視為患難知己,後來小鳳仙冒險救蔡脫身,完成倒袁大業。不幸蔡病逝,作者將蔡比周郎歲在青年而夭,又暗喻袁世凱是曹操,用典貼切;下聯將自己比做紅拂,將蔡鍔比做李靖。兩喻中人物同是在政治上做過一番大事業的英雄,所以此聯用典貼切、自然,令人生髮聯想。

  (三)用典要新穎

  典故是靜態的,用典貴在活用,可使典故鮮活起來,給讀者以新鮮、真實、完美的感覺。這就要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將自己的主客觀意識融進典故中去,使它具有獨特的韻味。

  如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馬一浮贈毛澤東聯:

  旋乾轉坤,與民更始
  開物成務,示我周行

  這副聯用了四句成語,“旋乾轉坤”出自韓愈《潮洲刺史謝上表》一文,這裏是說毛澤東領導中國共產黨和全國軍民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建立了新中國,從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民更始”出自《漢書•武帝》,這裏是喻毛澤東帶領全國人民改造舊的社會面貌,除舊佈新。下聯的“開物成務”出自《易經•卜辭上》,這裏是說毛澤東通曉萬物之理,按理辦事,從而得以成功。“示我周行”,出自《詩經•大雅•鹿鳴》,這裏是說毛澤東為全國人民指出了很好的建設新中國的方法和道路。這些典故,一字不改,現成照搬。整個對聯對仗極其工整,氣魄宏大,用典貼切,出語自然,既是用典之妙品,又是集成語聯之佳作。

  成都武侯祠聯寫得出人意料: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作者趙藩借鑒清末岑春煊、劉丙章先後任四川總督,其一寬一嚴、盡失其度,終至失誤的教訓,托出諸葛亮的治蜀之道,針貶時政,頗有餘味。趙為岑春煊老師,聯語一語雙關,明寫諸葛亮治蜀之功,暗示岑治蜀之過,致使岑後來迷路得返,當歸功於此聯之妙力。此聯作為墓祠聯,不見悲寒之色,用典奇絕,筆法乃聯中稀品。毛主席當年游武侯祠時,對此聯極為賞識。

  下面談談用典的幾種方式:

  拈用

  將古詩文中的原話照搬或稍加改動而成聯,稱拈用。

  如杭州嶽廟聯:

  天下太平,文官不愛錢,武將不惜死
  乾坤正氣,在下為河嶽,在上為日星

  上聯引自嶽飛的話:“文官不愛錢,武將不怕死,則天下太平矣。”只將順序顛倒一下,屬拈來之筆,下聯引自文天祥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只改動幾個字、即翻成新聯。

  掇合

  在一聯裏,將不同作品中的互不相干的兩個(或兩個以上)典故掇在一起,為同一主題服務,即稱掇合。

  如安徽霍山縣韓信祠聯:

  生死一知己
  存亡兩婦人

  此寥寥十字,便全面概括了韓信一生中的重大經歷。上聯“生死一知己”,是說韓信得以重用及後來謀反被識破者,均為蕭何一人。世人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此理也。下聯是說,韓信在早年因家貧挨餓,幸被一洗衣婦人救助,才保全生命。後韓謀反被捕,被呂後所殺,存亡都在兩個婦人之手,即是下聯的含義。

  出新

  即用原來的典故翻出新意。

  如河南南陽臥龍崗諸葛廬聯:

  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
  名高天下,有何辯襄陽南陽


  據傳此聯為清代咸豐年間的南陽知府顧嘉衡所做。有關部門對茅廬的所在地,多有爭議,一說在湖北襄陽的隆中,一說在河南南陽。顧嘉衡是清襄陽人,當時他正在南陽任職,地方人士要他證明茅廬的出處,顧頗感為難,於是便撰寫一聯于臥龍崗處。意思是說既然諸葛亮對政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的功績揚名天下,又何必去為茅廬這一小事而爭論不休呢?此聯句顯示了作者的大度胸懷。

  脫化

  即用典用得不著形跡、使典故原來的風貌不易被人察覺。

  例如湖南岳陽樓一聯:

  四面湖山收眼底
  萬家憂樂到心頭

  此聯乍看不見用典,其實不然。下聯應是將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意思脫化。重在“憂樂”二字。二字關情,用得極巧。

  改造

  即對所用典故的內容做一番改動,以為己用。

  請看下聯:

  不明才主棄
  多故病人疏

  傳說此聯為清代大學土紀曉嵐所做,因他的府上人多次被庸醫所誤,故對不學無術的庸醫恨之入骨。為此,他將孟浩然的詩句“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改變成一幅嘲諷庸醫的妙對。按原詩的意思是說,因為沒有才華而不被當權者重用,因為身體多病,連老友也疏遠了。改聯不變一字,只調換了“才”、“明”、“病”、“故”四字的位置,意思則變成為由於庸醫所致遭財主嫌棄,由於總出事,故病人都不來求醫。可稱神來之筆,令人稱奇。此為改造典故的很好範例。當然,對用典的改造,不僅在於動字,有的可用原意,有的反其意而用等等。這要作者通曉典故,掌握好用典的分寸及典故的內涵及外延特點,才能得心應手,改出新意,不落俗套。

