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首頁 最新帖子 主題搜尋 社區娛樂 資料修改 會員註冊 會員登錄 離開系統 
淺談詞的四要素
留言簿 精品區 我的主題 我的檔案萬年曆
天下文壇 > 學術論衡 > 淺談詞的四要素   塌鼻子先生  添翠軒  
發表主題 發起投票 | 關 閉 窗 口   
  發帖人 主題標題:  淺談詞的四要素       回覆數: 2 點數: 1571  第 1 樓 

   江山如畫




分區管理員
積 分:4775
貨 幣:4775
發帖數:851
來 自:Unknow

 

   時間:2007-02-08 00:27    編輯主題 引用回覆 檢視作者資料 給作者發悄悄話 檢視作者的所有帖子 版主操作 刪除主題    到頂端

   淺談詞的四要素
   摘自 天下文壇   江山如畫  2007-02-08 00:27
http://yuhsia.com/ccb/index.pl

1 淺談詞的四要素
張乾福
詞是合樂文學,具有平仄、韻律、對仗和節奏等四要素。
一、平仄
詞的句子基本上是律句,即大體上和近體詩的平仄句式是一致的,大多符合近體詩平仄交替的特點。詞的平仄必須按詞譜的規定來填入。須特別注意的是領字格的應用,最常用的領字格是一字領四字或似字聯,且領字例用去聲字。這裡特別提請注意的是:一字領絕大多數是用去聲字,但也有例外,例如《蘭陵王》中片第五句,詞譜要求用平聲字作領字。《黃鶯兒》上下片第六句,詞譜要求皆用平聲字領五言對句。除了一字領格之外,還有三字領格。值得注意的是:三字領須用「頓號」分開,不能用「逗號」。用逗號分的是三字句,而不是三字領。標點符號在填詞中也很重要。
二、韻律
詞的用韻比近體詩的用韻複雜得多,不僅有押平聲韻的,也有押仄聲韻的,還有專押入聲韻的;不僅有平仄互押的,還有換韻的,而且部位都因詞而異。之所以填詞要照著詞譜填,除去平仄方面的原因之外,用韻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三、對仗
詞的對仗比律詩的對仗寬一些,一般都按詞譜的要求來作。例如《憶江南》的第三、四句,《沁園春》上片的第四、五句和第六、七句,第八、九句,下片的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第七、八句均須用對仗。一些常用詞牌的對仗要求並不嚴格,有時可用可不用對仗,但以用對仗為正格。
詞的對仗與律詩的對仗不同,主要有以下區別:
1、律詩的對仗是律詩的要求,有固定位置;詞的對仗並非詞律規定,只是修辭上的要求,而且無固定位置。詞是長短句,只有上下兩句字數相同時才可能用對仗。
2、律詩的對仗必須是平仄相對 ;詞的對仗可以是平仄相對,也可以不是。
3、律詩的對仗避免同字相對;詞的對仗則可不避免同字。
四、節奏
詩句的語意節奏比較簡單,五言用二三,七言用四三或二二三。詞句的語意節奏要複雜得多,填詞時必須按詞譜中規定的格式來填,不能隨意變動。若不按詞譜規定來填,往往影響詞的整體風格與氣勢。例如:若將毛澤東《沁園春‧雪》中的「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節奏改為「誰是風流者,還看今朝。」則「氣勢」全無。




   [ 秋靈 2007-08-30 22:20 編輯 ]
    天下文壇  天下文壇 江山如畫  2007-02-08 00:27
http://yuhsia.com/ccb/index.pl

  



回覆:  詞最初是配音樂的.        第 2 樓 

   江山如畫




分區管理員
積 分:4775
貨 幣:4775
發帖數:851
來 自:Unknow

 

   時間:2007-02-08 00:32    編輯主題 引用回覆 檢視作者資料 給作者發悄悄話 檢視作者的所有帖子 版主操作 刪除主題    到頂端

   詞最初是配音樂的.
   摘自 天下文壇   江山如畫  2007-02-08 00:32
http://yuhsia.com/ccb/index.pl

1 詞最初是配音樂的,與樂府詩是同一類的文學體裁,也是來自民間文學。後來逐漸跟音樂分離出來,成為詩的別體,所以把詞稱之為"詩餘"。文人的詞深受律詩的影響,所以詞中的律句特別多。

所謂"由樂以定詞",是指先有樂曲,然後依這個樂曲的聲調,配上歌詞。這在古代,叫做"倚歌"。唐、宋人叫做"倚聲",宋人也有稱為"填曲"的。宋元以來一般人則通稱"填詞"。所謂"選詞以配樂",是指先有歌詞,然後給歌詞譜曲。到了宋代,就稱為"填腔"。
"填詞"與"填腔"是互相起作用的。不過,宋代詞人,精通音樂的人不多,故多數人只能填詞而不能填腔。
詞是長短句,但全篇的字數是有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詞大致可分三類:(1)小令;(2)中調;(3)長調。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為中調,九十一字以外為長調。

詞牌,就是詞的格式的名稱,詞的格式和律詩的格式不同:律詩只有四種格式,而詞則總有二千多個格式。
韻——凡詞譜中注有韻字者,即每闋詞中,起首押韻之處。
葉——凡詞譜中注有葉字者,即與上句所押之韻,同屬一部,而不變換他韻。
句——凡詞譜中注有句字者,即不押韻之句。
豆——凡詞譜中注有豆字者,即一句中之頓逗處。
換——凡詞譜中注有換平者,必其上皆押仄韻,至此乃換平韻。或上句皆押平韻,
   至此另換一平韻,也稱為"換平"。凡詞譜中注有換仄者,必其上皆押平韻,
   至詞乃換仄韻。或上句皆押仄韻,至此另換一仄韻,也稱為"換仄",與上文
   之仄韻不同一部者,所之"三換仄"。
疊——凡詞譜中注有疊字者,有四種,即疊句、疊字、倒疊字、疊韻。
闋——詞譜中稱一首詞為一闋,闋即一曲告終而少息之謂。雙調,兩闋成一首,分
   稱上下闋。長調則分稱第一、二、三闋。依此類推。

關於詞牌的來源,大約有七種情況:
(1)本來是樂曲的名稱,如《菩薩蠻》。
(2)摘取一首詞中的幾個字作為詞牌,如《憶秦娥》、《如夢令》。
(3)本來就是詞的題目,如《拋球樂》。
(4)以古代人名命名詞牌,如《念奴嬌》、《河滿子》。
(5)由民間傳說、文學典故而得名,如《鵲橋仙》、《雨霖鈴》。
(6)引自外族的曲名,最典型的是《天仙子》。
(7)為所賦的對象而命名,如《臨江仙》、《望海潮》。
凡詞牌下註明"本意"的,就是說,詞牌同時也是詞題。但絕大多數的詞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詞牌之外還有詞題,這樣,詞牌只不過是詞譜的代號罷了。