  修飾

  修飾即摘取原文中、詩詞中的句子加以修正,以符合對聯的要求。

  下聯是清末秀才許經明為明誠學校所題之聯:

  明以辯之,學以聚之
  誠者成也,校者教也

  聯中四小句,形成字句對,集引對,聯首二字藏“明誠”二字,以譽明誠學校之意,後半句首字冠“學校”二字,主語誠、校與謂語成、教分別構成疊詞,妙趣橫生。上句“明以辯之”,出自《禮記•中庸》原句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誠之”,在明辯之句中加一“以”字。“學以聚之”語出《易經•乾卦》:君子“學以聚之”。下句“誠者成也”,出自《禮記》,原文為“誠者,自成也”,刪去一個“自”字。
“校者教之”出自《史記•儒林傳》正文。上句的意思是說,學者要對所學知識必須加以分辨以求其解。學者以學而聚,亦學問之聚處。下聯的意思是說教育十分重視“誠”的,只有講誠,方成大器,聯語典雅自然,主意深邃,堪稱奇絕之作。

  (四)用典要照應主題

  做對聯,不僅形式上要對稱,內容上更要講對稱,用典時特別要注意它的對稱形式,即文與義的關係。如上下句使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典故,典故之間內容要和諧,性質要對稱,不要生拉硬扯。典故的引用必須服務於主題,這是關鍵。因為用典的作用是讓人們從典故中更深刻地領悟聯語的旨意。如果用典失誤,文義錯節,題典火調,必然使讀者誤入歧途。

  如廬山白鹿升仙台(又稱街碑亭)一聯寫的與內容十分貼切:

  故從此處尋蹤跡
  更有何人告太平

  史傳,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之時,有一名周顛的瘋和尚,于南京處唱太平歌,歌詞大意是說:“朱元漳當了皇帝,天下會得太平”。朱聽說後,派人將其招至軍中,隨軍而行。在朱元璋橫渡長江時,狂風大作,兵馬難行。周顛立于船頭,向天大叫數聲風雨驟止,順利渡江,後周顛告辭要走,朱元璋問去何方?周答:我是廬山竹林寺僧人。後來人們傳說他在仙人洞北竹村等處騎白鹿升天而去。朱元璋為他在此建升仙台和禦碑亭。此聯之妙,在於它全面地將故事化為聯內,文辭緊扣主題,語言平中具奇,非大家所不能為。

  (五)用典要自然得體

  要明白用典不是點綴作品更不是炫耀文采,賣弄風騷。用典只是一種手段,為了達到作者所要表達的目的。作品是給人看的,用典必須做到不生澀、不枯燥、不失度、不牽強。中國歷史典故浩若煙海,我們用典的範圍畢竟有限,使用典故必須避免那些生澀、偏頗、繁亂、含義不清以及不稱為典故的“典故”入聯。更不能隨意串聯一些成語、典故或者人名以成聯,使人讀之生厭或不知所云。典故要給人以美感,要成為點睛之筆。

  如蒲松齡的鎮紙銅條聯寫的就十分成功:

  有志者,事競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聯語中連用兩個典故,上聯借用項羽救趙過漳水後,沉船、破釜、背水一戰,終獲大捷的典故,無半點雕琢之感。下聯借用越王勾踐臥薪嚐膽苦熬十年,絕不甘休的頑強意志和遠大志向。

  (六)用典要積極上進

  典故是幾千年文明史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但由於它產生於封建社會,有的典故有很濃郁的封建落後色彩,如“人生如夢,攀龍附鳳、黃金屋、男尊女卑、黃道吉日、蓋棺論定、金榜題名”等等,用這些詞時必須慎之又慎,否則會陷入封建思想的團圓之中。古為今用必須注意思想性和政治性。毛澤東是用典的高手,在他的詩作中,典故屢見不鮮,像吳剛、嫦娥、孫大聖、唐僧、神女、湘妃、牛郎、盜蹠、玉皇、五帝、孔子、陶令、曹操、霸王、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在他的筆下運用得十分自如、自然。例如,“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等,都是膾炙人口的聯句。如何做好對聯,無捷徑可走,必須平時多讀一些名詩、名句、名聯,久而久之,會得悟其真諦。多寫,首先應在多讀的基礎之上。總之,在用典方面要提高自己的創作出新的膽識,不要在別人的陳詞濫調中爬行。這是我們的寫作水平得以提高的關鍵所在。

    天下文壇  天下文壇 江山如畫  2007-03-02 10:39
http://yuhsia.com/ccb/index.pl

  


 
社區在線 205   發表主題 發起投票 | 關 閉 窗 口
回覆標題:
UBB 標籤:
縮放輸入框: 5 6

回覆內容:
   UBB 標籤說明  [表情分頁] [表情全顯]
表情圖片:

讀取表情圖片中......
會員代號:  會員密碼: 
貼圖 URL: (可自動分析圖片連接)
連接 URL: (可自動分析多媒體連接)
 附件 :  附件說明:  
附件上載限制在 200 K 以內
 回覆選項:  限註冊會員 HTML代碼  限積分 以上




Powered by CCB Version 201105 © 2007-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cpu:1 ms, page:11 ms,Read:17, Write: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