詞有單調、雙調、三疊、四疊的分別。
單調的詞往往就是一首小令,很像一首詩,只不過是長短句罷了,如《如夢令》。
雙調的詞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調或長調。雙調就是把一首詞分為前後兩闋。兩闋字數相等或基本上相等,平仄也同。相等就像一首曲譜配著兩首歌詞。不相等則一般是開頭兩三句字數不同或平仄不同,叫做"換頭",如《踏莎行》、《賀新郎》。
三疊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雙曳頭",前兩段字數、句式、平仄相同,第三段不同,而第三段較長,前兩段像兩個頭,第三段像一段長身子,如《瑞龍吟》。另一種是"非曳頭",三段長短差不多,但句式、押韻位置、平仄各不同,如《蘭陵王》。
四疊就是全詞四段。這類詞很少,如《鶯啼序》。
攤破·添字:詞調名有加"攤破"二字的,意思是將某一個曲調,攤破一二句,增字衍聲,另外變成一個新的曲調,但仍用原有調名,而加上"攤破"二字,以為區別。"攤破"是兼文字和音樂而言,如果單從文字方面說,"攤破"就是"添字"。
轉調:一個曲子,原來屬於某一宮調,音樂家把它翻入另一個宮調。轉調本來是音樂方面的事,與歌詞無涉。但是,一支歌曲,既轉換了宮調,其節奏必然會有改變,歌詞也就不能不隨著改變,於是就出現了帶"轉調"二字的詞調名。
遍·序·歌頭·曲破·中腔:詞調名有稱為遍、序、歌頭、曲破的,都表示它是出於大曲。
犯:詞調名有用"犯"字的,這些都表示這首詞的曲調是犯調。什麼叫犯調呢?唐人樂書云:"犯有正、旁、偏、側,宮犯宮為正,宮犯商為旁,宮犯角為偏,宮犯羽為側。"此說非也。十二宮所住字各不同,不容相犯。由此可知唐人以為十二宮都可以相犯,是錯誤的。而姜白石則以為只能犯商、角、羽三調。
自度曲:通曉音律的詞人,自擺歌詞,又能自己譜寫新的曲調,叫做自度曲。
領字(虛字、襯字):一字到三字的虛字,多用於詞意轉折處,使上下句悟結合,起過度或聯繫作用。在南北曲中,襯字不一定是虛字,有時實字也可以是襯字。故詞中虛字,不宜稱為襯字。領字的作用,在單字用法上最為明確。因為單字不成一個概念,它的作用只是領起下文。宋人所謂虛字,都用在句首,都是起領句作用的。清人稱為"領字",其意義更為明確。領字惟用於慢詞,引近中極少見。單字領句,亦比二三字領句用得更多。
詞題·詞序:唐五代至北宋初期的詞,都是小令,文句簡短明白,詞意一看就知,自然不用再加題目。以後,詞的作用擴大,成為文人學士抒情寫懷的一種新興文學形式,於是詞的內容、意境和題材都繁複了。有時光看詞的文句,還不知道為何而作,於是作者有必要加一個題目。結果造成"詩有題而詩亡,詞有題而詞亡。"

南詞·南樂:詞在唐五代時稱為曲子詞,到了南宋,簡稱為詞。在北方,金元之間,興起了北曲,於是北方人稱詞為南詞,以區別於北詞(曲)。詞又有稱為南樂的,也是元人語。以詞為南樂,則北曲便是北樂了。
(1)詞以空靈為主,而不入於粗豪;以婉約為宗,而不流於柔曼。意旨綿邈,音
   節和諧,樂府之正軌。不善學詞,則循其聲調,襲其毛皮,筆不能轉,則意
   淺,淺則薄;句不能煉,則意卑,卑則靡。
(2)詞忌步步相逢;又忌行行越遠。必如天上人間,去來無跡無蹤。
(3)詞之章法,相靡相蕩,如奇正實空、抑揚開合、工易寬緊。詞之承接轉換,
   紆徐斗健,交相為用。所貴融會章法,按脈理節拍而出。
(4)空中蕩漾,是詞家妙訣。上意本可接入下意,卻偏不入,而於其間傳神寫照,
   乃愈使下意栩栩欲動。
(5)詞要不亢不卑,不觸不悖;驀然而來,悠然而逝。立意貴新,設色貴雅;構局
   貴變,言情貴含蓄。如驕馬弄銜而欲行,粲女窺簾而未出,則得之矣。
(6)白描之句,不可近俗;修飾之句,不可太文;生香活色,當在即離之間。僻詞
   作者少,宜渾脫乃近自然;常調作者多,宜生新斯能振動。
(7)小令要言短意長,忌尖弱;中調要骨肉停勻,忌平板;長調要操作自如,忌粗
   率。能於豪爽中著一二精緻語,綿婉中著一二激厲語,尤見錯綜之妙。
(8)詞有疊韻,三字者易,兩字者難,要安頓生動;詞有對句,四字者易,七字者
   難,要流轉圓愜。
(9)詞中吞吐之妙,全在換頭煞尾。換頭多偷聲,要和緩,和緩則句長節短,可容
   攢簇;煞尾多減字,要勁峭,勁峭則字過音留,可供搖曳。
(10)詞之押韻,不必盡有出處;但不可杜撰。若只用出處韻,卻恐窒塞。
詞的特點之一就是全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不但五字句、七字句多數是律句,連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八字句、九字句、十一字句等,也多數是律句。
一字句——一字句通常押韻。
二字句——有四種,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兩種為定格,不可通
     用。
三字句——是用七言律句或五言律句的三字尾。
四字句——是用七言律句的上四字。特殊的是一字豆於三字句。
五字句——是上二下三,上三下二。特殊的是一字豆於四字句。
六字句——是用四字句的擴展。特殊的是一字豆於五字句,或三字豆於三字句。
七字句——是上四下三,特殊的是一字豆於六字句,或三字豆於四字句。
八字句——是上三下五字。如第三字用仄聲,則第五字用平仄,否則反之,下五字
     一般用律句。特殊的是一字豆於七字句,或三字豆於五字句。
九字句——是上三下六,或上六下三,或上四下五。一般都用兩個律句組合而成,
     至少下六字或下五字是律句。特殊的是一字豆於兩四字句,或加三字豆
     於六字句。
十一字句——是上四下七,或上六下五,下五字往往是律句
一字豆——是詞的特點之一,懂得一字豆,才不至於誤解詞句的平仄。如五字句,
     上一下四。特種律--主要指的是比較特別的仄腳四字句(第三字必平)
     和六字句(第五字必平)。
拗句--大多數的詞牌都是沒有拗句的,少數如《念奴嬌》、《水調歌頭》。
對仗——有固定的,有可用可不用的。凡前後兩句字數相同的都有用對仗的可能。
    如兩句對兩句,則稱之為"扇面對"。

詞的對仗,有兩點和律詩不同。第一,不必以平對仄,以仄對平。第二,允許同字相對。
由於文體的不同,詩詞的語法的散文的語法不是完全一樣的。律詩為字數及平仄規則所制約,要求在語法上比較自由;詞既以律句為主,它的語法也和律詩差不多,這種語法上的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藝術效果。
(1)不完全句:在散文中也有一些不完全句子,但那是個別情況。面在詩詞中,不完全則是經常出現的。詩詞是最精煉的語言,要在短短的幾十個字中,表現出尺幅千里的畫面,所以有許多句子的結構就非壓縮不可。所謂不完全句,一般指沒有謂語,或謂語不全的句子。最明顯的不完全句是所謂名詞句,一個名詞性的詞組,就算一句話。詩人並不是有意識地造成不完全句,詩的語言本來就像一幅幅的畫面,很難機械地從語法結構上去理解它。
(2)語序的變換:在詩詞中,為了適應聲律的要求,在不損害原意的原則下,詩人們可以對語序作適當的變換。語序的變換,有時也不能單純瞭解為適應聲律的要求。它還有積極的意義,那就是增加詩味,使句子成為詩的語言,詩的藝術了。
(3)對仗上的語法問題:語法結構相同的句子稱為對仗,這是正格。但同時應該注意到:詩詞的對仗還有另一種情況,就是只要求字面相對,而不要求句型相同。一切形式要服從於思想內容,對仗的句型也不能例外。
(4)煉句:煉句是修辭問題,同時也常常是語法問題。詩人們最講究煉句;把一個句子煉好了,全詩為之生色不少。煉句,常常也就是煉字。就一般說,詩句中最重要的一個字就是謂語的中心詞(稱為"謂詞")。把這個中心詞煉好了,這是所謂一字千金,詩句就變為生動的、形象的了。謂語中心詞,一般是用動詞充當的。因此,煉字往往也就是煉動詞。形容詞和名詞,當它們被用作動詞的時候,也往往是煉字。
格律本是適應藝術的要求而產生的,只有先熟諳格律,才能做到得心應手地驅遺格律,而不為格律所束縛。 半緣齋製作 版權所有




   [ 秋靈 2007-08-30 22:21 編輯 ]
    天下文壇  天下文壇 江山如畫  2007-02-08 00:32
http://yuhsia.com/ccb/index.pl

  



回覆:  平仄四聲在詞中的.        第 3 樓 

   江山如畫




分區管理員
積 分:4775
貨 幣:4775
發帖數:851
來 自:Unknow

 

   時間:2007-02-08 00:35    編輯主題 引用回覆 檢視作者資料 給作者發悄悄話 檢視作者的所有帖子 版主操作 刪除主題    到頂端

   平仄四聲在詞中的.
   摘自 天下文壇   江山如畫  2007-02-08 00:35
http://yuhsia.com/ccb/index.pl

平仄四聲在詞中的作用


近日翻看論壇上一些網友習作的詞,覺得其中有許多不合平仄音律之處,於是就想寫一篇文章出來,把我對詞的理解告訴大家。通過翻閱資料(由於自身時間不是很充裕,加上文化水平不高,所以在下文中所舉出的一些例子,有一部分是引援書中的內容。),寫了《平仄四聲在詞中的作用》一文。
我想現在很多人寫詞是受到了蘇軾的影響,其實蘇軾的詞單以聲律方面來說是不應該值得學習的,因為他使得詞非詞化,對詞的發展並沒有起到積極的作用,他的詞有許多不合音律的地方,只適於吟誦而不適用於吟唱。或許有些人會說現在的詞根本就不能唱了,可是我想說詞就是詞,不是詩、不是文,它的特殊性決定了詞區別於後面兩者。但是蘇軾在詞品、詞意、詞境方面的造詣卻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研究和敬佩的。蘇軾之後的一些人,諸如辛棄疾、元好問等繼承了蘇軾在詞在意境方面的改革,但由於兼顧聲律,因此對於詞有了巨大的發展。現在我們作詞,如果以「橫放傑出,自是曲子中縛不住者」作為借口,放棄聲律的完美化,那就是自棄於藝術的做法了。
可能我上面所說的一些話觸動了一些人的神經,希望你們不要動怒。

平仄四聲在詞中的作用

自從「燕樂雜曲」在中國出現以後,詞開始興起,到兩宋時達到高潮,然後漸漸走向低迷。雖然清朝時有過一次短暫的復興,但總的來說,詞正在逐步走向沒落。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詞的曲調的消亡。詞原來是「倚聲之學」,「倚聲」的意思是「合著音樂」,也就是說詞的字句要依照曲調的抑揚高低來予以安排。現在由於曲調的喪失,自然沒有辦法依照音樂來填詞了。於是填詞逐漸由「倚聲」走向「按律」,所謂的「按律」就是按照格律。

南朝時代,沈約等人發現了漢語有四聲,於是提出了聲律論。在《宋書》中,沈約有過這樣一段記述:「夫五色相宣,八音協暢,由於玄黃律呂,各適物宜,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若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其中「浮聲」是指平聲,「切響」是指仄聲,浮聲和切響交互運用,構成了聲調的起降,從而是詞句產生聲韻的流動變化。如果只用一種聲韻的話,就會出現「沈則響發而斷,飛則聲揚不還」的情況,所以劉勰說的「異音相從謂之和」就是指這個道理。因而在中國古典詩詞理論中,四聲與音調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元稹在他的《樂府古題序》就說的很明確:「在音聲者,因聲以度詞,審調以節唱,句度長短之數,聲韻平上之差,莫不由之準度。」他強調「句度長短之數,聲韻平上之差」都是以音樂作為準度的,不僅詞的字數要和音樂的「音數」一樣,而且每個字的聲調也要符合音調的抑揚高低。由此可以看到,詞的格律與音樂的聯繫了。

一方面,詞的聲韻是從近體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另一方面,詞的聲韻又同曲調密不可分。所以,詞體中的平仄一開始同近體詩一樣,是兩平兩仄相間安排的,比如皇甫松的《楊柳枝》「春入行宮映翠微,玄宗侍女舞煙絲。如今柳向空城綠,玉笛何人更把吹。」幾乎可以說就是七言近體詩的格律,到了周邦彥,才比較多的使用一平一仄的表現形式。另外,由於詞的特殊性,決定了組成詞體的句子多是長短不一的參差句,比如白居易的《江南好》「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參雜著三、五、七言,又比如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可以看作是兩首減為三句的七言絕句的形式。因此,平仄在詞中的組織形式要比近體詩來得複雜得多。

使用兩平兩仄的表現形式,能夠使句子中的音節產生和諧的節奏美,這是一個普遍的原則問題。但是詞和近體詩的主要區別就在於詞的句子組織更為靈活,這樣就使得詞能夠產生了更為豐富的感情色彩。最普遍的例子就是「奇偶相生」,也就是句子的對稱。這種對稱的句子,由於平仄安排的不同,可以表現不同的情感。比如辛棄疾的《破陣子》「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這首詞上下闕完全一樣,在每一闕中,兩個六言句,兩個七言句都構成了兩個句子的對稱,但是細看這兩種對稱會發現六言句的平仄是相對的,而七言句的平仄安排卻是拗怒的。前者舒緩,後者激烈,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作者慷慨激昂的情緒。

一般來說,多用仄聲字,會使句子產生拗怒,能夠把語調提高,顯得振作、有力。但是如果用了許多這樣拗怒的句子,會使得整首詞產生一種不和諧的感覺。於是對於這種現象,有兩種方法可以使整首詞在拗怒中變得和諧。

首先,如果是偶數字連用仄聲,那麼可以通過句腳(也就是句子的結束字)的一平一仄交替使用來製造一種和諧。以蘇軾的《水調歌頭》為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其中上下闕各有兩個對稱的六言句、上闕的四個五言句、下闕的兩各五言句,都構成了一種拗怒,這是對於對稱句來說的。在一個單獨的句子中,像「不知天上宮闕」、「何事長向別時圓」都是在偶數字上用仄聲。雖然拗怒的句子很多,但是觀察整首詞,可以發現作者在句腳的安排上是平仄交替的,這樣就能夠在拗怒中產生和諧。

其次,如果是句腳多用仄聲字,那麼可以通過每句句子中的平仄相間來達到和諧。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岳飛的《滿江紅》「怒髮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整首詞,除了「冠」、「頭」、「河」這三個字是平聲字之外,其他的句腳都是仄聲字,讀起來感覺沒有迴旋的餘地。但是細看每個句子,卻都以平仄兩兩相間的形式來表現。這樣也使得整首詞能夠產生拗怒與和諧的矛盾統一。

拗怒多於和諧,能夠抒發作者的萬丈豪情。但如果要描寫一種纏綿悱惻的情感,就必須使用和諧曲調了。

《滿庭芳》是長調中比較婉約的,以秦觀的《滿庭芳》作為例子「山抹微雲,天連衰草,畫角聲斷譙門。暫停征棹,聊共引離尊。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靄紛紛。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 銷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謾贏得青樓,薄倖名存。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惹啼痕。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在這首詞裡,「山抹微雲,天連衰草」、「香囊暗解,羅帶輕分」以及「贏得青樓,薄倖名存」(「謾」字為領字)這六句對偶句平仄相對,使得音節讀起來十分和諧,其中的「贏得青樓,薄倖名存」這兩句,在秦觀的另一首《滿庭芳》中寫作「籬邊菊花,知為誰開」,這樣,就顯得更為和諧、婉約了。從句腳來看,平仄互相交替使用,形成了一種和諧的音節,使得作者婉約、溫柔的情感表現無疑。

音節的平仄和諧,結構的奇偶相生,一般來說適合表達一種舒緩、悱惻的情緒。因為較多地使用平聲字,容易使音調低沉,既而表達的情緒就會走向悱惻或者哀傷。

秦觀的另一首作品《畫堂春》「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園憔悴杜鵑啼,無奈春歸。 柳外畫樓獨上,憑闌手拈花枝。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除了「柳外畫樓獨上」這句以外,其餘各句的句腳都是用平聲字。這樣,整首詞的感情基調就比較低沉了。

當過多使用平聲字的時候,這種哀怨的情感就更為突出了。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史達祖的《壽樓春》「裁春衫尋芳。記金刀素手,同在晴窗。幾度因風殘絮,照花斜陽。誰念我,今無裳?自少年、消磨疏狂。但聽雨挑燈,欹床病酒,多夢睡時妝。 飛花去,良宵長。有絲闌舊曲,金譜新腔。最恨湘雲人散,楚蘭魂傷。身是客,愁為鄉。算玉簫、猶逢韋郎。近寒食人家,相思未忘萍藻香。」首句五字全平,「今無裳」、「良宵長」、「愁為鄉」等句也都是全平,其他的一些句子也連用平聲字。整首詞的情調因為這些大量使用的平聲字而顯得十分低沉,生離死別的情緒渲染的十分濃重。

但是像上面所說《壽樓春》這種整句使用平聲字的情況就如同整句使用仄聲字一樣,在詞體中是很少見的,一般來說詞體中的平仄規律也是有法可尋的。

二字句,相當於律句(律詩中的句子)的最後兩個字。比如「依舊」、「閒望」等就是平仄格,「蘭宮」、「無何」等就是平平格,另外還有仄平格、仄仄格兩種。

三字句,相當於律句的最後三個字。也有四種格式比較常見,像平平仄、仄平平等格式,都可以在許多詞中看到,比如「江南好」是平平仄,「欲黃昏」就是仄平平,還有「煙漠漠」等都可以套用這些格式。

四字句,相當於律句的頭四個字。「纖雲弄巧」、「飛星傳恨」、「怒髮衝冠」、「卻上心頭」等,前面兩句是平平仄仄,後面兩句是仄仄平平。

五字句,相當於五言律句。但是五字句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上二下三」,這種情況和五言律句無異,像「燈火已黃昏」就是這種情況;另一種是「上一下四」,如「謾贏得青樓」,其實這種格式可以拆分為一個領字加上一句四字句,但是它的格式也可以適合五言律句。

六字句,相當於律句的頭六個字。「此去何時見也」、「惟恐瓊樓玉宇」、「夢迴吹角連營」等都可以用律句頭六個字的格律來表示,無論是普通的六言句,還是對腰句。

七字句,相當於七言律句。七字句可以分為兩中情況:一是普通的七言句,像「春入行宮映翠微」、「了卻君王天下事」、「落紅鋪徑水平池」等就是這種情況;還有一種是三字逗加上四字句,比如「小橋外、新綠濺濺」、「算而今、重到須驚」等。

超過七字句的,基本上都是字逗號加上五字句或者七字句的形式了。同近體詩一樣,詞中的句子一般也要避免孤平的發生。

詞體中還有一些平仄格式,有的是律句的變格,有的是特定的格式,這些平仄格式都要根據詞譜來看的。

詞一開始只要合平仄就可以了,辨聲審音似乎是從晏殊、柳永開始的,但直到周邦彥才日趨嚴密的。關於這一點夏承燾先生在《唐宋詞字聲之演變》一文中曾經有所指出:「大抵自民間詞入士大夫手中之後,飛卿已分平仄,晏柳漸辨去聲,三變偶謹入聲,清真遂臻精密。惟其守四聲者,猶限於警句及結拍。自南宋方、吳以還,拘墟過情,乃滋叢弊。逮乎宋季,守齋、寄閒之徒,高談律呂,細剖陰陽,則守之者愈難,知之者亦鮮矣。」由此可知,周邦彥所作的詞對於以後的詞學理論家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四聲在詞中的運用主要是通過它們發聲的不同而表現出來的,杜文瀾在校注《詞律》時指出了四聲不同之處「去聲揚而上聲抑,平聲長而入聲斷」。唐代把四聲和五音結合起來,以「宮、商為平聲、徵為上聲、羽為去聲、角為入聲」。到了宋代又提出「以平、入配清、濁,以上、去配輕、重」。主張用字要嚴的李清照提出「蓋詩文分平側,而歌詞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其中五音指的是唇、舌、牙、齒、喉五音,五聲是宮、商、角、徵、羽,六律就是陰陽十二律呂。四聲分別與五音、五聲、清濁輕重相配,經過後代詞學家的探討、實踐,已經成為了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繫了。

在四聲中,比較重要的就是去聲,像領字、結句就常常使用去聲字。領字用去聲能使得全句振奮有力。以柳永的《八聲甘州》為例「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歎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依闌干處,正恁凝愁。」其中的一些領字如「對」、「漸」、「望」、「歎」、「誤」等都是去聲字,如「想」字使用上聲感覺就不如那些去聲字有力了。另外在一些拗句中也常常使用去聲字,比如「情高意真,眉長鬢青」,它的格式是平平仄平,第三個字用去聲,可以把低沉的音節稍稍有所激起。

去聲字還常常和上聲字連用,是因為「上聲舒徐和軟,其腔低;去聲激厲勁遠,其腔高。相配用之,方能抑揚有致」。上、去二聲連用在許多詞中都有所表現,其中以周邦彥的詞和姜夔的詞尤為突出。一般來說遇到抑揚高下之處,常常就要去上二聲連用。

不僅僅是去聲,平聲在詞中的作用也很重要。在宋朝時,平聲就已經分為陰陽兩部分了,而陰平、陽平的使用也要根據場合而定。張炎的《詞源》有過這樣一段記載;「又作《惜話春·起早》云:『瑣窗深』。『深』字不協,改為『幽』字;又不協,改為『明』字,歌之始協。」這是因為「深」、「幽」兩字是陰平,「窗」字也是陰平,兩個陰平字連用沒有抑揚的感覺,「明」字屬陽平,與陰平的「窗」字連用,產生了抑揚的音調。另外,陰平和陽平在押韻上也很有講究,像上面的《八聲甘州》的韻腳就是一陰一陽交替使用,使整首詞調配得鏗鏘和諧。

上聲字和入聲字有時候也可以作平聲,但必須要合音律,其中以入聲作平聲的現象比較多見。一般來說在押韻的時候可以通押,但是似乎只適用於長調,另外也不是所有的入聲都可以作平聲,同理上聲字也只有一部分能夠作為平聲字使用。根據以前的詞學理論家研究,仄聲作平聲是由於五音相同的緣故,這裡的五音是指喉、舌、唇、齒、牙五音,「如歌者詞中一字,必喉音始葉工尺,平聲中之喉音可,即上去入中之喉音,皆可也。」

仄聲入平的現象可能和調類的發展有關,比較突出的就是「入派三聲」,入聲之所以能夠派入其他三聲,是由於一些漢字的韻尾消失了,那麼與它相關的入聲字也逐漸跟著消失了。不過入聲所歸的調派和今天的調派並不完全一樣,主要有兩個地方不同,這裡只講入聲入平聲。入聲派入平聲,只作陽平,不作陰平,這是與現在不同之處。

還有一點要注意的就是用上、去、入三聲有著比較明顯的界限,也就是說入聲可以作為平聲,但是不能作為上聲或者去聲,同樣道理上聲或者去聲也不能代替入聲使用。

總之,音節的抑揚頓挫要與字調的平仄四聲相配合,而字調的平仄四聲又要根據曲調的高低來統籌安排。現在曲調消失了,但是與其相關的詞譜卻流傳下來,我們可以根據前人名家所作的詞來進行學習。

參考書目:
《詞曲概論》 龍榆生 著
《唐宋詞概論》 吳雄和 著



    天下文壇  天下文壇 江山如畫  2007-02-08 00:35
http://yuhsia.com/ccb/index.pl

  


 
社區在線 252   發表主題 發起投票 | 關 閉 窗 口
回覆標題:
UBB 標籤:
縮放輸入框: 5 6

回覆內容:
   UBB 標籤說明  [表情分頁] [表情全顯]
表情圖片:

讀取表情圖片中......
會員代號:  會員密碼: 
貼圖 URL: (可自動分析圖片連接)
連接 URL: (可自動分析多媒體連接)
 附件 :  附件說明:  
附件上載限制在 200 K 以內
 回覆選項:  限註冊會員 HTML代碼  限積分 以上




Powered by CCB Version 201105 © 2007-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cpu:1 ms, page:11 ms,Read:12, Write:6